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戲劇·觀世音修行香山記》原文與賞析
羅懋登
修齋候駕
(旦上)
〔引〕生在繁華地,甘效樂道人。日夜奔波受苦辛,爭奈我父苦生嗔。昨日砍柴多辛苦,今朝勞碌去采芹。
父王嚴命來赴會吃齋,不免前去采芹。
〔甘州歌〕只為姻緣不就,到如今甘心自守。春光明媚,只見青草悠悠。花間粉蝶雙雙舞,奏秀青松處處有,只見白鶴飛過那墻頭。
〔前腔〕父王設(shè)來由,今日出乖弄丑。將奴凌逼,決不學狂風蕩柳。立心只要登天志,一恁他野草閑花滿地愁。學取自在優(yōu)游。
〔空腔〕父王沒來由,今日出乖弄丑。將奴凌逼,決不學狂風蕩柳。立心只要登天志,一恁他野草閑花滿地愁。學取自在優(yōu)游。
〔前腔〕金蓮款步步走,見野芹下不得毒手。這野芹好似爹棄奴家一般。芹有新藕,根源須在葉兒難,葉兒須思根本意。爹爹呵!忍下得將兒一命丟,看游峰只恁優(yōu)游。
〔賺〕(佛上)行過溪頭斗峻,崖前一女流。細問取娘行:因甚閑行走?(旦)君家聽剖:庵中樂道獨自守。何勞你這般追究?
〔降黃龍〕(佛)瞥見嬌姬,為何不整花容?來到尋蹤覓跡。誰家艷姿?真?zhèn)€有千嬌百媚!淑女幸逢君子,天付良緣,匹配做夫妻。同諧到老,永和百歲。〔前腔〕(旦)聽伊,無廉無恥,我怎比狂風柳絮。吾乃朝中公主。只為不就姻緣,情愿修真樂世。
(佛)小娘子,如今在曠野之中。青春易過,貴客難逢,我和你做一對夫妻豈不美哉!
〔前腔〕見伊,頓生歡喜,敢只是前緣曾注。倘生男兒,可不繼傳百世。為何見棄?論咱才貌過人,真?zhèn)€是風流婿。
〔前腔〕(旦)相欺。教人怒起。綿綿纏纏無頭無序,全沒個道理。我甘受這般滋味。自愧!我父王快樂宮中;我不戀榮華富貴。勸著伊,不如及早抽身回去。〔滾〕(佛)舉目望佳期,何苦恁推拒?莫恨無良媒,兩意相和美。盡老今生吾心愿。萬望娘行可憐見,寒儒輩。
〔前腔〕(旦)伊家心太癡,休來相刮絮。我心鐵石堅,一任風波起。菜根蔬食吾心愿矣。稍遲延,受羞慚,掬盡湘江水。
〔尾聲〕劉郎不信,誤入桃園里。莫來饒舌亂胡為,急早回頭免是非。
(佛)小娘子!我也是出家修行的人。我今來試你心若何?既然真心出家,日后定有好處。(旦)多謝,多謝!(佛)此間不是修行之處,竟往香山紫竹林是你修行的好去處。(旦)請上,容奴拜謝。
〔前腔〕荷蒙指教,明教我大道修真。深深下拜,謝你指說分明。從空伸出拿云手,提起天羅地網(wǎng)人。轉(zhuǎn)程。匆匆拜別,轉(zhuǎn)到庵門。
《觀世音修行香山記》簡稱《香山記》,為明末隆慶、萬歷年間文人羅懋登所作。是一本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戲曲文學作品。
羅懋登字登之,號二南里人。祖籍陜西,流寓江南。他的著作除戲曲《觀世音修行香山記》以外,還創(chuàng)作了長篇神魔小說《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他不僅進行創(chuàng)作,還注釋了邱濬的《投筆記》和施惠的《拜月亭》,并為王實甫的《西廂記》、高明的《琵琶記》作過音釋。關(guān)于他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僅知他是明末一位致力于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下層文人。
《觀世音修行香山記》三十出。寫妙莊王有三女,長女、次女均遵父命招了駙馬;獨三公主妙善自幼持齋奉佛,不肯結(jié)婚。莊王欲為選婿,妙善不從。莊王怒,貶使?jié)不ā2⑻岢鎏揖正R放,方許出家。妙善禱天,果然桃菊齊放。莊王無奈,將她趕出宮門,至清修庵為尼。并讓尼庵庵主把繁重的勞動都加于其身,使其知難而退。妙善得鬼神相助:鐘不打自鳴,鼓不敲自響,香不燒自著,燈不點自亮,地不掃自凈;妙善出家之心堅如鐵石。莊王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限她三日內(nèi)獨力備辦夠三千羽林軍和八百尼僧吃飽的齋飯,不許別人幫助,助之者斬。于是她在磨坊磨面舂米,小鬼助其磨完;她上山砍柴,白猿幫她捆好。為了考驗她修行是否真心,如來佛變一美男子,在她采野菜時調(diào)戲她,但她不為所動,于是如來才告訴她去香山修行,必成正果。