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俄國重要的象征派*詩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在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學習,曾因參加學潮被學校開除。他對俄國1905年革命表示同情與擁護,寫過歌頌這一革命的詩集《復仇者之歌》(1907)。但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則頗有抵觸情緒,因此于1921年流亡國外,寫了很多反對十月革命的詩歌。1942年于巴黎逝世。
他1890年發表第一部詩集,流露了明顯的民粹派詩歌“公民的悲哀”的情調。他早期的詩作有的充滿反社會的個人主義情緒,否定一切道德;有的表現對于未來的恐懼,表現死亡、枯萎、命中注定和竭力逃避現實的情緒;稍晚些時候的詩作則謳歌“邪惡之美”、殘忍與獸性等。他詩歌的基調是頹廢主義的,是“與實際生活相隔絕”的;他強調詩歌的隨意性和音樂性,重視使用詩歌內在韻腳和同音節;詩風偏向于夸飾和華麗。除上面提到的作品,他還有詩集《在北方的天幕下》(1894)、《無邊無際》(1895)、《寂靜》(1898)、《著火的房屋》(1900)、《我們將象太陽一樣》(1903)、《象牙之塔》等。
巴爾蒙特是俄國象征派的重要詩人,曾以其詩作轟動整個歐洲詩壇。蘇共“二十大”以后,著名作家愛倫堡在回憶錄《人·歲月·生活》中較公正地評價了巴爾蒙特。1977年第8期《文學格魯吉亞》雜志發表蘇聯早期詩人瑪·茨維塔耶娃1938年寫的一篇文章《談談巴爾蒙特》,算是正式為巴爾蒙特恢復了他作為“詩人”的名譽。
上一篇:巴爾加斯·略薩,馬里奧作品分析
下一篇:巴爾,赫曼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