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庸健(Choi Yong Kun,1900—1976)朝鮮無產階級革命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前副主席。
1900年6月22日,崔庸健出生在平安北道鹽川郡下石里的一個貧農家庭。他4歲那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后朝鮮實際上被日本侵占。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同朝鮮的親日封建統治集團簽訂了“韓日合并條約”。朝鮮完全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崔庸健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他的苦難的童年生活,同時在他幼小的心靈里萌生了強烈的愛國熱情。1919年3月1日,朝鮮爆發全國性的反日愛國運動。廣大人民群眾上街示威,高呼“朝鮮獨立萬歲”、“日本軍隊滾出去”。這時正在五山中學讀書的崔庸健積極參加了這一運動,他在學校里組織同學驅除校內的親日派,創辦《改革公報》,宣傳反日愛國思想,受到校方的停學處分。崔庸健遂去首都漢城,繼續參加反日斗爭,不幸被日帝軍警逮捕入獄。在獄中,他更堅定了推翻日帝殖民統治和解放祖國的決心和斗志。
1922年,崔庸健出獄,他感到在朝鮮難以開展活動,決心離開祖國到中國尋找抗日救國的道路。同年9月,崔庸健和24名青年一起到達上海,進入上海南華大學學習軍事,后因上海發生一起爆炸事件,無辜受牽連,被當局逮捕下獄。出獄后于1923年去云南講武堂①,一面學習軍事技術,一面和其他革命者一起研究馬克思主義。他深刻地認識到,朝鮮的解放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分不開的,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自己的祖國,應該積極投身中國革命。1925年4月,崔庸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立即奔赴當時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革命政府所在地——廣州,到黃埔軍官學校任教官。1925年,黃埔軍校的師生參加北伐戰爭。崔庸健隨軍作戰,任北伐軍第六部隊隊長,經歷了最初的戰斗鍛煉。1926年,崔庸健加入中國共產黨。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大批中共黨員和朝鮮在華革命者被捕殺。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1927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和廣州工人舉行起義。黃埔軍校的特務營參加了這次起義。這個營有四分之三的朝鮮革命者。崔庸健是該營二連連長。起義開始后,特務營奉命攻打沙河,沒有奏效。次日,崔庸健率二連攻占了沙河,后因防御薄弱,陣地易手。在這次戰斗中,朝鮮籍戰士幾乎全部陣亡。
1928年3月,崔庸健來到我國東北,參加東北抗日運動。此時,他的公開身份是教師,化名崔志剛。這一時期,他協助建立了當地黨組織。同時,組織了松花江青年同盟、農民協會。同年秋天,在崔庸健等人領導下,黑龍江省通河縣西北河的大小石洞一帶的朝鮮族農民舉行了秋收暴動。1929年,崔庸健轉移到虎饒縣饒河一帶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號召東北各地組織抗日武裝。1932年4月,崔庸健在北滿組織了“饒河反日游擊隊”。崔庸健等人還在群眾中組織青年訓練班,成立反日會,揭露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罪行。1933年初,日本侵略軍占領饒河。饒河地區人民紛紛起來進行反日斗爭。崔庸健等在饒河縣城北面的三義屯舉辦了70余名青年參加的軍政干部訓練班。同年6月,在黑龍江虎饒縣饒河鎮團山子東峰組織了虎饒抗日游擊隊,崔庸健是領導人之一。1935年5月末,游擊隊同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領導人取得聯系,根據吉東特委指示,接受四軍的領導,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崔庸健任參謀長。此時他化名為崔石泉。同年九月,日軍400余人進犯虎饒抗日游擊區,崔庸健等領導的150多名中朝抗日戰士埋伏在新興洞(饒河鎮團山子西峰)狙擊敵人,擊斃日寇高木司令官,敵死傷80余人。
崔庸健等領導的抗日部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轉戰在叢山密林,冰天雪地,同敵人進行了殊死斗爭。這支部隊在戰斗中迅速發展,1936年4月擴編為第四軍第二師。同年11月,中共饒河中心縣委召開黨政領導會議,根據中共中央1935年《八一宣言》和統一東北抗日部隊建制的指示精神,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崔庸健初為七軍參謀長,由中共下江特委領導。1937年3月,七軍軍長犧牲,崔庸健任該軍軍長。1938年1月,中共下江特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整編東北抗聯第七軍,宣布抗聯第七軍直屬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指揮,崔庸健調到第二路軍任總參謀長。1940年,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艱苦階段。1942年8月1日,抗日聯軍改編為東北抗聯教導旅,崔庸健擔任參謀長,并任中共東北委員會書記,直到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朝鮮解放后,崔庸健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祖國。他遵循金日成同志制定的路線和方針,投入創建朝鮮勞動黨、工農革命政權和朝鮮人民軍的事業,為完成人民民主革命和建設新朝鮮進行斗爭。同年12月,他當選為北朝鮮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常務執行委員會委員。從1946年2月起,崔庸健任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保安局長,對治理當時社會上的混亂局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1946年1月,崔庸健參加朝鮮民主黨,任副委員長。同年2月24日,民主黨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他當選為委員長。針對民主黨內部混有反動分子,崔庸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民主黨各級領導成員進行了全面的整頓,使該黨成為進步的、革命的民主政黨。
