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1893—1937),蘇聯元帥,軍事活動家和理論家。
1893年2月16日,圖哈切夫斯基生于斯摩棱斯克省多羅戈布日縣一個貴族之家。由于家道中落,1904年其父帶全家搬至奔薩省烏拉日村,后又于1909年遷居莫斯科。18歲時,圖哈切夫斯基離開中學進入莫斯科葉卡捷琳娜第一武備學校,后轉亞歷山大軍官學校學習;1914年7月畢業,獲少尉銜,到謝苗諾夫近衛團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圖哈切夫斯基隨部隊開赴前線,因作戰勇敢6次受獎。1915年2月19日,他在戰場被德軍俘虜,送至德國的軍官戰俘營囚禁。翌年,他多次試圖逃跑,均未成功,反被轉移至專門關押“逃犯”的因戈爾施塔特第九號堡壘繼繼監禁。后來,他在又一次逃跑被抓回時機智地混入了士兵戰俘集中營。1917年秋,在該營被俘士兵的幫助下逃回俄國,并在其原來的部隊充任連長。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圖哈切夫斯基在莫斯科遇到自己的老同學,布爾什維克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在其影響下,圖哈切夫斯基選擇了新的生活道路。1918年春,蘇維埃政府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圖哈切夫斯基開始在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部工作,并于同年4月加入布爾什維克黨。6月,他奉命去東部戰線負責整頓零散部隊,籌建紅軍第一集團軍。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并親率部隊多次戰勝白衛軍。1919年3月,圖哈切夫斯基曾一度指揮南部戰線第八集團軍作戰。但為時不長即被調回東部戰線接受了第五集團軍司令的任命。第五集團軍在粉碎高爾察克匪幫的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對此,列寧在該部隊成立一周年之際曾贊揚說:“第五集團軍建立一年來已經由一支小隊伍變成一個有堅強的革命精神,在保衛伏爾加和粉碎高爾察克部隊的勝利戰斗中團結一致的集團軍。”①圖哈切夫斯基由于領導和指揮部隊作戰有方被授予紅旗勛章。
1920年初,圖哈切夫斯基升任高加索戰線司令。這一戰線的各部隊在他的領導下成功地實施了葉戈爾雷克戰役和北高加索戰役,殲滅敗退到北高加索的鄧尼金主力部隊。1920年4月,他被任命為西部戰線司令,率所部偕同西南戰線的部隊對波蘭干涉軍作戰,通過七月攻勢,紅軍強渡維斯瓦河,直逼華沙。
1921年2月下旬喀瑯施塔得反革命叛亂發生后,列寧建議任命圖哈切夫斯基為平定叛亂的軍隊司令員。4—5月,他又被派往唐波夫省平定安東諾夫匪幫的叛亂。圖哈切夫斯基迅速地平息了這兩起叛亂,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國內戰爭結束后,圖哈切夫斯基擔任過蘇軍一系列高級職務:工農軍事學院院長(1921年)、西部軍區司令、工農紅軍副參謀長,參謀長(1924年—1928年5月)、列寧格勒軍區司令(1928年5月—1931年6月)、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1年)、工農紅軍裝備部長、國防副人民委員(1934年)、國防第一副人民委員兼軍訓部部長(1936年),并于1935年同布瓊尼、伏羅希洛夫等4名高級將領一起首批接受了蘇聯元帥的頭銜。圖哈切夫斯基在這段工作中,曾就軍事制度的改革、軍隊裝備的更新、各新兵種的建立、各特種軍事院校的組建、專業干部的培養、軍工生產的科學管理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并為以后實踐證實完全正確的建議,有力地推動了蘇聯軍隊的早期建設。
1924年,蘇聯根據國內戰爭的經驗和工農紅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擔負的任務,進行了重要的軍事改革。圖哈切夫斯基積極參加了這一工作。他親自領導了軍師兩級新編制的制定和部隊的整編改裝工作,并參與各種新條令和新教范的制定。新編制的貫徹執行使軍隊師一級單位提高了戰場通行能力和機動性,變得更易于調動和指揮。
