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李壽卿》鑒賞
《伍員吹簫》全名《說鱄諸伍員吹簫》, 主要寫春秋時楚國三保大將軍樊城太守伍員,父兄被奸臣費無忌和昏君楚平公殺害后,避禍借兵,經歷曲折,最后終于領吳兵十萬破楚,生擒費無忌,親鞭平王尸,并報答在他避禍中給予飲食幫助的浣沙女之母和閭丘亮之子。頌揚伍子胥一飯不忘、片言必報的品德。伍員因臨潼斗寶會而聞名于世。秦穆公曾在臨潼設一會名曰斗寶,驅十七國諸候都來赴會,伍員在會上文欺百里奚,武勝秦姬輦,拳打蒯瞆,腳踢卞莊。秦穆公賜他白金寶劍,稱為盟府。他戲舉千斤之鼎,手劫秦王,親送關外,保十七國公子無事回還,楚平公加他為三太保大將軍,仍兼樊城太守。他兵將雄壯,鎮守南方; 他興學校、勸農桑、清案犢、恤流亡、寬稅斂、聚糇糧; 他武管軍,文撫民,并非“為臣子好出眾人先,則待要(而是要)佐君王穩坐在諸候上,長享著萬邦玉帛,永保著千里金湯” 。他功高名顯,卻不恃功欺君,而是盡忠為君。可是奸臣少傅費無忌卻妄奏平公,殺死伍員父親太傅伍奢、兄長伍尚,并三百口家屬; 又派兒子費得雄去樊城假傳平公之命,宣伍員入朝加官賜賞,趁機將他殺死,以便“翦草除根,萌芽不發” 。楚公子芊建得知此情,抱著孩兒芊勝,為救賢臣,先奔樊城,告知伍員。伍員為父兄之喪而痛,為父兄之仇而怒,想起臨潼會上,面對秦國虎狼之威,保十七國公子無事而還; 如今自己又“竭忠貞輔一人,掃烽煙定八方” ,反而不如“無仁無無義無謙讓”、“說不盡瞞天謊”的費無忌,落得個“全家喪”的下場,真是“做元戎的 (領兵打仗的)不氣長”(不吃香) 。費得雄詐傳平公之命,胡說伍員父母興旺,伍員聽了,“按不住心上惱,口中氣,有不騰騰三千丈” ,把費得雄痛打一頓,大罵費無忌“狠心腸” ,誓為父兄報仇雪恨。費得雄狼狽逃離之后,他便和公子芊建相約去鄭國借兵。
伍員離樊城時,公子芊建不知去向,他一人攜著芊勝,跚馬而行。這時費無忌派中大夫、穿楊神射養由基領五千軍馬趕到,要發箭將他射死。養由基不滿費無忌讒佞,同情伍員是忠臣良將,為了不擔萬代罵名,咬去箭頭,連發三箭,射伍員不死,伍員得以抱芊勝逃跑。到了鄭國,楚公子芊建已先在鄭,無奈鄭子產不但不借兵,反而欲加害伍員,討好楚平公。伍員揣知其意,一把火燒了驛亭,公子芊建死于亂軍之中,他抱芊勝投吳借兵,因吳公子姬光曾受他活命之恩。他一路奔波,“淚沾灑四野征塵,氣吁成半天毒霧” ,嘆息命苦,饑鋨難熬。正行之間,遇見一浣沙女手提兩個瓦罐,要去給耕田的哥哥送飯,見他討要飯吃,便將兩罐飯都給他和芊勝吃了。末了他再三叮嚀浣沙女“殘漿勿漏” ,以免被追軍抓捕。浣沙女為了讓他去得放心,抱石投江而亡。浣沙女生長在野水荒村,“又不曾讀甚古人書” ,但她卻肯為英雄,寧愿犧牲青春生命。伍員如不說明自己的身份,擔心要不到飯吃; 說明自己的身份,又怕事泄被捉。浣沙女的犧牲使他絕了后顧之憂,他發誓異日得志,在水上為浣沙女修蓋祠堂,表揚貞烈,報答一飯之恩。他來到江邊,正愁無船可渡,遠遠見一漁舟,喚來漁翁,急切求渡。漁翁名叫閭丘亮,曾為楚國上大夫之職,因見楚平公無道,棄職辭朝,隱于江湖之上,打魚為生。他得知伍子胥之冤,特在江邊等候,渡其過江,并拿來一壺濁酒、一甌魚羹、一盂大米飯,與伍盟府充饑食用。伍員要用秦穆公在臨潼斗寶會上所贈白金寶劍作船資給閭丘亮。其時楚國有令,得伍員者賞黃金萬兩,爵至執圭,閭丘亮對此不貪,甘冒風險,專等伍員相渡,不圖一劍之報,只愿伍員帶劍而去,與父兄報仇。伍員感恩不盡,臨別再三叮嚀老人“殘漿勿漏” 。老人為使他去得放心,借來白金寶劍,自刎而亡。伍員面對死去的“忠臣烈士” ,“掩面嗟吁” 。拔出腰間寶劍,砍倒蘆葦,把老人尸體遮護,待滅楚之后再拜這“沒半面的恩烈丈夫。”
