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寅
【原文】:
六國血于秦,秦皇還化塵,塵驚而為楚為漢,路在而今人古人。但見愁云黯慘,疊嶂嶙峋。時遷而金石非固,地改而荊榛旋新。
愚聞周衰則避債登臺,秦暴則焚書建國,貴螻蟻于人命,法豺狼于帝德。兩曜昏翳,九圍傾側。扶桑幾里?我鞭石以期通;溟海幾重?我驅山而要塞。慘慘玄穹,嗷嗷七雄,三農百谷以休務,淬鐵磨金而獻功。九川病,萬室空,韓、趙、魏以交滅,楚、燕、齊而坐窮。家有子兮誰得孝?國有臣兮爭敢忠?九野分將,焉作兆民之主?諸侯吞盡,方行天子之風。
星隕九霄,城長萬里,血染草木,肉肥蛇豕。將欲手掛天綱、足挑地紀,拙虞舜而短唐堯,污殷辛而長夏癸。禍從殃催,川搖岳摧。金陵之王氣頓起,蓬島之宮娥不來。黔首求主,蒼旻降災。天漢之龍髯倏斷,沙丘之鮑臭誰猜?魑魅諸夏,腥膻九垓,于是宅彼岡巒,兆斯陵闕。猶驅六宮以殉葬,豈言蔓草之縈骨?嫌示儉于當時,更窮奢于既歿。融銀液雪疏下地之江河,帖玉懸珠皎窮泉之曰月,層層,不騫不崩。斯、高之喉舌方滑,劉、項之云雷忽興。軹道一朝,璽獻漢家之主;驪山三月,火燒秦帝之陵。
今則草接平原,煙蒙翠嶺。想秦史以神悚,吊秦陵而恨永。華清宮觀鎖云霓,作皇唐之勝景。
【譯文】:
韓、趙、魏、燕、齊、楚六國被秦國血洗,秦始皇也很快地變為塵土,人世間驚動,然后才出現楚與漢,秦王朝滅亡的途徑俱在,足使現在的人與古代的人深思。只見慘淡的云彩色澤昏暗,重疊的山峰峻峭高聳。時日推遷使堅固的金銀、玉石一類的東西也變得不堅固了,地形改動,然而各種灌木、喬木很快又綻出新綠。
聽說周王朝衰敗時,周赧王為逃欠債而登高臺躲避,秦始皇專制暴虐,于是以焚燒過去各國史書、民間所藏的儒家經典及諸子書籍作為建國的重要政策,他視螻蛄與蟻這些微賤的生命比老百姓的生命還貴重,在帝王道德方面效法兇惡的豺狼。于是日月昏暗被掩蔽,九州偏側欲傾墜。太陽出處有多遠?秦始皇都想靠神人鞭撻石頭作橋以期望通達;神話傳說中的海有多大?秦始皇都異想驅動山石而形成形勢險要的設防要地。高天昏暗,戰國時秦、楚、齊、韓、燕、趙、魏七國眾聲嘈雜,爭戰不休,居住在平地、山、澤等地的農民停止了農業生產,鍛煉、磨礪各種兵器成為奉獻國家的事業。全國大河流域為之困擾,千家萬戶空虛匱乏,韓、趙、魏前后相繼亡國,楚、燕、齊因獲罪而困窘。家中有子弟,誰能得到他們的孝順?國家有臣子,他們怎么敢效忠?九州地域被分裂而治,哪里能做億萬老百姓的君主?吞并盡諸侯國,才能推行治理天下人民的君主的教化。
流星從九天云霄墜下來變為石,民刻詆毀秦始皇的文字于其上,秦始皇命令修筑的防城有萬里之長,百姓的鮮血涂染了大地草木,尸肉喂肥了長蛇與野豬。秦始皇打算想以手鉤取那天綱星,以腳挑起維系大地的繩子,他責備賢主虞舜,批評圣王唐堯,其苛政污名勝過商紂和夏桀。于是災殃跟隨,禍害迫促緊逼,平野搖動,高山崩壞。古都金陵象征帝王運數的祥瑞之氣頓時興起,為秦始皇去蓬萊海島尋找仙人的宮中女子再也不會返回來。平民尋求新的天下主,蒼天降下了災禍。當年銀河的龍負黃帝上天,龍須被小臣們拽斷,而今誰知沙丘鮑魚惡臭掩蓋著秦始皇死亡的真象?