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頌》,是對橘樹的贊美和歌頌。橘樹是楚國普遍種植的原生果樹,四季常青,花果香甜,為君子之樹。據我國植物學家研究也表明,古代南楚之九嶷山區是世界著名的橘樹原生地之一(今湖南瑤族千家峒周圍深山老林里還保留了一些野生橘樹,歷史十分悠久。)宋朝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證說:“《禹貢》:淮海惟揚州,厥包橘柚錫貢。《漢書》:江陵千樹橘與千戶侯等。《異物志》云:橘為樹,白華赤食,皮既馨香,又有善味。”從《橘頌》的“嗟爾幼志”、“年歲雖少”等言語,便可以看出《橘頌》的寫作年代應為屈原少年時期。屈原的這種精神正是梁啟超所講的“少年”的精神。這首詩通過詠物和抒情的緊密結合,表現了作者早期對純真美好品德的追求。楚辭研究大家林庚先生在其《林庚楚辭研究兩種》中曾對《橘頌》這樣評價:“《橘頌》所寫的是一種清醒的性格,這正是屈原的性格。戰國時期正處在統一的國家觀念將趨于成熟而還未成熟的演進過程中,它一方面在逐步接近形成,一方面又在不斷打破局限,人們因此可以有國家觀念,也可以沒有。當時的才智之士往往漫游于列國之間,以取得霸王之道的發展。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也往往只是具體地體現在對鄉土的熱愛上。”又說:“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具體的還是集中在要求‘美政',反抗權貴的政治斗爭的內容上。……當時權貴之間的‘虛偽'、‘貪婪',成了屈原的反面鏡子。屈原此后作品中的斗爭矛頭始終就是針對著當時楚國宮廷中腐朽的貴族勢力的。……屈原把這種‘不遷'的精神推而廣之,便成為他堅定不屈的人格,便會成為人生的中流砥柱。”《橘頌》所體現的屈原的“醒覺”精神、“不遷”精神(不遷于志、不流于俗、不離于國)、“獨立”精神對于“中國人精神”、知識分子良心的形成影響深遠。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正是對屈原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原文】
后皇嘉樹 ① ,
橘徠服兮 ② 。
受命不遷 ③ ,
生南國兮 ④ 。
深固難徙 ⑤ ,
更壹志兮 ⑥ 。
綠葉素榮 ⑦ ,
紛其可喜兮 ⑧ 。
曾枝剡棘 ⑨ ,
圓果摶兮 ⑩ 。
青黃雜糅 ,
文章爛兮 。
精色內白 ,
類可任兮 。
紛缊宜修 ,
姱而不丑兮 。
嗟爾幼志 ,
有以異兮 。
獨立不遷 ,
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 ,
廓其無求兮 。
蘇世獨立 ,
橫而不流兮 。
閉心自慎 ,
不終失過兮 。
秉德無私 ,
參天地兮 。
愿歲并謝 ,
與長友兮 。
淑離不淫 ,
梗其有理兮 。
年歲雖少,
可師長兮 。
行比伯夷 ,
置以為像兮 。
【譯文】
橘樹是得天獨厚的好樹啊,
它來到南方習慣了當地的水土。
天生不能移栽到北方啊,
只能生長在江南之地。
它根深蒂固很難移植,
這是意志專一的緣故。
綠葉白花,
長得那么茂盛喜人啊。
枝條層層小刺鋒利,
果實圓圓飽滿啊。
青的和黃的錯雜分布,
色澤鮮艷光彩絢麗。
表皮晶瑩果瓤潔白,
就像可擔重任的人一樣。
香氣濃郁修剪適當,
姿態美好出類拔萃。
贊嘆你從小的志向啊,
有與眾不同之處。
稟性獨立不隨意改變,
難道不令人備感欣喜?
