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〇)“為什么是持久戰”這一個問題,只有依據全部敵我對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確的回答。例如單說敵人是帝國主義的強國,我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就有陷入亡國論的危險。因為單純地以我弱敵強,無論在理論上,在實際上,都不能產生持久的結果。單是大小或單是進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樣。大并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進步的國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強,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國家或事物所滅亡者。多助寡助是重要因素,但是附隨因素,依敵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的大小。因此,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
(三一)既然敵之優點只有一個,余皆缺點,我之缺點只有一個,余皆優點,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結果,反而造成了現時敵之優勢我之劣勢呢?很明顯的,不能這樣形式地看問題。事情是現時敵我強弱的程度懸殊太大,敵之缺點一時還沒有也不能發展到足以減殺其強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優點一時也沒有且不能發展到足以補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現,而出現的是不平衡。
(三二)敵強我弱,敵是優勢而我是劣勢,這種情況,雖因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而有所變化,但是還沒有產生基本的變化。所以,在戰爭的一定階段上,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勝利,我則將遭到一定程度的失敗。然而敵我都只限于這一定階段內一定程度上的勝或敗,不能超過而至于全勝或全敗,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一則敵強我弱之原來狀況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則由于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更加造成這種相對的形勢。拿原來狀況來說,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不過此時還沒有減殺到足以破壞敵之優勢的必要的程度;我雖弱,但我之弱已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補充,不過此時還沒有補充到足以改變我之劣勢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敵是相對的強,我是相對的弱;敵是相對的優勢,我是相對的劣勢。雙方的強弱優勢原來都不是絕對的,加以戰爭過程中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更加變化了敵我原來強弱優劣的形勢,因而敵我只限于一定階段內的一定程度上的勝或敗,造成了持久戰的局面。
(三三)然而情況是繼續變化的。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必能繼續改變著敵我強弱的原來程度,繼續變化著敵我的優劣形勢。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
(三四)目前敵尚能勉強利用其強的因素,我之抗戰尚未給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進攻,反之,尚足以維持其進攻到一定程度。其足以加劇本國階級對立和中國民族反抗的因素,即戰爭之退步性和野蠻性這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礙其進攻的情況。敵人的國際孤立的因素也處在變化發展之中,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孤立。許多表示助我的國家的軍火資本家和戰爭原料資本家,尚在唯利是圖地供給日本以大量的戰爭物資,他們的政府亦尚不愿和蘇聯一道用實際方法制裁日本。這一切,規定了我之抗戰不能速勝,而只能是持久戰。中國方面,弱的因素表現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雖在十個月抗戰中有了某種程度的進步,但距離足以阻敵之進攻及準備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還遠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所減弱。其各種有利因素,雖然都在起積極作用,但達到足以停止敵之進攻及準備我之反攻的程度則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國內,克服腐敗現象,增加進步速度;在國外,克服助日勢力,增加反日勢力,尚非目前的現實。這一切,又規定了戰爭不能速勝,而只能是持久戰。
(選自《毛澤東選集》第二卷《論持久戰》,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賞析】
毛澤東不僅是我們偉大的領袖,而且是文學大師,也是演講家。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利用它來表達感情,溝通思想,傳播信息,開展工作,以維持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不少人是語言大師。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正是憑三寸不爛之舌迎戰江東群儒,達到了聯吳抗曹之目的。毛澤東對我國語言的運用可謂是出神入化。作為一位具有恒久魅力的歷史巨人,他博學、幽默、深邃、睿智、雄辯、敏銳、堅韌、沉著,凡是與其接觸過的人,無不覺得他是一位語言大師和說服大師,無不從他的語言說服藝術中得到享受,受到啟發。他說服人的語言藝術,常常是風趣幽默而富有哲理、生動形象而寓意深長的,他總是在與你輕松的談話中解開你的思想疙瘩和解決重大問題。他以淵博的知識儲備、生動活潑的語言形式、爐火純青的表達技巧,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語言藝術。他以詩人的情懷、哲人的深邃和睿智、史家的廣博、政治家的氣度,使每一個被說服者心悅誠服。他有時發表鼓舞人心、雄辯有力的演講,有時吟誦瑰麗磅礴、浪漫豪放的詩句,有時進行含蓄詼諧、親切熱情的談話。
《論持久戰》是一篇對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的講話,“為什么是持久戰?”是其中的第六節。在這段講話中,毛澤東為迷霧之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對他們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和堅持抗戰到底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同時,指出了怎樣才能把“最后的勝利”的可能性變為現實。它是抗日戰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相結合的典范。
在這篇講話中,毛澤東運用了唯物辯證法、唯物主義的天地人統一的觀點和立體思維的方法,從日本侵略者和中國兩個方面,對亡國論和速勝論進行了批駁;運用了整體有機關聯性和歷史動態性的系統論觀點,對抗日戰爭的要素、結構、功能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抗日戰爭經驗的總結,選取了對我國人民來說最優化、最適合、最有利的戰爭策略。
語言上的樸實通俗和生動形象是毛澤東演講的一大特色。通俗易懂是說話藝術的基本要求,只有用生動形象、明白如話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聽眾迅速而又準確地接受和理解,才能取得說服的效果。毛澤東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深入淺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展現毛澤東演講才華的趣事很多,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部隊戰士多是不識字的農民,毛澤東在給他們講話時說:我們是革命的隊伍,所以要懂得革命的道理。我現在只講“二、三、四”三個字的道理,要求大家記住。毛澤東說:“二”是指兩種戰爭。“三”是指三大紀律。“四”是指革命軍隊除了打仗、消滅敵人之外,還要做四件事:第一是打土豪分田地,發動群眾;第二是建立工農武裝,主力才會有后備軍;第三是建立革命政權,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建立我們的埃(蘇維埃)政府;第四是建立地方黨組織。這個“二、三、四”的道理,高度概括,深入淺出,好懂易記,一下子就被戰士們掌握了。
該演講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論點成為大家當時口耳相傳的一個論斷,深入人心,這與其高度概括、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演講風格密切相關。在行文上運用了排比、對偶、層遞、借代等多種修辭格,語言簡潔、短促、有力。用非常明白曉暢的文字、巧妙的比喻闡明了非常深刻的道理。盡量選用人民群眾常用的語言,也就是說,用群眾喜聞樂見的俗語、熟語,盡量多地運用設問的形式,有問有答,以活躍氣氛。
該演講的另一特色是邏輯嚴謹,說理透徹明朗,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該演講無論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還是在新中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具有很高的理論深度和價值含量。
上一篇:李大釗《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1923年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的演講》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史記》《諫漢王》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