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而歡樂的黎明,
你充滿憂愁,又充滿憐憫,
只要人世間尚有懷念,
但愿將這一切永銘在心。
當黎明披彩霞來到人間,
為大地帶來了一片光明;
卻看到有情人難分難舍,
被命運強拆散各自西東。
她看到那戀人熱淚盈眶,
行行淚如雨下,
匯入江河流向遠方。
她聽見惜別話兒令人斷腸,
真能夠使烈火變得冰涼,
任你是鐵石心也會悲傷。
(肖佳平譯)
【賞析】
產生于法國南部的“破曉歌”是中世紀騎士詩歌的精華,描寫了大量騎士與貴婦間的“典雅的愛情”,敘述騎士和貴婦人夜晚幽會之后在破曉時候依依惜別的情景和感情,對宗教禁欲主義是極大的挑戰。時隔幾個世紀之后,卡蒙斯同樣選擇了黎明作為詩歌的情境,那么他所表達的與中世紀“破曉歌”的精神內涵有何異同呢?
這同樣是一首彼特拉克體的十四行詩,但是詩歌的敘述者已不再是中世紀的騎士,而是將黎明加以擬人化。“一日之計在于晨”,黎明在很多詩人的眼里,應該是光明的代表,青春活力的象征。而在這里,卻是帶上了一絲憂郁的色調。
因此,在第一詩節,就是詩人對于黎明的感嘆。它既是憂傷的,又是歡樂的,作為一個矛盾體,眼看戀人在破曉時分戀戀不舍分離的情境,它的情感也是豐富的,戀人的情緒也感染了它,所以它既憂愁,又同情,這種分別的場景是極其令人難忘的。
第二詩節,作者更是將情景加以具體化,由于命運的捉弄,有情人不得不各分東西,而不能相廝相守,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這與黎明彩霞的光明場景的到來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第三、第四詩節更是對戀人惜別場景的細節描寫。一對戀人,執手淚眼,灑淚而別,從此碧天楚地,天各一方。這一切是通過黎明的眼睛和耳朵,間接地加以反映的,這是作者的獨到之處。“多情自古傷別離”,離別的場景連黎明也為之動容。生死離別是人類共有的一種傷痛,是古代文學的母題。“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當時的交通遠不如現代發達,通訊也是如此封閉。一別之后,也許永遠水隔山遮,不能再睹芳顏了。離別產生夢,哺育愛,催生仇;離別總是把抒情主人公推向心靈的極致。舍不得,但是不得不舍,萬般滋味,怎一個“離”字了得。“行行淚如雨下,/匯入江河流向遠方”,這與我國宋朝詞人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語句是何等相似!
在詩歌的結尾處,這種悲哀的分離情景連烈火都會冰涼,鐵石心也會傷悲,這種強烈的反襯使得惜別之景更為悲怨,令人蕩氣回腸。
(汪璐)
上一篇:《懸詩(節選)·蓋斯》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悲歌·西摩尼得斯》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