妖魔鬼怪在中國為害,腥臭散遍九州,于是葬地選在那連綿的山岡,祭壇設在這陵墓與墓道石柱、石牌坊旁。還驅使六宮的妃嬪、姬妾來殉葬,江淹怎么能說蔓草纏繞尸骨?秦始皇活的時候就厭惡顯示儉省,在死后更是窮盡其奢侈。水銀像融化的銀子,液體雪白,組成地下疏通的江河,粘貼玉石,懸掛明珠,做成墓中明亮潔白的日月,那墓穴高大重疊,不損壞不崩裂。當李斯、趙高假傳始皇遺詔正搞陰謀詭計之際,劉邦、項羽所領導的起義軍像云集雷作忽然興起。在軹道亭旁的一個早晨,秦王子嬰把皇帝的印章獻給漢王劉邦。驪山上連續三個月內,由項羽點燃的大火一直不斷地燃燒著秦始皇的陵墓。
看現在驪山蔓草連接平原,煙霧籠罩著青綠色的山嶺。回顧秦亡歷史神態悚然,憑吊秦始皇陵墓遺恨悠長。華清宮等供帝王游息的宮館被云和虹所封閉,成了大唐帝國的名勝風光之地。
【評介】:
驪山,一座位于今陜西臨潼東南的不太大的山丘,竟和中國幾次重大的歷史事變有那么緊密的聯系!西周末期周幽王為博得愛姬褒似開心一笑,曾燃烽火來戲弄諸侯,等到犬戎部落來犯,雖再燃烽火而諸侯不至,周幽王于是敗后死于驪山北。因為年代久遠,遺跡不可尋,姑且不論了。然而驪山上那清晰可觀的秦始皇陵的殘跡,卻向人們實實在在地訴說著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興亡事變。作者徐寅生于晚唐,他目睹當時社會極度黑暗,朝庭四分五裂,皇帝廢立,操在宦官手中,朝臣互相結為朋黨,與藩鎮內外交結,內部矛盾尖銳,斗爭殘酷,使大一統的唐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唐王朝的覆滅已經很難避免,作者帶著這樣的預感與憂患來游驪山。他佇立在荒蕪的秦始皇陵前,浮想聯翩,多少興亡的故事,多少社稷陵谷的悲恨,一齊涌上心頭,于是他寫下了這篇《過驪山賦》。
憑吊秦陵,不免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秦國地處僻遠,積六代人的奮斗,變法圖強,終于蓄成高屋建瓴之勢。秦始皇削平群雄,統一天下,一切水到渠成,易如探囊中物。那時的秦始皇威烈震天下,哪一個在他腳下能不戰戰兢兢?然而在他死后不久,秦王朝很快就如摧枯拉朽頃刻瓦解,這是為什么?難道是歷史在愚弄人嗎?強秦的速亡歷史給后人什么啟迪和教訓呢?徐寅也是懷著這樣的思索,開始寫下他《過驪山賦》的第一段。“六國血于秦,秦皇還化塵,塵驚而為楚為漢”,把秦吞并六國、秦帝死亡和當時的風云變幻概括得多么精煉而生動!首句來得突兀,下二句對比映襯得鮮明,使人讀后為之震驚。當年六國土地上的血跡還沒滅,使人戰栗不已的秦帝已化為塵土,真有點還來不及哀思六國,就又惋惜秦亡的樣子。盡管“時遷而金石非固,地改而荊榛旋新”,強秦傾覆已成為歷史;世上已幾經滄桑,但是秦王朝滅亡的過程及教訓早留在每個古人、今人的心中,那“愁云黯慘,疊嶂嶙峋”,大概也會心于人,正悲愁地回顧當年秦亡時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慘景吧!