這一段是全劇寫得最生動的一出,明代戲曲選本《堯天樂》和《秋夜月》均選了《香山記》中的這一出,題《南園采芹》即本文選錄之《修齋侯駕》一出。莊王至庵見齋飯齊備又驚又疑,因見離庵二里有一白雀寺,他懷疑是寺僧幫助,于是下令火焚白雀寺,把僧尼三千八百人殘酷地燒死,僅妙善一人因蒙神佑,逃脫性命。莊王認為女兒有妖術(shù),命令押至京城處死。由于神佑,她死后還魂到香山紫竹林修成正果,得“觀世音”稱號。后來莊王得病,醫(yī)生說需親骨肉的手眼方可治愈,并指引他去香山尋取。觀音聞之,立刻割手剜眼,交來人帶回,治愈其病,莊王去香山拜謝,父女相認。莊王禱天祈求給女兒添眼添手,結(jié)果錯說成“千眼千手”,于是觀音現(xiàn)千手千眼化身。結(jié)尾玉皇旨意封妙善為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其兩個姐姐封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由上述內(nèi)容可知,本劇是一部宗教色彩很濃的神話故事劇。劇中宣揚了要想修成正果,必須經(jīng)歷萬千苦難和折磨考驗的佛家苦行思想。歌頌了妙善為出家修道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如果我們拋開其出家修行的宗教動機來看,妙善的奮斗實際上是一種反抗封建家長制,爭取自己自由選擇個人人生道路的行動。她和那個專制殘暴的父王的抗爭,帶有反封建父權(quán)思想的因素。為了自己的信仰獻身,斗爭中堅定頑強,不怕犧牲,不畏艱險,不殫勞苦,不懼強權(quán)。這種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貫穿全劇的戲劇沖突是堅持出家與反對出家的一系列沖突。圍繞這一沖突為主線,全劇可分為四個層次,如大海之波濤,一浪高過一浪。其高潮在第三層,不過結(jié)尾卻似強弩之末,落入了降旨敕封,大團圓結(jié)束的俗套。從開始到第七出這是父女斗爭的第一個回合。盡管莊王以挑水澆花來苦其心志,以桃菊齊開來設(shè)置障礙,但妙善并未屈服,最后達到離宮出家的目的。從第八出到第二十出,為第二回合。莊王始而用超負荷的勞動以動搖她出家的決心,又用限三天獨力辦三千六百人吃的齋飯這一難題目,企圖讓女兒知難而退,可這一企圖又一次落空。結(jié)果莊王兇相畢露,竟火焚寺院,燒死僧尼來顯示其淫威。他的殘暴并不表示他的強大,反而進一步表露了他的虛弱。從第二十一出到第二十五出,矛盾發(fā)展到頂點。法場一場,充分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和無人性,妙善這一為信仰而斗爭的受難者形象,在沖突中塑造完成,故事達到高潮。劇情到此本來可以結(jié)束,但作者卻在二十六到三十出又寫她以德報怨,用自己的手和眼為父親治病,以此來完成作者的封建孝道思想的宣傳。從而使這一光輝形象遭到破壞,這是全劇的敗筆。
從全劇看,妙莊王這一形象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封建暴君兼專制家長的雙重形象。首先他是個滿腦子重男輕女和倫理道德的封建家長。他要一手包辦三個女兒的婚事,說什么 “古來配合良緣,姻緣事人倫大禮。” 他的人生追求就是享受榮華富貴。因而對三女兒不圖皇家富貴,一心只要修行的行為斥之為“沒福”。另外在他心目中,女人不但別的方面不能和男子相比,連出家也不能和男子平等,說什么 “男子出家有禮,你是女人身怎想著出家?”真是荒謬之極。等到勸說不成,他的暴君形象也就顯露出來了。他始而用勞役,待女兒如奴隸;終而殺戮,待女兒如犯人。這哪里還有什么骨肉之恩,父女之情,這不完全是血淋淋的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階級壓迫關(guān)系嗎?為了逼女兒就范,甚至殘酷地下令燒死三千八百多尼僧,其殘暴真是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因此,妙莊王父女間的矛盾,完全超出了家庭斗爭的范疇而帶有階級斗爭的痕跡,是作家生活的那個時代里階級斗爭現(xiàn)實的曲折地反映。從全劇來看,與妙莊王這一形象相比,妙善的形象就顯得蒼白無力。她只是一個對宗教虔誠信仰的概念的化身,她和父親的專橫跋扈相比,顯得軟弱無能,只知道逆來順受或乞求神佑; 在父親的封建說教面前,講不出有力的道理駁斥他。但是在個別單折戲中,如本文所選的 《修齋修駕》 一出中,妙善勇敢地回答美男子調(diào)戲時的形象顯得倒還生動豐滿一些。