軍隊必須現代化,應當設法用威力強大的技術兵器裝備國家的武裝力量。這是圖哈切夫斯基指導軍隊建設的一個重要思想。他在1925年出版的《工農紅軍野戰條令》的前言中指出:“由于我國的經濟在帝國主義戰爭和國內戰爭時期遭到了破壞,因而紅軍中流行著一種看法,似乎我們在未來的戰爭中用以同敵人拼殺的主要不是技術兵器,而是革命積極性和階級覺悟之類的優勢。這樣一種意見,如果說在經濟遭到破壞的時期還多少有其存在的理由,那在我國工業正逐漸達到戰前水平的今天,就變得十分危險和有害了”。
圖哈切夫斯基擔任國防副人民委員和工農紅軍裝備部長期間,積極參與了建立和發展國家軍事工業的巨大工作。考慮到未來戰爭的種種特點(如動員期較短、參戰人數眾多、戰斗空前激烈、武器彈藥的消耗量很大等),并鑒于當時蘇聯工業生產落后,他決定集中力量解決兩大關鍵問題,即設法提高軍工產品的質量和盡一切努力為戰時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創造必要條件。為此,他專門向斯大林、伏羅希洛夫等領導人寫了信。在他們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整頓了與軍工生產有關的各專業部門和企業,為三十年代蘇聯軍隊的技術改裝和衛國戰爭時期武器彈藥的大批生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圖哈切夫斯基狠抓軍工生產,使徹底改變紅軍的軍兵種構成有了可能。由于他的積極倡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空軍、摩托機械化部隊(即后來的裝甲兵)、空降兵、海軍等新軍種和兵種相繼建立;原有的步兵、炮兵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他指導軍兵種的建設一向十分具體,從各自規模的大小到需要裝備哪種武器都要過問。早在1931年,他就極力主張大批生產配有76.2毫米口徑火炮的優質坦克,裝備裝甲兵部隊。根據他上述建議,蘇聯研制成T—34型坦克。此外,蘇聯軍用噴氣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也是由圖哈切夫斯基首先于1932年11月提出來的。他的這一建議對蘇聯空軍的發展,特別是技術裝備上的改進起了推動作用。
圖哈切夫斯基十分關心軍隊指揮干部和軍事專業干部的訓練和培養,積極倡導創辦各種軍事專門學校,主張軍事干部接受正規教育。他在主持工農紅軍軍事學院(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前身)工作期間,制定了軍事院校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注意教學與科研結合、教學與軍隊實際相結合等。對于這些,他本人都身體力行。他自己講課時,語言形象生動,說理深入淺出,理論性既強,又能緊密結合部隊實際問題,深受聽課者歡迎。圖哈切夫斯基還規定各教研室編寫的教材都要拿到部隊的演習和示范作業中接受檢驗。
圖哈切夫斯基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大量的軍事理論著作。他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原理觀察各種軍事現象,較為系統全面地闡述了當代戰爭的性質、戰略戰術特點和其他有關的軍事學術問題,從而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發展了蘇聯早期的軍事思想。圖哈切夫斯基的這部分理論遺產,共約120多篇(部)。自六十年代初期以來,其中的一部分已陸續公開發表,受到了蘇聯軍事學術界的重視。
圖哈切夫斯基認為,未來戰爭的特點首先在于它的規模空前巨大。他指出,在當今世界,“甚至兩個單一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有可能逐漸發展成地球上兩大對立集團之間的戰爭。……現代戰爭的基本特征是規模宏大。這不論就其所花費的資財,所動用的軍隊,還是就參戰各方所占領的地區,戰爭進程所要持續的時間來看,都是一樣的”。
基于對現代戰爭特點的認識,圖哈切夫斯基清楚地看到,今后進行戰爭已不可能單單是軍隊自己的事情,整個國家都將不得不全力以赴地投入這種斗爭。因而他認為國家工業經濟資源的快速動員能力是一個國家國防戰斗威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他指出,象1914—1918年戰爭期間出現過的那種長時間的工業動員期,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是根本談不到的。
