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無名氏》鑒賞
《隔江斗智》全名《兩軍師隔江斗智》,主要寫赤壁鏖兵之后,周瑜和諸葛亮圍繞荊州問題而互施智謀的一場斗爭。
根據劇中第二折諸葛亮交代,荊州之主劉表,生前屢次要把荊州讓與劉備,劉備出于仁德之心,堅決不受。劉表死后,他的次子劉琮投降曹操,荊州遂為曹操所有。赤壁鏖兵,諸葛亮趁機取了荊襄九郡。周瑜認為赤壁之戰全憑東吳氣力,荊襄理應歸東吳,因此數次設計圖取荊州,未能如愿。現在又設美人之計,讓孫權之妹孫安嫁給劉備,趁送親之機強奪荊州; 倘若不中,等劉備拜堂罷,教孫小姐暗殺劉備,兵駐柴桑口的周瑜直取荊州; 此計如果不中,便在劉備同孫安小姐回門時,留住劉備,不放過江,以他為人質撥換荊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周瑜的計謀都被諸葛亮識破。甘寧凌統二將送孫安小姐進荊州時,守將張飛只放孫安翠鸞車入城,其余吳將全被拒之門外,周瑜賺城之計失敗; 劉備同孫安到東吳回門,周瑜不放劉備回荊州,諸葛亮以送暖衣為借口,派劉封帶給劉備錦囊一個,故意遺落在地給孫權看,詐言曹操欲奪荊州,請劉備暫留東吳避禍。孫權為借曹操之手殺死劉備,忙放劉備回荊州而去。周瑜追之未及,箭瘡復發,氣倒在地。
這就是著名的劉備招親。名為“隔江斗智” ,可是作者卻沒有把斗智雙方——周喻和諸葛亮作為主要人物來表現,也沒有把奔走于周喻和諸葛亮之間的魯肅作為主要人物來表現,更沒有把劉備作為主要人物來表現,而是把孫權之妹的孫安小姐作為主要人物來表現。這是因為斗智雙方的勝與敗決定于孫安小姐的行動; 作者寫此劇的目的也不僅是表現斗智雙方智謀的大小,而主要是要表現孫安小姐的賢和德,表現她由聽命于周喻、孫權對婚事的安排到主宰自己的命運。正是孫安小姐由被迫出嫁到自覺從夫的轉變,才使劉備招親弄假成真,劉備也因妻賢而免殺身失地之禍。
劇中的孫安是一個標準的封建淑女,她“芙蓉面,楊柳腰” ,或針指,或和詩,“嬪風作范,女誡為師” ,“那繡簾前幾曾敢偷窺視” ,“若不是堂前呼喚” ,“怎輕出這廳上階址”。老夫人因孫權同意周瑜“美人計”,不便否定,但又怕擔誤女兒終身而煩惱。孫安不知就中情由,因老夫人煩惱而不安。她問梅香老母為何煩惱?“敢是那一個潑無知惱犯俺尊慈” 。聽母親說哥哥已將她許了人家,她認為婚配應“門當戶對” 。哥哥說明把她嫁給劉備的目的并非要與劉備結親,只是為了趁送親奪取荊州九郡。她開始有些猶豫,一聽說孫權把她的生時年月已寫給劉備,便沒有再推辭,只希望“揀一個無相犯的好日子” ,但對哥哥不同她事先商量也有微詞。不過事已至此,她提醒“哥哥要三思,怕瞞不過諸葛亮那軍師。萬一個被他識破有參差,可不把美人圖干著使” ,其中有對“美人計”不成的擔心,更有對自己命運的憂慮。孫權要她于“賺城計”失敗后在臥房中刺死劉備,孫安的擔心憂慮一下變為對哥哥的埋怨和不滿:“我本待誦睢鳩淑女詩,怎著我仗龍泉行劍客的事。你只怕擔誤了周元帥在三江口,哎,怎不想斷送我孫夫人。”孫權聽了動怒,母親也勸她依順孫權,她只好答應,保證不把軍情泄漏,“免的道外向夫家有怨詞” ; 但她愿意赴婚,并非完全為的是稱了孫權平生之志,奪取荊州,對此她倒有許多疑慮,弄不好會“惹起干戈不止” ,這樣重大的事情全靠她這“不冠帶的男兒” 也實在可笑; 她之所以愿意赴婚,是她從內心深處感到這婚事門當戶對,“這壁是吳國嬌姿,那壁是漢室親支” ,因此心甘情愿倒賠家私“就佳期赴吉時,便新婚恰燕爾。”說不定這姻緣乃“天賜”哩! 孫安心中的矛盾、她對與劉備結親的向往以及對犧牲“嬌姿”奪取荊州的擔心和不滿,是周瑜“美人計” 的潛在危險,也是諸葛亮智勝周瑜的根據。
