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
【原文】
二十六年[1],獻公卒。里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2]:“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3],子將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殺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廢,焉用死?”荀息曰:“昔君問臣事君于我,我對以忠貞。君曰:‘何謂也?’我對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無不為,忠也。葬死者,養生者,死人復生不悔,生人不愧,貞也?!嵫约韧?,豈能欲行吾言而又愛吾身乎?雖死,焉避之?”
里克告丕鄭曰[4]:“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子將何如?”丕鄭曰:“荀息謂何?”對曰:“荀息曰‘死之?!必о嵲唬骸白用阒?。夫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我為子行之。子帥七輿大夫以待我[5]。我使狄以動之,援秦以搖之。立其薄者可以得重賂,厚者可使無入。國,誰之國也!”里克曰:“不可,克聞之,夫義者,利之足也;貪者,怨之本也。廢義則利不立,厚貪則怨生。夫孺子豈獲罪于民?將以驪姬之惑蠱君而誣國人,讒群公子而奪之利,使君迷亂,信而亡之,殺無罪以為諸侯笑,使百姓莫不有藏惡于其心中,恐其如壅大川,潰而不可救御也。是故將殺奚齊而立公子之在外者,以定民弭憂,于諸侯且為援,庶幾曰諸侯義而撫之[6],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今殺君而賴其富,貪且反義。貪則民怨,反義則富不為賴。賴富而民怨,亂國而身殆,懼為諸侯載,不可常也。”丕鄭許諾。于是殺奚齊、卓子及驪姬,而請君于秦。
【注釋】
[1]二十六年: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
[2]荀息:晉國大夫,奚齊的師傅。
[3]三公子之徒:公子重耳、夷吾和申生的黨徒。
[4]丕鄭:晉國大夫。
[5]七輿大夫:指申生的七個下軍大夫共華、賈華、叔堅、騅歂、累虎、特宮和山祁。
[6]庶幾:或許,近似于。表推測之意。
【譯文】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里克打算殺掉奚齊,事先告訴荀息說:“三位公子的黨徒將要殺死奚齊,你打算怎么辦?”荀息說:“我們的國君剛故世就要殺他的兒子,我只有一死了之,我不會隨從他們一起亂為的!”里克說:“如果因為你的死,奚齊依然得以立為國君,不也是很值得嗎?但可惜的是即使你死了,奚齊照樣會被廢黜,那么你的死又有什么用處呢?”荀息說:“先君以前曾問過我事奉國君的態度,我回答他忠貞二字。先君問:‘什么叫忠貞?’我回答說:‘凡可以有利于國家,力所能及而沒有不努力去做的,就可以稱作忠了。禮葬故世的國君,奉養繼位的國君,相對于死去的人,即使他復生也不會讓他覺得后悔,對活著的人也不感到慚愧,這就可以稱作貞了?!业脑捯呀浾f出口了,怎么能既要實踐諾言而又吝惜我的生命呢?即使是死,我又怎么能逃避諾言呢?”