根深蒂固難以移植,
心胸開闊別無所求啊。
超越俗世特然獨立,
敢于堅持真理不隨波逐流啊。
節欲謙虛,
自始至終不出紕漏啊。
具有剛正無私的品德,
可與天地相合啊。
希望我們的時間一起度過,
愿我們的友誼長存啊。
你容貌美麗行為端莊,
性格耿直堅持真理。
年歲不大,
卻可為人師表。
品行高潔堪比伯夷,
種植你啊作為人們學習的榜樣。
【注釋】
①后皇:即后土,皇天,是對天地的尊稱。嘉:美好。本句的意思是說橘樹是得天獨厚的好樹。
②徠:同“來”,來到南方。洪興祖《楚辭補注》指出:“徠與來同。《說文》云:周所受瑞麥來 ,天所來也。故曰行來之來。”服:適應,適應當地的水土。王逸《楚辭章句》認為:“言皇天后土生美橘樹,異于眾木,來服習南土,便其風氣,屈原自喻才德如橘樹,亦異于眾也。”
③受命:領受天帝之命,即天生的意思。受命不遷是《橘頌》一詩的紅線。所謂“不遷于志、不流于俗、不離于國”,如清錢澄之《莊屈合詁》所述:“橘之可頌在此,原之以橘自擬亦在此。”不遷:指不能移栽到北方。遷,徙。《周禮o考工記》記載:“橘逾淮而北為枳。”清錢澄之《莊屈合詁》認為:“受命不遷,得之于天也。深固難徙,存乎志也。惟有志乃能承天。”
④南國:江南。王逸《楚辭章句》指出:“言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徙,種于北地則化而為枳也。屈原自比志節如橘,亦不可移徙。”
⑤深固:根深蒂固。徙:移植、移栽。
⑥更:更因為。壹志:專一的意志。王逸《楚辭章句》認為:“屈原見橘根深堅固,終不可徙,則專一己志,守忠信也。”王船山《楚辭通釋》指出:“難于徙而更易之,其志壹矣。橘不踰淮,喻忠臣生死依于宗國。”
⑦綠:青。素榮:雪白的花朵。素,白。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證說:“《爾雅》:草謂之榮,木謂之華。此言素榮,以通稱也。”王船山《楚辭通釋》認為:“素榮,白華也,喻志行修潔。”
⑧紛其:其紛,形容橘樹長得那么茂盛。王逸《楚辭章句》指出:“言橘青葉白華,紛然盛茂,誠可喜也。以言己行清白可信任也。”
⑨曾枝:枝條累累。曾同“增”,層疊的意思。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證說:“《方言》曰:凡草木刺人,江湘之間謂之棘。注引曾枝剡棘。”剡(yǎn儼)棘:指橘樹上的銳利的小刺。王逸《楚辭章句》指出:“剡,利也。棘,橘枝,刺若棘也。”王船山《楚辭通釋》認為:“剡,銳也……喻貞介與俗相拒。”
⑩摶(tuán團):同“團”,圓圓的。這里用來形容橘的形狀團團圓圓。王逸《楚辭章句》考證說:“摶,圜也。楚人名圜為摶。言橘枝重累,又有利棘,以象武也。其實圓摶,又象文也。以喻己有文武,能方圓也。”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證說:“圓果,一作圜實。摶,一作槫。”《說文》云:“摶,圜也。其字從手。”
雜糅(róu柔):混雜。因橘子漸次成熟,所以有“青黃雜糅”的情況。洪興祖《楚辭補注》指出:“青黃雜糅,言其外之文;精色內白,言其中之志也。”
文章:指橘皮的顏色。爛:燦爛,光彩鮮艷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認為:“言橘葉青,其實黃,雜糅俱盛,爛然而明。以言己敏達道德,亦爛然有文章也。”
精色:指橘子的表面晶瑩。精,明。王船山《楚辭通釋》指出:“類人有精白之心,可托以大任。”
類:類似,猶如。可任:一作“任道”,指可以擔當重任的人。王逸《楚辭章句》認為:“言橘實赤黃,其色精明,內懷潔白,以言賢者亦然,外有精明之貌,內有潔白之志,故可任以道而事用之也。”
紛缊(yūn暈):香氣濃郁。紛同“芬”。缊同“氳”(yūn暈)。王船山《楚辭通釋》分析說:“紛缊,剖之而香霧靡微也。類人之修能合宜,芳美發見而無惡。”宜修:美好,這里形容修飾得體。
