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
【原文】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明確的,這里主要有三個問題。一個是主權問題;再一個問題,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國采取什么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說,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F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如果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我們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們是在人民充分信賴的基礎上才能如此長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臺,沒有別的選擇。所以,現在,當然不是今天,但也不遲于一、二年的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我們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的時間了。
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所以英國政府應該贊成中國的這個決策。中英兩國應該合作,共同來處理香港問題。
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當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我們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廣泛交換意見,制定我們在十五年中的方針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就應該不僅是香港人民可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資者首先是英國也能夠接受,因為對他們也有好處。我們希望中英兩國政府就此進行友好的磋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聽取英國政府對我們提出的建議。這些都需要時間。為什么還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這段時間里同各方面進行磋商。
現在人們議論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繼續保持繁榮,就會影響中國的四化建設。我認為,影響不能說沒有,但說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建設,這個估計不正確。如果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是否繁榮上,那么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人們還議論香港外資撤走的問題。只要我們的政策適當,走了還會回來的。所以,我們在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同時,還要宣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所實行的制度和政策。
至于說一旦中國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發生波動,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希望從夫人這次訪問開始,兩國政府官員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很好的磋商,討論如何避免這種災難。我相信我們會制定出收回香港后應該實行的、能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擔心這一點。我擔心的是今后十五年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好,擔心在這個時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制造混亂是很容易的。我們進行磋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兩國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約束廠商及各行各業,要不做妨礙香港繁榮的事。不僅在這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不要發生大的波動,一九九七年中國接管以后還要管理得更好。
我們建議達成這樣一個協議,即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解決今后十五年怎樣過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辦的問題。
(選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賞析】
1997年我國發生了一件讓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也讓全世界人民對中國刮目相看的事情,那就是香港的回歸。鄧小平可以說是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他沒有看到回歸的那一天,但是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子孫后代都會將這歷史銘刻在心中。對于香港回歸祖國的問題,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方案,香港各界紛紛擁護,但也有些人疑慮重重,甚至激烈爭論,其核心問題是擔心共產黨的話會不會變。對此,鄧小平答復得簡明扼要,令人信服。1984年,他在會見香港工商界代表和香港知名人士鐘士元時說:“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這話是算數的?!薄叭绻粚?,就可能變。如果是對的,就變不了。進一步說,中國現在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有誰改得了?”一句話問得令人啞口無言。每當遇到紛繁復雜的事件、爭論不休的問題、議而不決的方案時,鄧小平常能三言兩語就作出概括,及時準確地抓住事情的本質。
1987年4月,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時指出:“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了?!薄疤貏e行政區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難道就不會出現嗎?那個時候北京過問不過問?難道香港就不會出現損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夠設想香港就沒有干擾,沒有破壞力量嗎?我看沒有這種自我安慰的依據。如果中央把什么權力都放棄了,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損害香港的利益?!薄耙严愀圩兂梢粋€在民主‘幌子’下反對大陸的基地,怎么辦?那就非干預不行。”在這不長的一段講話中,鄧小平連續用了4個反問句、一個設問句,把問題說得既清楚明白又生動形象。反問句和設問句的使用使語言表達生動有力??梢娚朴谑褂脝柧?,也是鄧小平說話的重要特點。
該演講對句式的使用非常到位,首先連用了一系列假設句式:“如果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如果十五年后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臺,沒有別的選擇。”這樣的句式善于引導聽者從講話人的立場對問題進行考慮,增強了交流的力度,說服力和感染力極強。接著還使用了大量以“我們”為首的排比句式,如“我們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們是在人民充分信賴的基礎上才能如此長期等待的……我們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的時間了”,增強了氣勢和力量,“我們”的稱呼代表的不僅是政府,還代表著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包括民族的歷史,具有相當強大的厚重感和威懾力。
1982年的這次會談后,鄧小平就與“英國鐵娘子”有過語言上的交鋒,他在1984年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話時說:“‘一國兩制’除了資本主義,還有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的主體。十億人口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主體地區是十億人口,臺灣近兩千萬,香港是五百五十萬,這就有個十億同兩千萬和五百五十萬的關系問題。主體是很大的主體,社會主義是十億人口地區的社會主義,這是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不行?!睆倪@段話中,鄧小平既說清了“一國兩制”包括的內容,又突出了主體是實行社會主義。用大陸的十億人同臺灣和香港的兩千萬和五百五十萬相比較,這是“大”和“小”的比較,是“多”和“少”的比較,突出了主體。這段講話中,講了四次“主體”和四次“十億”,每次用數字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說的,巧妙地運用了數字。這是鄧小平1982年9月在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的講話,是鄧小平作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的卓越的外交辭令的典范之作,整個講話舉重若輕,堅定和靈活相結合,體現了鄧小平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言語技巧。
在該演講中,鄧小平對數字的巧妙運用同樣出色,“我們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如果十五年后還不收回”,“為什么還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在時間年份的把握和計劃上體現出一種嚴肅的對歷史、對人民負責任的堅決態度,一、二年的時間又給對方一定的空間,堅決中顯示了靈活性。
整個講話剛柔相濟、理直辭切?!袄碇薄北憩F在對于我方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立場表達上是非常鮮明而堅定的,一開場就將要講的問題明明白白地亮出來了:“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說,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睘榱吮WC這個基本立場的鮮明性和堅定性,對存在的一些妄議和謬論都進行了嚴正駁斥,表明了無論如何香港都是我國領土,我們一定要收回的態度和決心?!稗o切”表現在雖然這是我們作出的決策,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是愿意進行磋商的,還是留有余地的。鄧小平還分析到了香港回歸對于英方有利的一面,同時轉換角度巧妙地講出了我方的苦衷和難處,到1997年時新中國成立都48年了,如果還不收回香港的話,就沒有辦法向老百姓交代。他說:“如果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鄧小平闡明的觀點如此明白堅定,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用“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不能……甚至也不能”等語句,擲地有聲、斬釘截鐵。這體現了鄧小平敢于、善于明明白白表達觀點的獨特風格。
鄧小平的講話中,剛柔相濟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在收回香港的時間問題上是寬而有度的,既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又堅定了原則,留有底線,到了1997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收回香港;二是在尋求與英方的合作上面誠而有則,對合作與管轄進行了嚴格區分,我們愿意聽取一些英方的建議,“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三是在對于香港回歸可不可能會引起波動的問題上,話中有話、綿里藏針,表明中國政府作出這個決策前已經在各個方面做好了準備,與英方進行磋商就是為了避免發生“混亂”,如果真的出現特殊的情況,“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整個講話簡明利落,有理有利,有節有術,始終將談話的主導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展現了鄧小平偉大的領導人氣魄和卓越的外交風采,讓中國人揚眉吐氣。
上一篇:張學良《對畢業生之六大希望——1929年在東北大學首次畢業生典禮上的演講》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蔡元培《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的演講》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