里克又去問丕鄭說:“三位公子的黨羽將要殺死奚齊,你打算怎么辦?”丕鄭問道:“荀息對此怎么說的?”里克回答說:“荀息說他將為奚齊而死。”丕鄭說:“你努力去做吧。兩個國士所籌劃的事,沒有不成功的。我來幫助你一起行動。你帶領申生門下的七位大夫等待我的好消息。我先派去狄國,并聯合秦國一起動搖奚齊的勢力。擁立聲望薄弱的一方做國君,我們可以從他那里獲得重酬,聲望好的我們可以先不讓他回到晉國。到那時,晉國還能是誰的天下!”里克說:“不行。我聽說,所謂的義,就像腳一樣是利的根基;而貪利,則是產生怨恨的原因啊。廢棄義就無法使利站穩腳跟,貪欲深了怨恨就會萌發。那奚齊難道得罪民眾了嗎?民眾的怨恨是因為驪姬迷亂國君并且欺騙了國人而起,她誣陷各位公子并且奪去他們原有的利益,巧使國君迷惑而判斷失誤,以至于聽信她的讒言而使諸位公子逃亡,最終逼殺無辜的申生而被諸侯取笑,使百姓無不將憎恨藏于內心,恐怕這就像堵塞大河一樣,一旦潰決了就再也無法挽救了。所以我們打算殺悼奚齊而擁立逃亡在外的公子為君,是為了安定民心消除憂患,權且還可以得到諸侯們的援助。近似于在說,諸侯們認為合乎義的就會去撫助他,百姓也會欣然尊奉新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安定鞏固?,F在如果企圖通過殺了繼位的新君而賴以謀取個人的好處,就是貪利而且違背了道義。貪利則使民眾怨恨,而背棄道義則即使得到好處也還會失去。為了一點好處而招來民眾的怨恨,就會導致亂國而身危,恐怕還會被諸侯們記載于史,這樣做是不合常理的。”丕鄭接受了里克的意見。此后還是殺了奚齊、卓子和驪姬,然后請求秦國幫助立一個國君。
【原文】
既殺奚齊,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輔之?!避飨⒘⒆孔?。里克又殺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p>
既殺奚齊、卓子,里克及丕鄭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國亂民擾,得國在亂,治民在擾,子盍入乎?吾請為子鉥。”重耳告舅犯曰[1]:“里克欲納我?!本朔冈唬骸安豢?。夫堅樹在始,始不固本,終必槁落[2]。夫長國者,唯知哀樂喜怒之節,是以導民。不哀喪而求國,難;因亂以入,殆。以喪得國,則必樂喪,樂喪必哀生。因亂以入,則必喜亂,喜亂必怠德。是哀樂喜怒之節易也,何以導民?民不我導,誰長?”重耳曰:“非喪誰代?非亂誰納我?”舅犯曰:“偃也聞之,喪亂有小大。大喪大亂之剡也,不可犯也。父母死為大喪,讒在兄弟為大亂。今適當之,是故難?!惫又囟鲆娛拐?,曰:“子惠顧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備灑掃之臣,死又不敢蒞喪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辭。夫固國者,在親眾而善鄰,在因民而順之。茍眾所利,鄰國所立,大夫其從之,重耳不敢違。”
呂甥及郤稱亦使蒲城午告公子夷吾于梁,曰:“子厚賂秦人以求入,吾主子?!币奈岣婕杰窃籟3]:“呂甥欲納我?!奔杰窃唬骸白用阒鴣y民擾,大夫無常,不可失也。非亂何入?非危何安?幸茍君之子,唯其索之也。方亂以擾,孰適御我?大夫無常,茍眾所置,孰能勿從?子盍盡國以賂外內,無愛虛以求入,既入而后圖聚?!惫右奈岢鲆娛拐?,再拜稽首許諾。
呂甥出告大夫曰:“君死自立則不敢,久則恐諸侯之謀,徑召君于外也,則民各有心,恐厚亂,盍請君于秦乎?”大夫許諾。乃使梁由靡告于秦穆公曰:“天降禍于晉國,讒言繁興,延及寡君之紹續昆裔[4],隱悼播越,托在草莽,未有所依。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祿,喪亂并臻。以君之靈,鬼神降衷,罪人克伏其辜,群臣莫敢寧處,將待君命。君若惠顧社稷,不忘先君之好,辱收其逋遷裔胄而建立之[5],以主其祭祀,且鎮撫其國家及其民人,雖四鄰諸侯之聞之也,其誰不儆懼于君之威[6],而欣喜于君之德?終君之重愛,受君之重貺[7],而群臣受其大德,晉國其誰非君之群隸臣也?”