圖哈切夫斯基從來不把戰爭看作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他強調,“我們不應當把一打幾年、全面耗費國家人力物力資源的戰爭看作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戰爭在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急劇地改變著自己的特征……這種改變既表現在自身的形態上、規模上,又表現在各參戰國本身。”因而,他認為人們無法預見未來戰爭的全過程,而只能根據各備戰國家武裝力量的準備程度和軍工生產的發展規模來判斷這種戰爭初期階段的大體情況。
對戰爭初期情況的判斷正確與否,關系到一個國家自身的安全。圖哈切夫斯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視,發表過不少有價值的見解。他指出:“必須早在平時就對戰爭初期作出正確的預見,正確的估計并進行正確的準備。”他還專就如何組織實施邊境地區戰役戰斗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他在1934年草就的《邊境戰役的特點》一文中寫道:關于沿鐵路向邊境大批集中軍隊的傳統觀念以及邊境交戰所具特點本身,都已同現代戰爭的條件不一致了。為此,他提出,進行邊境地區戰爭動員和戰爭準備必須符合現代戰爭特點。
圖哈切夫斯基在軍事學術理論方面的另一重要成就,是較早地提出了關于實施大縱深作戰的重要戰略戰役思想。考慮到技術兵器的飛速發展并大量裝備部隊,圖哈切夫斯基認為,進行單個的戰役已不足以全殲敵軍,必須通過多次連續性的戰役方能奏效。他指出,在一個戰略方向上,選擇一定范圍的縱深,不作重大停頓地組織多次戰役,將使敵軍無法得到休整補充、調整部署和前調預備隊,從而最終達成在該方向上全殲敵軍的目的。圖哈切夫斯基關于進行大縱深作戰的思想反映在他的《戰爭的一些新問題》等重要學術著作中。蘇軍內外一些權威性的報刊認為,他在這方面提出的一些論點是后來蘇軍戰斗訓練的理論基礎,至今也沒有失去意義,并稱他的學說完成了軍事藝術的根本轉折。
二次大戰前,圖哈切夫斯基著重從理論上研究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問題。他作為蘇聯軍隊方面的高級領導人,對法西斯德國瘋狂備戰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1935年,他在題為《當前德國的軍事計劃》的文章中指出,早在法西斯黨上臺的第二年,凡爾賽和約給德國規定的師的數量就已被突破,達到了21個,即超過了兩倍。德國的軍事工業實際上已走上了進行侵略戰爭動員的道路。德國正在組建龐大的武裝力量,而且首先是在準備組成一支可能成為侵略軍的武裝力量”。1936年,他在蘇聯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會議上再次強調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侵略危險。他說,德國正在建立強大的坦克部隊……加緊發展強大的航空兵。……(他們)組建12個軍、36個師的計劃正以比人們想象要快得多的瘋狂速度在實現。特別是這支武裝力量擁有數量龐大的干部隊伍,德國軍隊隨時都在準備發動突然的進攻。它的動員程度是極高的。嚴酷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圖哈切夫斯基當年對德國法西斯匪幫侵略意圖的分析和判斷是正確的。
1936年6月,蘇聯進行肅反期間,圖哈切夫斯基因被指控犯有“間諜和叛國罪”而遭處決。
1957年以后,蘇聯官方和輿論界逐漸公開為其恢復名譽,認為他是在紅軍中成長起來的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他的名字將永垂國內戰爭史和蘇軍建軍史。在其誕生九十周年(1983年)之際,蘇聯人民和軍隊隆重紀念他,并再次肯定了他的歷史功績。
上一篇:吳庭艷
下一篇:圖帕克·阿馬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