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登太華藍若》原文與賞析
郭 文
撫策登危岡,前顧路猶緬。
隔溪聞清磬,興與飛云遠。
谷轉泉聲長,苔深石經軟。
行行入珠林,塵累不煩遣。
蘭若,是梵語阿蘭若的省稱,原義是空寂閑靜之境。唐代時人們稱官府賜額的寺院為寺,私建的寺院為蘭若、招提,后世即用為寺院的代稱。太華蘭若即太華寺,寺在今云南昆明太華山上。
佛教的教義,原以空寂為主,這首詩著重刻畫這兩個字,寫太華寺處境的幽深,尚未瞻謁,已給詩人以擺脫世累、返樸歸真的感受。首二句寫太華山重岡復嶺,詩人拄杖登上高岡,才察覺前路依然悠長。這正和《老殘游紀》寫的“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一樣,只有到了高處才能見更高處。既是實境,也含哲理。“撫策”即拄杖。“危岡”即高岡。
“隔溪”二句點出深山中有古寺,磬是寺院中的一種法器,形如銅盆,敲擊時發聲清越能傳得很遠。這和宋歐陽修《黃牛峽祠》潭潭村鼓隔溪聞”相同,用特殊的聲響作對象的暗示。由傳來的磬聲知深山中藏有寺院,詩人游興陡增,決心深入探尋。
“谷轉”二句寫山徑的清靜幽僻。山間小徑往往伴隨溪澗曲折,所以峰回路轉,泉水聲更為清澈。由于山間很少人往來,小路上長滿了莓苔,詩人用一“軟”字,讀來仿佛有踩在地毯上的感覺,可謂刻畫深細。
結二句扣“登太華藍若”題,大意是不斷行進逐漸接近寺院,這時人世間的煩惱已不待驅遣自然消散。“珠林”,唐釋道世編集佛家故事為《法苑珠林》一百卷,后世即以珠林為寺院的美稱。“塵累”,佛家語,指煩惱,惡孽等種種束縛。
佛教在我國廣泛流傳,并獲得士大夫們的崇奉,原在于它解脫的教義。后來的專搞法相莊嚴,買福免禍,是佛教的支流。這首詩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佛教所以能影響比較有識的讀書人的真諦,因為宗教和迷信不同,它能撫慰人們內心的創痕。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王母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登江中孤嶼》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