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中世紀英雄史詩。羅蘭的故事從八世紀就在民間流傳,十一世紀以詠唱形式傳播,大約在十二世紀形成為文字形式。它有很多抄本。史詩用當時民間語言諾曼語寫成,共二九一節,四〇〇二行。故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曲,寫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反抗阿拉伯侵略,遠征西班牙。經過七年征戰,征服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國土,只剩下薩拉哥薩山國尚未征服。薩拉哥薩國王馬西爾遣使求降,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子羅蘭的建議,指派羅蘭的義父伽尼龍為談判使臣。因這項使命有危險,伽尼龍對羅蘭懷恨在心。在談判時他叛變,并為馬西爾獻計獻策,設計陷害羅蘭。第二部分是高潮,寫查理大帝采納叛徒伽尼龍的建議,在班師回國時讓羅蘭帶兵掩護。羅蘭和他的二萬精兵被早已埋伏好的馬西爾的四十萬大軍包圍,寡不敵眾。眾將士浴血奮戰,全軍覆滅。當查理大帝回軍支援時,羅蘭已壯烈犧牲,著重突出了羅蘭的顧全大局、英勇獻身的封建愛國精神。第三部分是尾聲,寫查理大帝揮師掃蕩敵軍,完成統一大業,并在回國之后將叛徒伽尼龍處以四馬分尸的極刑,為羅蘭報仇。這部史詩有一定歷史根據,反映從七六八年至八一四年間當政的查理大帝的長期征戰。查理大帝是新興封建階級統一國家的象征和理想,他和羅蘭的作為,客觀上與勞動人民要求統一、安居樂業的愿望相一致,符合歷史進步的要求。所以恩格斯認為《羅蘭之歌》“歌唱了查理個人身上所體現的法蘭西的統一——一個還不存在的、理想的封建王國”。羅蘭是愛國、忠君、英勇善戰、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理想騎士。當時的王權代表統一,因此,忠君和愛國密不可分。史詩中的護教忠君思想表明封建統治階級同宗教的合流,但詩中濃郁的愛國思想甚至在反法西斯斗爭時期也曾鼓舞過法國人民。史詩中人物性格鮮明,敘事明快,描寫簡煉,風格樸素。詩中采用了很多對比與重疊的句法,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
上一篇:羅伯斯比爾和雅各賓派專政
下一篇:羅賓漢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