孫安來到荊州附近,“看桑麻映日稠,禾黍接天齊” ,“地方寬,民富實,端的是錦繡城池,無福的難存濟” 。她似乎已經有一種“弄假成真”的思想準備。所以當張飛只放她乘的翠鸞車和梅香的一騎人馬入城,而把準備趁送親入城后奪取荊州的甘寧凌統拒之門外時,孫安不但不為甘寧凌統說情,反而順水推舟地說道: “甘寧凌統回去罷,我和梅香自進城中去也” ,她完全站在張飛的立場上說話了。在與劉備拜過天地的慶賀筵席上,軍師諸葛亮向她敬酒,她對諸葛亮軍師從內心深處感到敬佩: “那軍師有冠世才,堪可稱龍德。覷他這道貌非常仙家氣,穩稱了星履霞衣。待道他是齊管仲多習些戰策,待道他是周呂望大減些年紀,待道他是漢張良還廣有神機” ; 她雖然“三從四德幼閑習” ,“從來不出閨門里” ,不把男兒“細窺” ,婚姻事“既嫁雞須逐他雞” ,今天與劉備成親,本不是自擇夫婿; 但一見劉備“目能顧耳,兩手過膝,真有帝王儀表” ,又有關羽張飛這些勝過甘寧凌統的大將扶持,“暫時間蛟龍蟠屈,少不得雷雨騰飛” ,有此人作丈夫,“也不辱沒了我孫安小姐”; 對劉備及其一班文武越喜愛,越不滿周瑜的“沒見識、不識時,”越埋怨哥哥孫權為了暗奪城池竟不顧同胞妹妹終身事。此時的孫安,既怕母兄“別了情” ,又愁夫妻“傷了美” ,處于兩難之中。最后她還是決定做個“弄丸的宜僚” ,“從中兒立直” ,“著他兩下里干戈再不起。”有了這個主意,她沒有按哥哥的布置,于臥室中殺害劉備,而是成其秦晉之好,從而使周瑜“美人計” 的第一步完全歸于失敗。
周瑜“賺城之計”未成,又設“賺將之計” 。遣魯肅過江請劉備和孫安回門,羈留劉備,撥換荊州。一天,孫權為劉備擺筵,請孫安出來行酒。梅香稱贊筵席豐盛,孫安卻以反問的口氣說: “這席面莫不是楚霸王的鴻門宴么?”她并不認為這筵席給他們的新婚錦上添花,“衠(zhūn諄,純粹)一味笑里藏刀” ,她哥哥孫權“將那一片狠心腸早多時排下了” 。她也深知劉備此刻愁懷未解,無心飲酒,荊州有什么消息?他的結義兄弟都怎么樣了?送劉備回去嗎?那根本不可能,孫權就是要羈留他,撥換荊州; 悄悄放走他嗎?周瑜驅兵追趕,“兀那一片長江,何處奔逃? ”孫權向她遞酒,低聲說道: “妹子也,這一杯酒則要你見功者” ,她聽了很是不滿,對孫權說: “但飲酒只說酒中事,怎又傷我的心者,我心下惱” 。她背地里將酒澆天地,不是如她哥哥孫權所希望的那樣撥換荊州,而是祝愿她和劉備“兩口兒夫妻到老” 。對飲這杯酒寄于的不同希望道出了孫安與孫權兄妹兩此時的嚴重分歧。正在孫權躊躇滿志、得意勸酒之時,劉備之子劉封突然求見,孫權詢問劉封此來何為,劉備裝醉不理; 孫安其實也不知曉,孫權懷疑妹妹知道。孫安只好發誓說她“若有那歹心兒天覷著” ,一邊勸告孫權早早放劉備回去,“免的動槍刀” 。孫安見了劉封便打問荊州“群臣喜共憂” 、“事情歹共好” 、“云長翼德敢心焦” ,完全是劉備的口氣;既怕“他急煎煎盼著音信杳,為著個甚些擔閣” ,又怕他們無人處評跋自己,把劉備不歸的責任歸之于她。她這里嚴然一個劉備的賢內助,根本不把孫權對她的重托記在心上。她知道劉備此時是人醉心不醉,眼似朦朧,腹藏機關,但她不予揭穿,因為她的心在劉備一邊。可是劉封竟然當著她的面給劉備一個錦囊,咬耳私語,她這個當夫人的不能不感到蹺蹊。但她也明白此事與劉備回歸有關,只是內心埋怨劉封不應瞞著她這個“心地好” 的夫人,她在關鍵時刻決不會違拗丈夫,因為她是“忠臣門下女妖嬈” 。孫權拾到劉備故意遺落地上的錦囊后,改變主意,由羈留劉備到急于送劉備回荊州。孫安心中暗喜,慶幸自己和劉備“只待做了脫金鉤東海冠山鰲” 。孫權不知中了諸葛亮之計,自作聰明,摧促孫安即刻起程與劉備回荊州。孫安此時對東吳無留戀之心,只盼著早回荊州。大擺筵席,但愿孫權不再來找麻煩。孫安劉備到得江口,甘寧凌統截住去路,被孫安喝退,劉備方得踏上歸程。一路上,孫安心中譏笑周瑜使盡奸滑,到頭來弄巧成拙,空忙一場。果然周瑜事后追趕孫安劉備,把坐翠鸞車的張飛錯當孫安長跪相求,氣得箭瘡復發,昏死在地。孫安則在荊州的筵席上,慶幸美人計失敗,夫妻團聚;頌贊諸葛高才,詛咒周瑜短命;祝愿并吞吳魏,皇圖萬載。諸葛亮稱揚孫安“賢德” ,才使兩家罷兵,荊州安泰。所以此劇與其說是寫諸葛亮斗敗了周瑜,不如說是寫賢德斗敗奸滑、仁義戰勝“狂乖”更確切。
上一篇:元戲劇《尚仲賢·漢高祖濯足氣英布》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孟漢卿·張鼎智勘魔合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