【注釋】
[1]鉥(shù):導,引導。舅犯:重耳的舅舅,字子犯,名偃。
[2]槁(gǎo)落:枯落。
[3]冀芮:即晉國大夫郤芮,公子夷吾的師傅。
[4]昆裔(yì):后裔,后代。
[5]逋(bū):逃亡,逃跑。
[6]儆(jǐng)懼:戒懼;警惕和畏懼。
[7]貺(kuàng):贈,賜。
【譯文】
奚齊被殺以后,荀息曾打算隨奚齊而死。有人勸他說:“不如立奚齊的弟弟為君主并輔佐他?!币虼塑飨⒕土⒘俗孔訛榫?。結果里克又殺了卓子,荀息最終為卓子而死。君子都說:“荀息言而有信,這也算是沒有食言了?!?/p>
殺了奚齊和卓子以后,里克和丕鄭派遣屠岸夷去狄國告訴公子重耳說:“國家動亂,民眾受到驚擾,動亂時才有得到君位的機會,民眾受到驚擾時反而容易治理,你何不現在回國來繼位呢?請讓我們為你引導。”重耳告訴舅舅子犯說:“里克想迎接我回國繼承君位?!弊臃刚f:“不行。那堅固的樹木在于開始階段的成長,倘若一開始不培植好根基,最終必然會枯萎凋落的。那君臨國家的人,只有懂得喜怒哀樂的節度,這樣才可以用來訓導民眾。服喪期間不去哀痛卻想求得君位,難以成功;乘國家動亂之機想回國執政,將有危險。因為國喪而得到君位,就會視國喪為樂事,以國喪為樂事必定會導致生命的哀傷。因為動亂而得以回國,就會把動亂當作喜事,把動亂當作喜事必定會懈怠于道德的修養。這些很明顯都與喜怒哀樂的節度相違背了,還怎么來訓導民眾呢?如果民眾不聽從訓導,你還能當誰的國君呢?”重耳說:“如果不是國喪,我哪有機會繼承君位?如果不是動亂,誰會接納我當國君?”子犯說:“我聽說,喪亂有大小之分。大喪大亂的鋒芒,是不可以冒犯的。父母故世是大喪,兄弟間有讒言相殘是大亂,如今你正處于這種境地,所以很難成功。”于是公子重耳出來接見使者,說:“承蒙你的好意,來看望我這個逃亡在外的人。父君在世時,我不能盡灑掃的義務。父君去世后,又不能回去親身前去操辦喪事而加重了我的罪過,而且唯恐玷辱了大夫們的期望,所以斗膽辭謝你們的建議。那安定國家的人,在于要親近民眾,而且能處理好鄰國的關系,在于體察民眾的情緒以順應民心。只要是民眾認為有利的人選,鄰國所愿意擁立的人選,大夫們都愿意服從,我重耳才不敢違背?!?/p>
與此同時,呂甥和郤稱也派蒲城午去梁國對公子夷吾建議說:“你用厚禮送給秦國,求他們幫助你回國繼位,我們在國內策應你。”夷吾將這些話轉告冀芮說:“呂甥打算接納我回國繼位。”冀芮說:“你努力去做吧。國家動亂則使民眾受到驚擾,使大夫們沒有主心骨,這個好機會不能失掉啊。不是動亂時期哪有機會回國繼位?不是民眾有危難,何必要立君以安民?所幸你是國君的兒子,所以只有尋其根源找到你了。如今正逢國家動亂民眾驚擾之際,試問誰能抵擋我們?適逢大夫們沒有主心骨,如果是大家眾望所歸立你為國君,誰能不服從?你何不用晉國所有的財富來收買國外諸侯和國內的大夫,不要吝惜國庫會空虛,要以此求得回國繼位,等到回國繼位以后可以再設法聚斂財富?!庇谑枪右奈岢鰜斫右娛拐?,再次跪拜磕頭答應了建議。
呂甥出面告訴大夫們說:“國君已死,我們不敢擅自立一個新君。時間拖得太久還怕其他諸侯圖謀,直接從國外迎來公子繼承君位,又擔心民眾意見不一,恐怕會加重國家的動亂,所以何不請求秦國幫助我們立君呢?”大夫們同意了。于是就派梁由靡向秦穆公陳述說:“上天降災禍于晉國,讒言繁衍興起,禍亂殃及到先君后裔之中繼位的幾位公子。他們為此憂傷害怕,被迫逃亡到國外隱匿民間,無所依托。如今又加上先君的去世,使國喪和禍亂同時臨頭。好在托您的福,鬼神也降臨善心,讓有罪的驪姬遭受了應有的報應。現在晉國的大臣們不敢安寧地生活,都在等待您的命令。您若能仁慈地惠顧晉國,不忘記與我們先君的友好關系,請收留一位逃亡在外的公子并幫助他繼承君位,以便讓他主持晉國的祭祀,并且以君王之尊前去鎮撫國家和民眾。假使四方的鄰國諸侯聽到您這樣做,誰能不敬畏您的威勢,同時又贊賞您的仁德呢?您對晉國始終如一的厚愛,使晉國人民受到您的重賜,也使晉國的群臣感受到您的大恩大德,這樣一來,晉國上下有誰不愿成為供您驅使的臣民呢?”
