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俄羅斯英雄史詩。作者不詳。十八世紀末發現這部史詩的十六世紀抄本。史詩根據一一八五年羅斯王公伊戈爾一次失敗的遠征史實寫成。史詩除序詩外,主要部分分為三篇。第一篇描寫伊戈爾不成功的遠征、他的被俘及其嚴重后果。當時,羅斯疆土分裂為許多公國,王公們不顧整個民族的利益互相殘殺,爭權奪利。而黑海沿岸的游牧民族波洛夫人乘機襲擾羅斯。伊戈爾為了保護羅斯疆土,決定討伐波洛夫人。他不顧種種惡兆,號召士兵:“我們與其做波洛夫人的囚徒,不如死在戰場。”最初伊戈爾獲得一些勝利,但由于沒有團結全民族,勢單力孤,終遭慘敗。這里既歌頌了伊戈爾奮不顧身的勇敢、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和愛國熱忱,同時也批評了他脫離群眾、貪圖個人榮譽而孤軍出征的輕率行動。第二篇通過基輔大公斯維托斯拉夫的“金言”,號召各王公團結起來,保衛祖國。基輔大公的形象體現了當時羅斯人民反對封建割據,渴望全羅斯統一的愿望,反映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和信念,他被描寫成捍衛全羅斯利益的英明君主。第三篇描寫羅斯大地響應人民的呼吁,幫助伊戈爾逃出囚籠,重返祖國,象征羅斯民族的復興。史詩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馬克思指出,“這部史詩的要點是號召俄羅斯王公們在一大幫真正的蒙古軍的進犯面前團結起來”。史詩洋溢著抒情氣氛,并通過抒情表達了愛國思想。作者賦予羅斯大地、江河、湖泊、森林、花鳥以人的感情,而這種感情與伊戈爾的成敗息息相關,大自然又是幫助伊戈爾逃出敵人樊籠的一種力量,表現出多神教的因素,但整部史詩還是具有基督教的性質。史詩具有民間創作的特點,顯然它出自一個民間歌手的加工,因此運用了很多象征、比喻、哭訴等修辭方法。史詩對后來的俄國文學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很多著名詩人,如普希金、雷列耶夫都受到它的影響。
上一篇:伊壁鳩魯
下一篇:伊朗巴布教徒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