第二段回顧了秦統一天下初期秦始皇的專橫、苛毒。作者欲寫秦始皇暴君形象,先以周赧王貧弱衰敗作比:“愚聞周衰則避債登臺”,把一個欠債于民,害怕國人催債的天子與一個視人命如螻蟻、肆意刻薄誅殺的帝王放在一起比襯,十分鮮明地突出了秦始皇的殘忍暴虐。作者還用夸張之筆描寫了秦始皇欲統攝陰間、操掌鬼神的野心:“扶桑幾里?我鞭石以期通;溟海幾重?我驅山而要塞。”進一步烘托出秦始皇不可一世的狂態。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秦吞并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統一了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有助于鞏固國家統一和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秦始皇有劃時代的偉大功勛,確如李贄所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史綱評要》卷四《后秦紀》)但是秦始皇極端專制,嚴刑酷法和繁重租役,使人民痛苦不堪,作者在賦中列舉了如下事實:“秦暴則焚書”,推行愚民政策;“三農百谷以休務,淬鐵磨金而獻功”,荒廢生產,連年用兵;“九川病,萬室空”,對廣大群眾苛刻盤剝;“家有子兮誰得孝?國有臣兮爭敢忠?”采取高壓手段。當然,作者回顧歷史只偏重于秦始皇的個人殘暴,沒有看到他順應歷史潮流的一面,把秦始皇吞盡諸侯,“行天子之風”的原因,歸結于“法豺狼于帝德”,甚至認為秦帝建國,使“兩曜昏翳,九圍傾側”,這很明顯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的認識。
第三段回顧了秦統一天下后期秦始皇的驕奢愚妄及秦帝國迅速滅國的結局。作者把“星隕九霄”作為此段開頭,是頗具匠心的。秦始皇三十六年,一塊大隕石落于東郡,有人在其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這下子可震怒了這位震古爍金的帝王,因為這個事件不僅透露了被統治者的普遍怨憤,而且它還標志著徹底否定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的社會意識從此公開化。當然,石上所刻,主要表現了六國沒落貴族復國的愿望,不過地倒沒分,始皇帝的死倒給說著了。一年之后,這位天字第一號的皇帝帶著他那寶璽傳萬代的美夢在沙丘平臺一命嗚乎了。作者又列舉了秦帝殞滅的其他預兆:他長年驅使大批勞役修筑萬里長城,使“血染草木,肉肥蛇豕”,民怨沸騰;他剛戾自用,自以為功蓋五帝,樂于刑殺,暴虐超過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要蹈商紂與夏桀覆滅的舊轍;他個人生活淫逸愚妄,耗巨資在天下遍筑離宮別館,興師動眾去尋神覓仙,欲得蓬萊等地不死之藥,這一切都引起了天怒人怨,“禍從殃催,川搖岳摧。”人心思變,“金陵之王氣頓起”、“黔首求主”已成為歷史必然。秦始皇的死給野心家、陰謀家提供了施展伎倆的機會,不過,他們“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曹雪芹《紅樓夢》五)秦已成強弩之末,還強做秦皇二世的美夢,豈不是倒行逆施?就在他們密室籌劃未就之時,起義的云雷已經興起,他們一個個都沒逃脫滅亡的命運,就連“顯層層,不騫不崩”的秦始皇陵墓,也在“驪山三月”大火中化為一片廢墟,強秦滅亡,千古遺恨,這是秦始皇暴虐的結果!
本文最后一段以古喻今,暗寓憂患。“今則草接平原,煙蒙翠嶺”,驪山又恢復了它的自然形態,但是在它上面曾發生過的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誰能忘掉呢?作者“想秦史以神悚,吊秦陵而恨永”,不僅僅是憎惡秦帝,惋惜強秦速亡,還有其難言之隱,作者把它非常隱晦地寄寓在眼前的景致中:“華清宮觀鎖云霓,作皇唐之勝景。”當年秦始皇在驪山上的“勝景”不也很宏偉嗎?到頭來怎么樣了?現在晚唐的社會形勢已酷似秦滅國前的局面,說不定那一天這“華清宮觀”又要遭焚燒的厄運呢!可悲可嘆啊!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作者此時與杜牧心心相印,都為晚唐的黯淡前景而憂心如焚。
本文題為“過驪山”,但通篇不著“驪山”字眼,對驪山景致極少描寫,主要在于借題發揮,以古感發,意在醒世,然而文字又隱約得很,這與晚唐宦官持政、政治黑暗有關。作者曾游大梁,以賦謁梁王朱溫,誤觸其諱,危險闖了禍。《過驪山賦》雖意在總結歷史教訓,痛感唐王朝衰落,但作者不敢露鋒芒而招殺身之禍,這從最后兩句貌似贊頌“皇唐”而實是針砭的話中,可以窺出作者的苦用心。
本文以“過驪山”為題,以“吊秦陵”為由,以“想秦史”為體,構筑了它的獨特結構,全文重在“想”,基本以“秦史”的覆滅過程作為文章的發展脈絡,在回顧秦史的過程中寄寓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與對未來的憂慮。
此賦的對比,不僅有助于加強對仗,而且有助于突出主題。如“周衰”與“秦暴”的對比;人民“血染草木”與“蛇豕”肥飽的對比;秦始皇“窮奢”與秦子嬰“軹道”跪降的對比等等,使秦始皇的殘暴、愚蠢格外出奇,使作者從歷史中引出的教訓異常警悚,達到了醒人耳目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白居易《賦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進學解》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