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后
【原文】
襄王使邵公過及內史過賜晉惠公命[1],呂甥、郤芮相晉侯不敬[2],晉侯執玉卑[3],拜不稽首[4]。內史過歸,以告王曰:“晉不亡,其君必無后,且呂、郤將不免。”王曰:“何故?”對曰:“《夏書》有之曰[5]:‘眾非元后’何戴[6]?后非眾,無與守邦。”在《湯誓》曰[7]:‘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在《盤庚》曰:‘國之臧,則惟女眾[8]。國之不臧,則惟余一人,是有逸罰。’如是則長眾使民,不可不慎也。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眾濟也,是故祓除[9]其心以和惠民,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則以訓之,制義庶孚[10]以行之。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則,禮也;制義庶孚,信也。然則長眾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禮不順,非信不行。今晉侯即位而背外內之賂,虐其處者,棄其信也;不敬王命,棄其禮也;施其所惡,棄其忠也;以惡實心,棄其精也。四者皆棄,則遠不至而近不和矣,將何以守國?
【注釋】
[1]襄王:東周國君,名鄭,公元前651年至前619年在位。邵公過:周大臣,即西周厲王時大臣,邵公的后裔,名過。晉惠公:晉國君,名夷吾。
[2]呂甥:亦作“呂省”,晉大夫。后文的“子金”亦指他,郤(xì)芮:亦作“冀芮”,晉大夫。后文的“子公”亦指他。其祖輩的封地在郤(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而本人的封地在冀(今山西稷山),故名。
[3]執玉卑:玉:指諸候行禮時所執的玉圭。卑:低下,據當時禮節,執禮器應平正適中。
[4]稽首:跪拜時頭觸地,這是古人最尊敬的禮節。
[5]《夏書》:它與后文引述的《湯誓》《盤庚》等都是古代的政要文書,其中一部分被后人編為《尚書》,后來列為儒家經典。此處所引的《夏書》不見于今本《尚書》。
[6]后:指君王。戴:擁戴。
[7]《湯誓》:商王成湯討伐夏桀時的誓師詞。
[8]臧(zāng):善,好。女眾:你們大家。女:同“汝”,你。文言代詞。
[9]祓(fú)除:古代用齋戒沐浴等方法除災求福,亦泛指掃除。
[10]庶孚(shù fú):為眾人所信服。
【譯文】
周襄王派遣邵公過與內史過向晉惠公頒賜任命旨意,呂甥、郤芮隨從晉惠公接受任命行禮時明顯不恭敬,而且晉惠公把禮器拿得很低,跪拜時頭也不觸地。內史過回來,把這件事告訴襄王說:“即使晉國不滅亡,他的國君也一定會絕后,而且呂甥、郤芮都將不能免于災禍。”襄王問:“為什么呢?”內史過回答道:“因為《夏書》上說:‘如果民眾沒有好君王,擁戴誰呢?而君王沒有民眾擁戴,就沒有人同他一起守護基業。’在《湯誓》中這樣說:‘君王我一人有罪,不連累百姓;而百姓有罪,責任則在我君王一人。’在《盤庚》中則這樣說:‘國家好,全是大家的功勞。國家不好,只是我一人的過失,我有不可逃避的罪責。’如此看來,要想做萬民之主長久役使百姓,不能不謹慎啊。民眾所關心的是祭祀、戰爭之類的大事,先王懂得這樣的大事必須靠民眾才能辦到,因此清除自己心中的邪念來團結民眾,將心比心地考量審度后再去處理政務,以明確的準則來教誨他們,制定并施行眾人所擁護的事情。清除自身的邪念,是精;將心比心地考量審度,是忠;明確準則,是禮;行為法制為眾人所擁護,是信。如此能持久做萬民之主而役使百姓的道理在于:不清除邪念就不能團結民眾,不將心比心就不能妥善處理政務,行為準則不明確就不能施行順暢,不被眾人所擁護就無法順利行事。現在的晉侯剛繼位就違背了曾經對外以及對本國大臣賄賂時許下的諾言,像這樣食言而殺害與自己共事的人,就是背離了信;不尊重王命,就是背離了禮;把自己所厭惡的事施加于人,就是背離了忠;心中充滿了邪念,就是背離了精。倘若這四條都違背了,那么就會使關系遠的不再交往,關系近的也不能和睦相處了,如此將憑什么來保全國家呢?”