伍員到了吳國,幾次借兵,吳王有事不允,流落吹簫度日。他青春離故國,“無端歲月如馳” ,一十八年過去,如今“白發滯他鄉” ,西歸無期。吳地人“傲窮民,趨富漢” ,經常戲弄他這吹簫乞食客。這一年丹陽縣村疃人家祭賽牛王社,他又象往年一樣,要去吹一曲討碗酒吃,卻被老社長與里正命后生們趕他出去。正在這時,一個醉漢上來打散眾人,使他免受人欺; 他又發現此男子漢被一拿柱杖穿老太婆衣服的婦女攝伏,向婦人下跪,承認惹事打人之過,并乖乖地回過背來讓婦人打了三十下,服服貼貼地跟婦人回家。伍員本來以為他是個好男子,現在才發現此人“元來是怕媳婦的” ,“嚇良民的潑皮” ,與他相識不如不相識。但為了問個究竟,便跟了上去。那婦人到了家里,脫了衣服,放下柱杖,向男子下跪解釋。伍員感到蹺蹊, 叩門進去相問。原來這個男子名叫鱄諸,平生性子燥暴,路見不平,便與人廝打,常常惹事。他母親臨亡遺言,如他惹事,著他妻子身穿母衣,手拿柱杖,鱄諸只見了這兩件東西,就如看見母親一般,因此害怕。伍員一看此人對自己報父兄之仇有用,便想方設法要他助自己一臂之力。伍員先向鱄諸下拜,要求和鱄諸做個朋友,所謂“拜德不拜壽” 、“四海皆兄弟” 。接著說明自己是臨潼斗寶會上聞名的伍員伍盟府,因父兄被害,流落于此,欲尋幾個賢士報仇,可惜無有賢士可尋; 走離樊城時遇見浣沙女和閭丘亮,一個女中貞烈,一個當仁不避, 皆為義氣而亡。鱄諸聽到此,說道: “則我便是賢士” , 提出愿與伍員同報楚仇, “萬死不避” 。鱄諸向妻子說: “此人乃是楚將伍員,和我拜做弟兄,他有父兄之仇未報,說我這丹陽縣無有賢士。我百歲死有何遲,三歲死有何早! 則怕死而無名。”妻子聽說他要與伍員同去破楚,又要拿出那兩件東西來威懾, 鱄諸回心轉意, 言說“家有賢妻,男兒不遭橫事” 。伍員見他“番悔” ,責怪他言而無信,“貪生怕死無仁義”, “媳婦跟前受制” , “佯孝順假慈悲” 。鱄諸受他激發,堅意隨他去報仇。其妻也是個深明大義之人,說道:“既做了賢士,怎還做得孝子?” 為使鱄諸去得放心,取劍自刎。鱄諸見此, 發誓不破楚誓不還吳。伍員更是為父兄仇急的肝腸碎,恨不得拿住費無忌“摘膽剜心” 以祭父兄。時吳公子姬光即位,伍員借吳十萬兵,打敗楚兵,孟諸活捉了正要逃走的費無忌。伍員領兵殺入郢城,掘開平公墳墓,親鞭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此劇不只寫了伍員為報仇除奸所承受的羞辱和磨難以表現其報仇的決心和恒心,又寫了他說鱄諸同去滅楚以表現其識人的眼力和服人的智謀,同時又寫了他報父兄之仇后報答在他困境時慷慨相助的恩人——浣沙女之母和閭丘亮之子。伍員本來要出兵攻打鄭國,以報鄭子產加害之仇,閭丘亮的兒子村廝兒撕下鄭子產懸賞退兵榜文,前來替鄭討饒。伍員本待不聽,村廝兒以死相阻,他于心不忍,收兵罷戰,以報閭丘亮之恩。浣沙女為伍員“顯的十分忠” ,伍員替她在浣婆婆跟前 “盡些兒孝” ,老人下半世衣食由他供給,讓賢女之母“豐衣足食快活到老” 。芊勝被送還都, 鱄諸如例爵賞。有恩的報了恩, 有仇的報了仇,伍員英名傳后世。
《伍員吹簫》和《趙氏孤兒》有許多相似之處: 都是因為君王昏暗無道、奸臣使計弄權,使忠良遭到殘害,結成冤案;前者為報仇犧牲了兩女一男,后者為報仇死去八名義士。不同的是,前者個人恩怨的印記特別突出,后者則為一國小兒免遭殘害而犧牲自己小孩的崇高精神得到了強烈的表現。從戲劇氣氛上看,后者比前者更緊張更悲壯,更激動人心,藝術感染力更強。
上一篇:元戲劇《康進之》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賈仲名·玉梳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