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黃藥眠文藝論文選集》
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黃藥眠的部分文藝論文結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全書計四十萬字,收入作者從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起到1957年反右斗爭時止的文藝學、美學論文三十一篇。這些論文分別從解放前出版的《論約瑟夫的外套》《論走私主義者的哲學》和解放后出版的《初學集》、 《批判集》、《沉思集》等五本論文集中挑選出來的。這部書體現了作者始終堅持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和文學觀念,反映了作者對藝術規律的獨特的研究,既富于鮮明的時代精神,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的內容可分為三個基本部分:
第一部分是論爭文字。如《論約瑟夫的外套》、 《論走私主義者的哲學》、 《胡適的文學思想批判》 《論食利者的美學》等論文,都是當時文藝、美學問題論爭的產物。在解放前的國統區和解放初期,在文藝學、美學領域嚴重地存在著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沒有得到應有的批判。作者在這些論文中以鮮明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撥開了那些抽象和含混的觀念的迷霧,在揭露唯心主義美學和文學觀念的虛妄的同時,闡明了對一系列文藝學、美學問題的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例如對解放前國統區文藝界反復討論的“作家主觀精神要求”的問題。作者不同意那種脫離開時代和現實斗爭,抽象地談論“主觀精神高揚”,強調作家的主觀“是被社會歷史發展的形態制約著的,同時也是被作者所處的生產地位,階級生活決定著制約著的”,是與形成作家個性的一切生活條件相聯系的。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十分強調作家主觀在創作上所起的作用。作者指出: “文藝作家中的客觀現實性,并不是把客觀世界照原樣搬進作品里面去。文藝作品中的客觀現實性是通過作家的主觀而表現出來的。每一個作家,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下,根據他的階級出身,斗爭中的位置,通過他個人的性格來認識和體驗這世界,描寫和表現這世界。”因此作者十分強調聯想、想象、情感等在創作中的作用。又如對直覺、移情、靈感、人性等問題,作者在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同時,并不是簡單地把這些問題抹去,而是力圖闡明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唯物的、辯證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正面總結藝術規律的文學。如《論風格的諸因素》、《〈矛盾論〉與文藝學》、《談人物描寫》、 《論小說中人物底登場〉、《論文學中的人民性》、《問答篇》等論文,表現了作者對美學、藝術理論問題的獨到見解,反映了作者對藝術規律的深刻理解。例如對解放初期文藝理論界談論得很多的“文學反映客觀現實的本質”問題,作者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文學是描寫整個人的生活,并通過人物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描寫,來揭露客觀社會的本質的若干方面的東西”的見解。針對文學描寫自然現象是否反映自然現象的本質這個問題,他認為“自然現象在文學中的反映,是遵循著另外一種規律的,那就是自然的人化,人的社會本質的對象化”。 “文學并不反映自然現象的本質,而常常是從對象上去客觀地揭開人的本質底豐富性。”在這部分論文中,作者對文學的本質和特征問題,藝術真實性問題,典型問題,作品內容和形式問題,風格問題,人物描寫問題等等,都有獨到而深入的論述。作者強調對文藝學問題的研究,不能光談大道理,要理論聯系實際,大道理應該和具體創作實踐、作品實際聯系起來。他認為研究文藝學問題,應采取的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是: 第一,文學理論,不僅應該從社會科學方面去研究,而且也應該從心理科學方面去研究,更仔細地來分析文藝現象。第二,文學理論應該有獨創,應該具有文學味道。第三,文學理論應該更多討論具體的文學現象、文學創作。第四,文學理論不僅應該解釋文學現象,而且也應該幫助創作者提高創作。”
第三部分是評論文字。 《論屈原作品之思想性和藝術性》、《重讀果戈理的〈巡按)》、《〈蔣光慈選集〉序》、 《論聞一多的詩》、《讀〈夜歌〉》、《我也來談談〈三千里江山〉》等篇都是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論。在這些評論文章中,作者以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和真知灼見,對一系列中外名篇、名著進行了具體的歷史和美學的分析。 作者的美學、藝術觀點在評論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黃藥眠文藝論文集》中論文的文風是說理透徹而又平易近人。茅盾在談到黃藥眠的文論風格時曾說過: “作者的文章風格就值得贊美。他做到了深入而淺出,用平易顯豁的文字來解釋深奧的道理”。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黃賓虹畫語錄》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