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馬爾蒂諾夫是成名最晚的一個。他因詩集《詩》而得到評論界賞識時,已經(jīng)年屆五十了。大器晚成的馬爾蒂諾夫擅長寫哲理詩,并被稱為是蘇聯(lián)當代哲理詩派的主要代表。他的哲理詩題材廣泛,涉及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針對歷史、天文、地理等不宜入詩的領(lǐng)域,馬爾蒂諾夫也作了嘗試,貢獻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篇。思想的深刻和新鮮是馬爾蒂諾夫所有哲理詩的共同特點。他的詩歌在美麗的詩行之下,隱藏著詩人火一樣的激情。許多作品廣為流傳,成為不朽名篇。這首《水》就是其中之一。
詩歌第一節(jié)首先指出“水”盡管非常慷慨地“傾心于/淌流!”,可是“它”卻“純得過頭”。這里的“水”指的是蒸餾水。“水”傾心于流淌的表面特征與純得過頭的內(nèi)在性質(zhì)形成對比,暗含著一個情感的轉(zhuǎn)折, 表達了作者對“它”(蒸餾水)的否定態(tài)度。接下來作者使用重復(fù)的句式說明了“它”沒有用處的原因。作者暗中比較了兩種狀態(tài)的水:自然的水與蒸餾水,表達了他對生活的思考。
馬爾蒂諾夫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創(chuàng)作的元素。在他的筆下,季節(jié)的轉(zhuǎn)變,風、雷、雨、電的交替都充滿了詩意。在他的精心組織下,任何尋常事物都能變成一個個蘊含深意的哲理。在《水》中,詩人選取了“水”這一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來表達他對生活的思考。詩人認為,蒸餾水不是好的水,因為它太干凈了,以至于“既不能開懷暢飲,/也不能洗臉洗手”。它缺少必要的其他成分,它缺少活力。顯然,詩人認為,水中的這些雜質(zhì)和它的自然狀態(tài)都是不能缺少的,否則它就失去了生命力。這種思想與中國古訓“水至清,則無魚”很相似。
馬爾蒂諾夫喜歡用隱喻和形象化的影射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它/就缺少:/傍靠那綠楊和垂柳,/品嘗茂盛的柔條苦口。/它/就缺少和水草為鄰,/同吃蜻蜓變肥的魚兒交友。/它/就缺少洶涌的波瀾,/從不曾四處奔流。”詩人認為,蒸餾水之所以沒有什么用處,是因為它被孤立了。他認為,就像魚兒吃蜻蜓才能變肥一樣,水也應(yīng)當奔流于樹木、水草、魚蝦之間。水應(yīng)該在流動中尋求力量,不應(yīng)該靜止不動,否則它就會變成死水。蒸餾水這個意象既可以象征那些逃避現(xiàn)實、不愿融入生活的人,也可以用來象征安于現(xiàn)狀、不愿努力進取的人。詩人用蒸餾水這個象征性的形象,表達他的思想: 物與物相得益彰,只有積極地參與到生活中來,積極尋求變革,才能獲得永久的生命力。
由于要傳達一定的哲學思想,哲理詩大都顯得深奧難懂。馬爾蒂諾夫詩歌的獨特性在于,他總是在簡單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復(fù)雜的思想而又把復(fù)雜的思想用簡單的話語表達清楚。《水》這首詩向我們傳達了深奧的哲理,但作者并沒有采用教科書式的直接宣講和枯燥的術(shù)語,而是把深奧的哲理轉(zhuǎn)化為簡潔凝練、通俗易懂的生活常用語詞,采用了接近口語的簡單句式。這樣一來哲理詩就不再晦澀難懂了,閱讀起來也倍感親切,瑯瑯上口。
《水》不僅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而且具有抒情詩般深邃幽遠的意境。在表達思想的同時,詩人還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場景: 晶瑩閃爍的水面倒映著綠楊和垂柳,修長的枝條垂到了水中,激起一圈圈水紋、一陣陣漣漪;肥美的魚兒在水草間悠閑地游動著,時而追逐停在水面小憩的蜻蜓。詩歌的場景描寫精致、細膩,如水墨畫般淡雅、寫意,可謂寓哲理于抒情,情理并茂,不愧是哲理詩中的精品之作。
(安 琪)
上一篇:《民族之歌 [匈牙利]裴多菲》讀后感
下一篇:《水鏡 [智利]維多夫羅》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