【原文】
秦穆公許諾。反使者,乃召大夫子明及公孫枝,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1]?以為朝夕之急?!贝蠓蜃用髟唬骸熬箍{也[2]??{敏且知禮,敬以知微。敏能竄謀,知禮可使;敬不墜命,微知可否。君其使之。”乃使公子縶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縶吊公子之憂,又重之以喪。寡人聞之,得國常于喪,失國常于喪。時不可失,喪不可久,公子其圖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無親,信仁以為親,是故置之者不殆。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人實有之,我以徼幸,人孰信我?不仁不信,將何以長利?”公子重耳出見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義?”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縶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無狷潔[3],狷潔不行。重賂配德,公子盡之,無愛財!人實有之,我以徼幸,不亦可乎?”公子夷吾出見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縶曰:“中大夫里克與我矣,吾命之以汾陽之田百萬。丕鄭與我矣,吾命之以負蔡之田七十萬[4]。君茍輔我,蔑天命矣!亡人茍入掃宗廟,定社稷,亡人何國之與有?君實有郡縣,且入河外列城五。豈謂君無有,亦為君之東游津梁之上,無有難急也。亡人之所懷挾纓纕[5],以望君之塵垢者。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6],不敢當公子,請納之左右。”
公子縶反,致命穆公。穆公曰:“吾與公子重耳,重耳仁。再拜不稽首,不沒為后也。起而哭,愛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沒于利也?!惫涌{曰:“君之言過矣。君若求置晉君而載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晉君以成名于天下,則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進退。臣聞之曰:‘仁有置,武有置。仁置德,武置服。’”是故先置公子夷吾,寔為惠公[7]。
【注釋】
[1]若夫:句首語氣詞,用在句首或段落的開始,表示另提一事。
[2]縶(zhí):秦穆公的兒子,字子顯。
[3]狷(juàn)潔:潔身自好。
[4]負蔡:又作負葵,晉國地名,在今山西省萬榮縣北的汾河以南地區。
[5]懷挾:攜帶。纓纕(yīng rǎng):馬的頸帶與腹帶。
[6]鎰(yì):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珩(héng):佩玉上面的橫玉,形狀像磬。
[7]寔(shí):通“是”。惠公:即晉惠公。
【譯文】