【原文】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1]。諸侯春秋受職于王以臨其民,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2],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以共其上。猶恐其有墜失也,故為車服、旗章以旌之[3],為贄幣、瑞節以鎮之[4],為班爵、貴賤以列之,為令聞嘉譽以聲之。猶有散、遷、懈慢而著在刑辟、流在裔土,于是乎有蠻夷之國[5],有斧鉞、刀墨之民[6],而況可以淫縱其身乎?”
“夫晉侯非嗣也[7],而得其位,亹亹怵惕[8],保任戒懼,猶曰未也。若將廣其心而遠其鄰,陵其民而卑其上,將何以固守?夫執玉卑,替其贄也;拜不稽首,誣其王也。替贄無鎮,誣王無民。夫天事恒象,任重享大者必速及。故晉侯誣王,人亦將誣之;欲替其鎮,人亦將替之。大臣享其祿,弗諫而阿之,亦必及焉。”襄王三年而立晉侯,八年而隕于韓,十六年而晉人殺懷公[9]。懷公無胄[10],秦人殺子金、子公。
【注釋】
[1]朝日、夕月:早晨祭祀日,晚上祭祀月。
[2]恪:恭敬,謹慎。位著:韋昭注云“中廷之左右曰位,門屏之間曰著也。”儆(jǐng):使人警醒,不犯過錯。
[3]為車服、旗章以旌之:在車輛、服飾和旗幟上區分上下貴賤的等級。旌,泛指旗幟。
[4]贄(zhì)幣、瑞節:贄幣是古人見面時所送禮品;瑞節是有官爵者所執的禮器,這兩種物品對于不同身份等級的人各有不同。
[5]裔(yì)土:荒瘠邊遠的地方。蠻夷之國:泛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周邊的鄰國。
[6]斧鉞(yuè)、刀墨:泛指古代用以罰罪的刑罰,如大辟(斬首)、墨刑(用刀刻劃皮膚涂黑)等。
[7]非嗣:不是繼承王位之人。重耳比晉惠公年長,根據古人“無嫡立長”的原則,在獻公去世、太子申生被逼自殺后,應該由重耳繼任國君。
[8]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貌。怵惕:恐懼警惕。
[9]八年而隕于韓:指晉惠公在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中戰敗被秦軍俘虜。十六年而晉人殺懷公:晉惠公去世后,由其子子圉繼位(即懷公),晉人殺死懷公迎納重耳歸國繼位。
[10]胄(zhòu):帝王或貴族的子孫。
【譯文】
“古時候,先王獲得了天下以后,依然還會去尊崇上帝、神靈并且敬奉他們,所以就有了早晨祭祀日,晚上祭祀月這樣的儀式以此來教導民眾事奉君王。諸侯要在春、秋兩季受命于天子來治理百姓,大夫與士則天天在自己的官位上謹慎地盡職,時刻警醒自己不犯過錯,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來為君王效勞。即便這樣,還是擔心有所疏漏,所以制定了車駕與服飾以及各種旗幟來區分官職大小,規定了贄幣、瑞節昭示身份等級的制度來維持安定,定下了爵位、貴賤來確立級別秩序,制定律令以此來宣揚美名、榮譽以至表彰功臣。但仍然還有散慢、失職、懈怠、懶惰而受到刑法懲處、流放到荒瘠邊地的人,于是就有了蠻、夷這樣邊遠的國家,有了受到刑罰被制裁的罪民,而作為諸侯,又怎么可以過分放縱自己呢?”
“晉侯本不該繼位而得以當上了國君,所以他非常勤勉地做事、時刻恐懼警惕,處處小心謹慎地處理國事,這樣還擔心做得不好呢。假如放縱自己而疏遠鄰國,欺壓人民而不敬天子,那么將如何固守王室基業?像那種接受賜封時竟然把禮器拿得很低,是在廢棄執贄之禮;跪拜不稽首,是在欺誆君王。而廢棄執贄之禮就是失去制約而無法維持安定,欺誆君王就會失去百姓。行事往往象征了上天降下的吉兇,責任重大而貪圖享受必定會很快遭到報應。所以晉侯欺誆君王,人民也將欺誆他;他想廢棄制約,人民也將廢棄他。眾位朝臣享受君王的俸祿,不出面勸諫反而阿諛附從,也一定會遭到報應。”果然,在周襄王三年晉侯即位,襄王八年的時候,他就在韓原之戰中戰敗而被俘虜,襄王十六年時,晉人殺了他的兒子懷公。而晉懷公真的沒有子孫后代,后來秦人也殺死了呂甥和郤芮。
上一篇:《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內史過論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