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光華四射的快活的女人,
從她的姊妹那兒來到我們面前了。
天的女兒啊!
像閃耀著紅光的牝馬一般的朝霞,
遵循著自然的節令;
是奶牛的母親,
是雙馬童(星)的友人。
你又是雙馬童(星)的朋友,
又是奶牛的母親,
朝霞啊!你又是財富的主人。
你驅逐了仇敵。
歡樂的女人啊!
我們醒來了,用頌歌迎接你。
像剛放出欄的一群奶牛,
歡樂的光芒到了我們面前。
曙光彌漫著廣闊的空間。
光輝遠照的女人啊!你布滿空間,
你用光明揭破了黑暗。
朝霞啊!照你的習慣賜福吧!
你用光芒遍覆蒼穹。
朝霞啊!你用明朗的光輝
照耀著廣闊的天空。
(金克木譯)
【賞析】
印度最古老的幾部詩集總稱為《吠陀》,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學問”。其中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最主要的是《梨俱吠陀》,其次是《阿達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詩集,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包括1 028首詩(除了附錄的11首外,還有1 017首),總計10 552節,每節三句,或四句。“梨俱”是這種詩體的名字,即一個詩節就是一個“梨俱”。《梨俱吠陀》無論從文學上或上古文獻資料的意義上說,都是人類的寶貴遺產,印度傳統上把它視為“神圣的經典”,這些詩很可能出于民間藝人之口,后經文人收集、整理、編訂成集。印度通常認為這些詩由上古的修道仙人傳授下來,由一個名叫廣博的修道仙人(音譯毗耶娑)加工整理而成。同樣,另外三種吠陀也是由他編訂整理而成的。吠陀詩一般指4部《吠陀》“本集”,但廣義的吠陀詩還包括以后的各種《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詩體文獻。不過,除《吠陀》“本集”外,其他的主要不是文學作品,而主要是詩體的宗教或哲學著作,成書年代亦較晚,其中最晚的大約在公元前4—5世紀。
《梨俱吠陀》中包含了人類早期清新質樸的詩作,有不少的詩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僅就格律而言,這些詩就用了15種,足以證明當時詩歌創作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這部詩集中的詩大多數是歌頌天神的,例如歌頌神王因陀羅、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等,還有不少是歌頌其他神的,詩集中歌唱大自然的詩也不少,還有描寫現實生活的詩。這些詩歌反映了上古時代人類對于自然、社會和自身最初的思考和探索,不少詩歌具有濃厚的原始崇拜和巫術色彩。其中所包含的很多主題一直以來都是文學中反復歌頌吟詠的對象,已經進入了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當中。
這里的黎明是自然現象,但在吠陀詩人看來,這個自然現象是他設想中的大神樓婆那使用的幻術所創造的。它本身是一個幻像,因幻生而生,因幻滅而滅,然而,詩人在黎明消失前一刻,把握時機,把它人格化為一位“黎明女神”。這位黎明女神在印度神話中被稱為烏莎(usas),出生于天國,被稱為“天的女兒”。她的身體是一個用之不竭的光源,驅散黑暗,把天國的大門打開,把噩夢、不祥的幽靈和可憎的黑暗一一驅走。她喚醒生命起來活動,日復一日,從不違背自然和天神的律令。朝霞在吠陀詩人的心目中是一位福善的女神,“光華四射的快活的女人”。朝霞升起,帶來了一天的希望,是蘇醒的象征。“我們醒來了,用頌歌迎接你。”對神的贊頌意味著古印度人的心中,已經意識到了對自然現象進行總結和概括,并上升到頌歌的高度,而最初的藝術,就是在這樣的虔信中產生的。朝霞“是奶牛的母親,是雙馬童(星)的友人”,將神、人和自然貫通為一體,此時此刻,驅除仇敵、揭破黑暗的既是神的力量,又是人的力量,人類用藝術的光芒照亮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古希臘諸神系類似,印度文化中同樣也把自然神化并有自己的諸神譜系。所不同的是,印度文化更注重對立統一,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詩中,“你驅散了仇敵”、“你用光明揭破了黑暗”就體現了印度文化的這種思維模式。
本詩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同樣值得我們關注。作者將朝霞比作“閃耀著紅光的牝馬”,不僅在色彩上具有相似性,而且馬的飛馳意象給詩歌語言增添了靈動和活力,平添了一份速度之美。“像剛放出欄的一群奶牛,/歡樂的光芒到了我們面前。”這些比喻在本體和喻體之間造成了很大的跨度,避免了平庸和枯燥,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你用光芒遍覆蒼穹。/朝霞啊!你用明朗的光輝/照耀著廣闊的天空。”正是因為有太陽的存在,才使萬物生長,大地一片生氣盎然。太陽是地球生命的本源,也自然成為了文學作品中的一個描寫對象。贊美太陽、歌頌太陽神,繼而歌頌人類的生活,在不同的古代文化體系中都不約而同地存在著。文學作品的主題是文學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同時,在不同的文學體系中反復出現同類的主題,也可以看作是人類共有的思維模式所起的作用。《朝霞》一詩贊頌的是太陽給大地帶來的希望和生機,令我們很容易聯想起《亡靈書》中的《亡靈起身,歌頌太陽》一詩。
詩歌使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心靈相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種主題的相通性。我們至今仍能閱讀欣賞這類詩歌,也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與古人依然相通相應。
(王萍)
上一篇:朝三暮四的愛情(節選)(獻給馬切洛·薩凱蒂先生)·馬里諾
下一篇:《機會·馬基雅維利》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