1948年2月8日,朝鮮人民軍成立。崔庸健任朝鮮人民軍總司令。同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他擔任民族保衛相。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指使南朝鮮李承晚傀儡集團對北半部發動武裝進攻。朝鮮人民進行了反對侵略,爭取祖國統一的解放戰爭。崔庸健作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副司令、內閣副首相兼民族保衛相,在金日成同志的領導下,熟練地組織和動員人民軍部隊投入殲滅敵人的戰斗。1953年2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為了表彰他對朝鮮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特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次帥稱號。
停戰后,朝鮮進入經濟恢復和建設時期,崔庸健繼續擔任內閣副首相兼民族保衛相。1954年又兼任內閣體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長。1957年、1962年、1967年,他連續三屆當選為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1972年12月當選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員會委員。
崔庸健在長期肩負黨和國家重要工作期間,從他親自參加過的革命戰爭和建設實踐出發,總結朝鮮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經驗。他在談到經濟工作的重要性時說過,無論哪一個國家,如果不建設自立的民族經濟,就無法保證完全的自主獨立,也不能作為富強文明的國家進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他在總結取得勝利的原因時說,建設新朝鮮的過程中所取得的一切勝利和成就,是朝鮮勞動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于朝鮮具體現實的正確政策和英明領導的結果,是朝鮮人民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進行了英勇斗爭和創造性勞動的果實。
崔庸健為捍衛朝鮮勞動黨的團結和統一,加強勞動黨的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從1955年起先后被選為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黨中央副委員長、黨中央書記。在1958年朝鮮勞動黨第一次代表會議上,崔庸健擁護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反對當時黨內存在的宗派主義。
崔庸健為早日實現祖國的自主統一和革命的全國性勝利,獻出了一切精力。他指出,解決朝鮮統一問題的前提是迫使美國軍隊撤出南朝鮮,然后在沒有任何外來勢力干涉的情況下,由朝鮮人民自主地、和平地、并在民主基礎上加以解決。
崔庸健為貫徹執行朝鮮勞動黨提出的自主獨立的對外政策,提高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進行了積極的活動。1959年4月至6月,崔庸健訪問了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和蒙古。1964年11月至12月,他訪問了阿聯、阿爾及利亞、馬里、幾內亞和柬埔寨。1967年10月至11月,崔庸健率黨政代表團赴蘇參加慶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活動,后去古巴進行了友好訪問。1969年9月,他去越南參加了胡志明的葬禮。 1972年12月,他率朝鮮黨政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蘇聯成立五十周年活動,并在大會上致詞說,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應該忠于完全平等、獨立自主、相互尊重、不干涉內政和同志式合作的原則, 否則,它們之間就會產生復雜問題。
崔庸健在對外活動中,強調反美斗爭。他說,美帝國主義是侵略和戰爭的主要勢力,是和平、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最兇惡的敵人。要真正維護世界和平,就必須不斷地加強和團結一切反帝力量和愛好和平的力量,到處給美帝國主義以打擊,并施加壓力,以粉碎它的侵略和挑起戰爭的陰謀。
崔庸健自1954—1969年五次公開訪問中國。對加強和發展中朝友誼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曾說:“朝中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并且在嚴峻的歷史考驗中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我們兩國人民,在反對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和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一向并肩前進,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互相緊密合作。我們兩國的共產主義者,從抗日時期起,把鮮血流在一起,親密攜手斗爭。這形成了我們兩黨之間牢不可破的國際主義團結的根深蒂固的傳統。”
由于崔庸健為取得朝鮮祖國解放戰爭的勝利,鞏固黨和革命政權,為朝鮮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獲得了“金日成勛章”和勞動英雄稱號,以及一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勛章等。
崔庸健積勞成疾不幸于1972年9月19日病逝,享年76歲。
上一篇:居魯士
下一篇: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