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此篇選自《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字子房,漢初大臣,軍事謀略家。先祖五世相韓。秦滅韓后,他廣交刺客,以期復韓。傳說他逃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己任韓司徒。后成為項羽所殺,復歸劉邦。楚漢戰爭時,劉邦采納其建議,不立六國后代,而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追擊項羽,盡滅楚軍。漢朝建立后,被封為留侯。
【原文】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未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譯文】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把漢王緊緊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削滅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后人于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后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后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向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漢王說:“好。趕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帶著這些印出發了。”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一個客卿為我設計削滅楚國的勢力。”接著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后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漢王說:“為什么呢?”張良回答說:“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接著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于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客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筑圣人的墳墓,在賢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后,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再說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后代,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當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隨楚國,陛下怎么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
【賞析】
漢高祖劉邦在對于“三杰”的論述中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他對張良作出如此高的評價不是沒有道理的,張良運籌帷幄的謀劃才能在他給漢王的這番建議中可見一斑。與前面那位給漢王出餿主意的“書呆子”不同,張良的建議是經過層層剖析論證的,非常具有說服力,同時也告訴我們領導者聽取多方意見的重要性,否則頭腦一熱就容易造成決策的失誤,同時,在該文中我們也看出在進諫過程中,進諫對象和進諫時機的重要性。張良的諫言來得正是時候,同時,劉邦算得上是一個能夠從諫如流的君主,他之所以能得天下,也得益于此。
張良一聽漢王的決策就覺得要壞事,可見他的政治敏感度非常高,為了使漢王信服,他對不能恢復六國、使用六國的后代的理由進行了逐條分析,引經據典,層層遞進,面面俱到,句句灼見,理由充分。面對這樣的諫言,劉邦當然沒有理由不予采納。
上一篇: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年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節選)》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史記》《諫逐客書》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