秦穆公答應了梁由靡的請求,讓他先回晉國復命。于是召見大夫子明和公孫枝,問道:“面對晉國的動亂,我該派誰事先到重耳和夷吾的居住地去看看,另外主要是去觀察他們哪一個更適宜擁立為新君,以解決晉國日夜緊迫的繼位問題呢?”大夫子明說:“國君派公子縶去吧。公子縶聰敏知禮,待人恭敬而且善于洞察精微妙理。自古以來,聰敏能夠熟諳謀略,知禮適合派作使者;恭敬不會有誤君命,洞察精微的道理就能判斷誰能為君與否。所以您應派他去?!庇谑乔啬鹿团晒涌{先去狄國吊慰公子重耳,他說:“我的國君派我來慰問你的逃亡之憂,更重要的是你喪親之痛。我聽說:得到國家常常是由于國喪,失掉國家也常常是由于國喪。時機不可錯過,國喪的期限不會太久,請公子對此要好好考慮!”重耳把他的話告訴舅舅子犯。子犯說:“不可以。逃亡在外的人沒人愿意親近,只有誠信仁德,才能得到人們的親近,所以才被認為擁立這樣的人做國君不危險。你父親剛死,靈柩還停在堂上就去圖利,哪個人會認為我們仁德呢?別的公子實際上也有繼承君位的權利,我們如果憑僥幸之心爭先,哪個人會認為我們有誠信?倘若不仁不信,又將憑借什么而獲得長久利益呢?”于是公子重耳出來會見公子縶說:“承蒙秦君派您友好地來吊慰我這個逃亡之人,又負有幫助我回國繼位的重大使命。但我重耳是流亡在外之人,父親死了都不能得到哭喪的位置,又怎么敢有其他想法以玷辱秦君的義舉呢?”說完只跪拜但沒磕頭,然后站起來悲傷哭泣,退下后也沒再私下回訪公子縶。
公子縶離開狄國,又到梁國去吊慰公子夷吾,就像吊慰公子重耳一樣說了同樣的話。夷吾高興地對冀芮說:“秦國要幫助我了!”冀芮說:“公子努力吧。逃亡在外的人無所謂潔身自好,潔身自好則辦不成大事。應該用厚重的禮物去酬謝幫助你的人的恩德,你盡力去辦,不要吝惜財貨!別的公子也有繼承君位的權利,而我們憑借僥幸得到君位,不也是可為的嗎?”于是公子夷吾出來見公子縶,跪拜磕頭,站起來不哭泣,退下后又私下訪問公子縶說:“中大夫里克已支持我做國君了,我給予他的承諾是把汾陽一帶的百萬畝田地賜給他。丕鄭也已支持我做國君了,我給予他的承諾是把負蔡一帶的七十萬畝田地賜給他。秦君假如能幫助我,就無所謂天命特別眷顧了!流亡的我倘若能回國入主宗廟,安定社稷,還計較什么國土的施與?秦君其實早就擁有郡縣土地,我同時再奉上黃河以西的五座城邑,這不是因為秦君沒有,而是為了秦君東游到黃河的橋梁渡口之上時,就不再會有什么為難著急的事了。我愿意心懷感恩地為您執鞭牽馬,跟隨在秦君的車塵之后聽候差遣。另外送上黃金八百兩、白玉制作的橫玉飾品六雙,不敢當面以此用來報答公子,肯請把它們交與您左右的隨從替您收納?!?/p>
公子縶回到秦國,向秦穆公復命。穆公說:“我支持公子重耳繼位,因為重耳仁德。他只跪拜而不磕頭,說明他不因為貪圖繼承君位而辱沒自己。站起來哭泣,那是愛他的父親。退下后不私自拜訪,是不汲汲于私利之中?!惫涌{說:“國君的話錯了。您如果輔立晉君是為了成全晉國世代承載下去,那么立一個仁德的公子有什么不可的呢?您如果輔立晉君是為了在天下成就秦國的威名,就不如立一個不仁德的公子以擾亂晉國,并且還可以進退自由地駕馭它。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有為了實行仁道而輔立別國國君的,也有為了顯示武威而輔立別國國君的。為了實行仁道就要輔立有德的,為了顯示武威就要輔立服從聽話的?!彼郧啬鹿拖容o立公子夷吾為君,這就是晉惠公。
上一篇:《郭偃論治國之難易》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里革斷宣公罟而棄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