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是一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原文】
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于同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必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于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于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深淺,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于我何損?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規。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于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蕓蕓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于道德無虧,而于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志愿書,遵守本校規則,茍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至于同學共處一堂,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己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于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三也。
余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曰改良講義。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以后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己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二曰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茍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采,無虞缺乏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后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
(選自《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賞析】
蔡元培先生對于北京大學的意義是非同一般的。這是他就任北大校長時對學子們發表的演講,在演講中,我們看到他對北大學子的每一點要求都是與學生自身的成長以及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相結合的,這也是北大校風、北大精神形成的因素之一。在該演講中隱含著一個對于大學生們來說至關重要的恒久主題,即“開始”;一個嚴肅的問題,即“我將如何開始”。如何讀大學,到如今這依然是一個值得廣大大學生朋友們深思的問題,也是許多學者專家們在努力探討的問題。蔡元培先生的這篇演講在這一問題上以其深刻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和深廣的智慧,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示,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蔡元培先生以校長的身份,結合當時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語重心長地對北大學子們進行了諄諄告誡,既有教育理念的探討,也有人生經驗的總結。面對莘莘學子,圍繞著面對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和生活這個主題,他以真誠嚴肅的態度,向年輕人講述了有關學習和生活的真諦、為人處世的原則,飽含著對國家民族的深深熱愛與憂患意識、對學生關愛和祝福的深情厚誼。
演講開場,蔡元培先生就開門見山地作了一個自我介紹,對與前任校長間的關系略微一提,同時與在座的聽眾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交流,之后轉入正題,沒有多余的廢話,也沒有令人生厭的官話套話。
與演講題目一樣,先生接下來的演講就順延其題目中的三個層次來展開: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對學生之德行的嚴格要求,同時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以及學生對國家人民的使命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每一層次的論述都簡明暢達,與國家形勢分析相結合,令人肅然起敬。他要求北大學生要抱定為求學而來的宗旨,不要有太多的想當官發財的功利思想,否則就是誤人、誤己、誤國;他要求學生們更要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這也是與自身成長、國家興衰緊密結合的一個方面;最后,他要求學生們要尊師愛友,這也就是我們今日所倡導的和諧校園之義,這一點對于北大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在學業方面的幾點改革要求,同時鼓勵大家要多讀書,這些都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關系重大的方面,從中也讓我們窺見北大之風范及北大與別的大學不一樣的境界。
蔡元培先生的這篇演講語言簡明流暢,感情激昂,處處洋溢著清新、明快、鮮活、向上的氣息。他在演講中所體現的進步思想,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失其閃光的價值。該演講的最為優秀之處還在于層次非常清晰,風格樸實平易,給人諄諄教誨之真誠和親切之感,其間強烈的愛國情懷令人敬仰,思想內涵深刻,教育意義很強。
上一篇:鄧小平《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1982年在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的講話》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黃炎培《新的大廈——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講話》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