《先秦散文·國語·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于吳》原文鑒賞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①,越王勾踐起師逆之②。大夫種乃獻謀曰③:“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于甲兵④,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⑤,勝未可成也。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⑥,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⑦。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于吳⑧,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于下執事曰⑨:昔者越國見禍,得罪于天王⑩。天王親趨玉趾(11),以心孤勾踐,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12)。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勾踐申禍無良(13),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執事?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于邊(14)。
“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15),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亥䀭姓于王宮(16);一介嫡男,奉盤叵以隨諸御(17);春秋貢獻,不解于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亦征諸侯之禮也。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18),是以無成功。’今天王既封植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19),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注釋】 ①夫差: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 ②勾踐: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65年在位。 ③種:文種,越國大夫。 ④申胥:伍子胥,因父兄被殺,從楚國逃到吳國。吳王封之以申邑,所以稱申胥。華登:吳國大夫。 ⑤決拾:原為射箭的用具,此處用作動詞。 ⑥足:足慮。 ⑦伯:通“霸”。 ⑧諸稽郢:越國大夫。 ⑨下執事,對吳王的敬稱,以他手下的辦事官員代稱。 ⑩天王:對吳王的尊稱。 (11)趨玉趾:勞大駕。玉是對人尊敬之詞。趾:代腳。 (12)繄(yi音衣):就是。 (13)申:重。良:善。 (14)頓顙(sang音搡):叩頭。顙:前額。 (15)君王:指吳王。 (16)晐(gai音該):備。姓:諸侯之姓。 (17)盤:古代用以盛水。 (18)搰(hu音胡):掘出。(19)刈(yi音夷)亡:割除。
【今譯】 吳王夫差發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出兵前去迎戰。越國大夫文種獻計說:“吳國和越國哪個存哪個亡,只有天意,您不用打仗了。那伍子胥和華登訓練的吳國士兵在戰斗中還沒遇到過挫折。假如吳國有一個人善于射箭的話,就會有一百個人仿效著拿起武器,現在戰勝吳國還不大可能。謀劃什么事都要預見它有成功的把握,然后才去實施,不能去送死。您不如設兵自守,卻用謙卑的話向吳國求和,讓吳國的老百姓歡喜,讓吳王的野心越來越大,因而產生驕傲思想。我們也可以向天卜問,天如果拋棄了吳國,吳國就一定會答應我們的求和并認為我們不值得擔憂,他們一定會寬緩吳越邊事而產生稱霸諸侯的野心。等到他們的百姓疲憊了,天災又使糧食欠收,我們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去收拾吳國的殘局,吳國就失去上天的庇護了。”
越王勾踐贊同文種的話,就命令諸稽郢到吳國去求和。諸稽郢說:“我們的國君勾踐派我這個小臣來,不敢公然陳放幣帛表示敬禮,只得冒昧地對您說:過去越國遭禍,得罪了天王您。您親勞大駕,本來想要滅掉我勾踐,卻寬恕了我。君王您對于越國,有讓死人活過來,使白骨長出肉的大恩。我不敢忘記上天降下的災禍,又怎敢忘記君王給予的厚恩呢!如今勾踐災禍深重,又沒有善行,是草野中卑賤的人,怎敢忘記天王的大恩,而去計較邊境的小怨,以致再次得罪您的手下人?所以勾踐親自率領幾個老臣,親自承擔大罪,在邊境上叩首請罪。
“如今君王您不了解詳情,憤怒地調集軍隊,要狠狠地討伐越國。越國本來已是稱臣納貢的城邑,君王不用鞭策驅使它,卻屈尊您的將士執行御寇的命令,征討越國。勾踐請求能締結盟約:送來一個親生女兒,到王宮中伺侯您;送來一個親生兒子,隨從宦仆侍奉您;春秋兩季進獻貢物,決不會怠慢。天王又何必屈辱自己,用武力對越國加以消滅呢?這樣做也符合天子向諸侯征稅的禮制。
“諺語說:‘狐貍埋起來的東西,狐貍又掘出來,所以白費力氣。’如今天王您已經扶植越國讓它獨立,以明智在天下聞名,卻又要消滅越國,這會使您的舉動徒勞無功。雖然四方的諸侯想要服事吳國,吳國卻有什么實際的例子來取信諸侯呢?請讓我冒昧地把話說清楚,聽憑天王您權衡其中的利益和道理!”
【集評】 清·儲欣評《國語選》:“如此卑辭厚幣,而夫差不知其危,天奪其魄矣。”
【總案】 諸稽郢的使命,關系到越國的存亡,又全要憑語言的力量來完成,因此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勾踐根據敵強我弱,吳國又盛氣凌人的實際,將自己從一個諸侯國的君主身份,降低到卑微于夫差手下人的地位,同時,將夫差諸侯的身份,抬高到天子的地位,這種說話方式,是一種“捧殺”的手段,易使對方在飄飄然中忘乎所以。為此,他通過諸稽郢之口,大量使用了“天王”、“君王”、“下臣”等表示尊卑地位的詞,而且極盡謅媚和狡辯地夸大吳國之恩,掩飾自己的復仇之心。這如果換了其他場合,就會顯得卑微委瑣,令人輕視,但此時勾踐卻是屈己為國,因而更能表現他不惜犧牲個人尊嚴,而使國家避免災難的氣節。
上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趙威后問齊王使者(齊策四)》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車營扣答合編》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