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
【原文】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內史興賜晉文公命[1],上卿逆于境,晉候郊勞[2],館諸宗廟[3],饋九牢[4],設庭燎[5]。及期,命于武宮,設桑主[6],布幾筵,太宰蒞之,晉侯端委以入[7]。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內史贊之,三命而后即冕服[8]。既畢,賓、饗、贈、餞如公命侯伯之禮而加之以宴好。內史興歸,以告王曰:“晉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禮義成。敬王命,順之道也;成禮義,德之則也。則德以導諸侯,諸侯必歸之。且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忠所以分也,仁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義所以節也。忠分則均,仁行則報,信守則固,義節則度。分均無怨,行報無匱,守固不偷,節度不攜。若民不怨而財不匱,令不偷而動不攜,其何事不濟!中能應外,忠也;施三服義,仁也;守節不淫,信也;行禮不疚,義也。臣入晉境,四者不失,臣故曰:‘晉侯其能禮矣,王其善之?!瘶溆谟卸Y,艾人必豐?!蓖鯊闹?,使于晉者道相逮也。及惠后之難,王出在鄭,晉侯納之。襄王十六年立晉文公,二十一年以諸侯朝王于衡雍且獻楚捷[9],遂為踐土之盟[10],于是乎始霸。
【注釋】
[1]太宰文公:韋昭注云“王卿士王子虎也。”命:詔命,任命。
[2]郊勞:到郊外迎接慰勞。
[3]宗廟:國君祭祀祖先的地方。韋昭注云“舍于宗廟,尊王命也”。
[4]九牢:韋昭注云“牛羊豕為一牢,上公饔餼九牢”。
[5]庭燎:廳堂上照明的大火把。這是當時表示隆重的禮節之一?!吨芏Y·秋官·司烜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p>
[6]武官:韋昭注云“文公之祖武公廟也”。武公亦稱曲沃武公,公元前716年至前677年在位,是晉獻公的父親。桑主:桑木做的神主牌位,古代用于死者已葬之后的祭祀。
[7]端委:玄色的禮服為端,禮帽為委。這是當時無爵位的士人所穿的服飾,晉文公因未受天子的任命,所以穿戴這樣的服飾來接受王命。
[8]冕服:有爵位者的禮服。
[9]二十一年:周襄王二十一年。衡雍:在今河南原陽以西。楚捷:指晉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
[10]踐土: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南。
【譯文】
周襄王派遣太宰文公與內史興向晉文公頒賜任命詔書,晉國的上大夫在邊境迎接,晉文公親自到郊外迎接慰勞,將他們的住處安排在宗廟,饋贈豐盛的九牢宴席來招待,而且還在廳堂上安設了照明的大火把,顯得非常隆重。到了接受賜封吉日那天,晉文公在祖廟武宮接受任命,鄭重地設立了晉獻公的神主牌位,安排了豐盛的筵席,由太宰蒞臨主持儀式,晉文公穿戴著隆重的端委進入祖廟武宮。太宰代表周襄王賜給晉文公冕服,內史興贊唱儀禮之詞,晉文公恭謹地經過三次辭讓后接受了冕服。儀禮結束以后,晉文公對太宰和內史的酬謝、饗食、饋贈、郊送等禮儀也都按照諸侯的等級進行,而且宴請的態度相當謙和融洽。內史興回來,把這件事告訴襄王時說:“晉國是不能不善待啊,它的國君一定會稱霸諸侯。他們恭敬地接受王命,執行禮儀得當。尊敬王命,便是順從上下之分的行為準則;行禮得當,就是具有美好德行的表現。以美好德行來作為諸侯的表率,其他諸侯一定會爭相歸附于他。況且禮儀就是用來觀察忠、信、仁、義的,忠是用于分析判斷的,仁是用于施行的,信是用于維護的,義是用于節制的。以忠去判斷才公平公正,以仁去施行才能生效,以信去維護才能穩固,以義去節制才會適度。分配均勻公正了就沒有怨恨,施行生效就沒有困乏,維護穩固就不會出現茍且偷安之事,節制適度就不會離心離德。如果民眾沒有怨恨而且財用不困乏,命令不走樣而且執行不離心,那么還有什么事辦不成的呢!能夠表里相應,是忠;三番施禮辭讓受命,是仁;守節不越,是信;行禮完美而沒有缺陷,是義。微臣我自從進入晉國以來,以上這四項都不見他有疏漏,所以臣認為晉侯是非常知禮的,陛下要善待他。冊立知禮者,他的回報一定會豐厚。”襄王接受了內史興的建議,此后派往晉國的使者更是接連不斷。后來到了惠后之難時,襄王逃奔鄭國,晉文公接納了襄王。周襄王十六年任命了晉文公,襄王二十一年晉文公率諸侯在衡雍朝見周天子并呈獻所得的楚國戰利品,接著主持了踐土的會盟,從此開始稱霸諸侯。
上一篇:《驪姬譖殺太子申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