姱(kuā夸):美好。不丑:出類拔萃,無比。丑:類,比。王逸《楚辭章句》認為:“言橘類紛缊而盛,如人宜修飾,形容盡好,無有丑惡也。”
嗟:贊嘆。
以異:與眾不同的地方。王逸《楚辭章句》認為:“言嗟乎眾臣,女少小之人,其志易徙,有異于橘也。”
獨:獨立的性格。不遷:堅定不移。王逸《楚辭章句》分析說:“屈原言己之行度,獨立堅固,不可遷徙,誠可喜也。”
深固難徙:指橘樹根深蒂固難以移栽。洪興祖《楚辭補注》指出:“凡與世遷徙者,皆有求也。吾之志舉世莫得而傾之者,無求于彼故也。”
廓:廣大空闊,這里用來形容心胸開闊。無求:無所追求。
蘇世:醒世。對渾濁的世俗保持清醒的頭腦。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辨說:“死而更生曰蘇。《魏都賦》曰:非蘇世而居正。”陸時雍《楚辭疏》認為“蘇”當做“疏”,有疏遠之意。湯炳正《楚辭今注》也認為“蘇”即“疏”,“疏世”,言“遠離世俗”。其說可參。
橫:橫渡。這里用行船比喻人的性格不肯隨波逐流。王逸《楚辭章句》指出:“言屈原自知為讒佞所害,心中覺寤,然不可變節,猶行忠直,橫立自持,不隨俗人也。”
閉心:關閉內心,即節欲。自慎:謙虛謹慎。
不終失過:不犯過錯。王逸《楚辭章句》考辨說:“言己閉心捐欲,敕慎自守,終不敢有過失也。”
秉德:保持美好的品德。秉,執。
參天地:與天地相合。古人認為天地是秉公無私的。參,合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指出:“言己執履忠信,行無私阿,故參配天地,通之神明,使知之也。”
謝:去。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辨說:“《說文》云:謝,辭去也。此言己年雖與歲月俱逝,愿長與橘為友也。”
長友:長期為友。王逸《楚辭章句》指出:“言己愿與橘同心并志,歲月雖去,年且衰老,長為朋友,不相遠離也。”
淑:善良的意思。離:通“麗”,美麗之義。
梗:耿直、正直的意思,這里用來形容人的性格耿直。理:紋理,這里比喻通情達理。王逸《楚辭章句》指出:“言己雖設與橘離別,猶善持己行,梗然堅強,終不淫惑而失義也。”
可師長:可做兄長、可為師表。王逸《楚辭章句》說:“言己年雖幼少,言有法則,行有節度,誠可師用長老而事之。”洪興祖《楚辭補注》也說:“言可為人師長。”
行:品行。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辨說:“行,下孟切。比,音鼻,近也。韓愈曰:伯夷者特立獨行,亙萬世而不顧者也。屈原獨立不遷,宜與伯夷無異。乃自謂近于伯夷,而置以為像,尊賢之詞也。”伯夷:商朝孤竹君之子,以品行高潔聞名。伯夷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因此,古人把伯夷視為清高有節操的人。王逸《楚辭章句》考辨說:“伯夷,孤竹君之子也。父欲立伯夷,伯夷讓弟叔齊,叔齊不肯受,兄弟棄國,俱去之首陽山下。周武王伐紂,伯夷、叔齊扣馬諫之曰:父死不葬,謀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左右欲殺之,太公曰:不可。引而去之。遂不食周粟而餓死。屈原亦自以修飾潔白之行,不容于世,將餓餒而終。故曰:以伯夷為法也。”
置:同“植”,種植。一說樹立。王船山《楚辭通釋》說:“置,植也。”像:榜樣。王逸《楚辭章句》說:“像,法也。”
上一篇:楚辭《思美人》原文,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屈原《九歌·山鬼》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