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廬山雜詠偕蔣子瀟(十之十一)》原文與賞析
魏 源
對瀑翻經(jīng)石洞僧,瀑聲例作佛聲聽。
一朝坐斷廣長舌,萬籟無聲瀑亦冰。
這是一首游覽抒情詩,詩人描寫僧人誦經(jīng)聲與廬山瀑布聲合鳴之音韻美。詩的第一句說,廬山石洞中的僧人,面對瀑布誦佛經(jīng)。據(jù)載,“黃巖寺后石洞有揚州僧旭初趺坐其中,苦行念佛三昧”。“三昧”系佛教名詞,即“定”。梵文意譯為“等持”,音譯“三摩地”、“三昧”,謂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tài),佛教以此作為取得確定之認識,作出確定之判斷的心理條件。《俱舍論》卷四定義為“心一境性”。第二句,瀑布聲照例也要作為誦經(jīng)佛聲來聽。第三、四句說,一朝占住了“廣長舌”,那么,瀑布也將顯得寂靜無聲而似水一樣。詩中第三句的“坐斷”一詞,作占住或把住解。《宋百家詩存》饒節(jié)《贈靈云庵主》詩曰:“借問師庵在何處,巍巍坐斷妙高峰。”詩中第三句的“廣長舌”、系佛教名詞,謂佛有三十二相,第廿七為廣長舌相,言舌葉廣長。《法華經(jīng)》六《如來神力品》載:“現(xiàn)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后用為能言善辯之喻。宋朱熹《朱文公集》五《后洞山口晚賦》詩曰:“從教廣長舌,莫盡此時心。”詩中第四句之“萬籟無聲”,系形容一點兒聲音都沒有,周圍非常寂靜。“萬籟”指各種聲響,“籟”是從孔穴中發(fā)出的聲音,也泛指一般聲響。此詩寫出了自然界與人類應有的和諧之美。構思巧妙,詞語新奇,用典精當,寓意深長,值得反復玩味。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廬山雜詠偕蔣子瀟(十之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廬山雜詠偕蔣子瀟(十之十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