本劇在情節(jié)排場上,從民間故事中汲取營養(yǎng),創(chuàng)造了若干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如《采芹遇佛》和 《修齋候駕》故事很像《桑園會》《武家坡》和 《汾河灣》。《磨坊清冷》的情景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 《白兔記》 中 《挨磨》一出。再加上第十五出《砍柴受碌》,在這幾場戲中的妙善的形象,與其說她是一位公主,倒不如說是一位貧苦的勞動婦女形象更合適。這些地方作者受民間傳說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劇本的語言質(zhì)樸而本色,很少辭藻的堆砌和繁瑣的描寫,但是有些地方語句不通,結(jié)構(gòu)混亂,達到使人不能卒讀的地步。如《修齋候駕》中“奏秀青松處處有”“芹有新藕,根源須在葉兒難?等句其意思是很難令人理解的。
“觀音”名字,最早出現(xiàn)于《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七《觀世音普門品二五》:“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聲音,皆得解脫。”到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故稱“觀音”。另外還有“觀自在”的稱呼,則出于唐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編寫的《大唐西域記》卷三《烏丈那國》條:“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有阿縛盧枳低濕伐羅菩薩像。”梵語“阿縛盧枳多”意為“觀”,“伊濕伐羅”意為“自在”。從以上材料看,“觀世音”或“觀自在”的國籍為印度無疑。至于這位菩薩的性別卻為男性而非女人,這從唐宋名畫家畫的觀音像皆不是女像可證。至于“菩薩”一詞為“菩提薩埵”的簡稱,梵語的意思指那些既覺悟真理又能普渡眾生的人。羅漢修行精進,便成菩薩,位僅次于佛。只代表一種等級,并無性別的含義。到宋壽涯禪師的詠魚籃觀音詩中有“金蘭”“茜裙”等字樣,這本是觀音的眾多變相之一,卻被后世錯認為是女子,并編出妙莊王三女兒出家的故事。在宋元作品中,以寫觀音生平為內(nèi)容的劇本、小說均尚未發(fā)現(xiàn),但不等于沒有。如武漢臣《玉壺春》雜劇中李玉壺唱的一支〔迎仙客〕曲中云:“謝姨姨,肯憐才。則你是洛伽山救苦的觀自在。”可見觀音的故事在元代已廣為流傳。而且這里李玉壺是把妓女陳玉英比做觀音,顯然觀音在元代人心目中已是女人無疑。至于以觀音為配角的作品那就太多了。如《目連救母》一劇中《錄鬼簿續(xù)編》所記載的“題目”、“正名”為:“發(fā)慈悲觀音度生,行孝道目連救母”,另外該書還載有《啞觀音》雜劇劇目,這一切都說明,元代有關(guān)觀音題材的作品是不少的。至于明代與觀音有關(guān)的作品那就更多了。羅懋登的《香山記》僅為其中之一,此外還有講唱文學《香山寶卷》。該作品雖傳說為宋普明禪師于宋徽宗崇寧二年在杭州上天竺受神感示而作,實際上是明人偽托宋人作品,從風格上看實為明人作品。另外還有無名氏的傳奇《魚籃記》是寫觀音收伏鯉魚精的故事,是“魚籃觀音”的來源。到清代則有張大復(fù)的傳奇《海潮音》出現(xiàn)。至于近代,有根據(jù)《香山記》改編的京劇《大香山》又名《妙善出家》及《白雀寺》;根據(jù)《香山寶卷》改編的京劇《觀音得道》。其他地方戲如漢劇、秦腔、河北梆子等都有此劇目。總之,觀音菩薩這一形象在中國老百姓中是家喻戶曉的,她那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故事,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西方變畫贊并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佛者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