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復仇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8 黑白片 142分鐘
英國雙城影片公司攝制
制片人兼導演:勞倫斯·奧立弗 編劇:勞倫斯·奧立弗 艾倫·登特(根據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改編) 攝影:德斯蒙德·迪金森 主要演員: 勞倫斯·奧立弗(飾哈姆雷特) 瓊·西蒙絲(飾莪菲莉婭) 艾琳·赫莉(飾葛楚德) 巴茲爾·西德尼(飾克勞狄斯)
本片獲1948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美工、最佳服裝四項奧斯卡金像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及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兩項金球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男演員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
【劇情簡介】
丹麥王國的城堡里,霍拉旭和另外兩名守城的官兵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幽靈。他很像死去的先王,當北極星升起在夜空,他就神秘地出現;一旦公雞啼晨,他又匆匆消逝。
先王突然去世尚不足月,王后葛楚德就改嫁國王的弟弟克勞狄斯;克勞狄斯因此篡奪了王位。這件事強烈刺激了年輕的王子哈姆雷特,他為父親的去世極度悲傷;又為母親的亂倫感到恥辱。對于新國王,哈姆雷特非常反感,覺得他一點也不像自己完美的父親。聽了霍拉旭的報告,哈姆雷特決心去親自等候幽靈。
深夜,幽靈重新出現了。他向哈姆雷特招手,引導哈姆雷特來到城堡盡頭.并告訴哈姆雷特:他就是先王的靈魂, 正在煉獄受著酷刑。他并非像傳聞所言,是在花園睡覺時被毒蛇咬死,而是遭到了弟弟克勞狄斯的暗害。他要求兒子為自己復仇,但復仇時不要玷污了自己的品質,并且不能傷害自己的母親,至于王后的罪惡, 由上天懲罰就行了。哈姆雷特讓親歷其境的幾個人賭咒保密,立誓報仇。
為了復仇,哈姆雷特采取了裝瘋的策略,以便消弭叔叔克勞狄斯的疑心。從此,哈姆雷特在服裝和言行上都變得狂妄怪誕起來。王后不知內情,以為兒子是因為哀悼亡父及愛情的緣故才變成這樣。然而,克勞狄斯并不放心,打算將王子放逐到英國。
哈姆雷特熱戀著御前大臣波洛紐斯的女兒莪菲莉婭,他給莪菲莉婭寫信,一再表示愛慕。但波洛紐斯和莪菲莉婭的哥哥萊阿替斯都反對這門“不現實的婚姻”,他們告誡莪菲莉婭:哈姆雷特的地位太高,小心上當受騙。可莪菲莉婭無法擺脫對于哈姆雷特的深情,她不斷試探哈姆雷特。可哈姆雷特為了偽裝得更像,不敢向心愛的姑娘表露真情;僅僅暗示自己真摯的愛。這使莪菲莉婭的精神十分痛苦。
宮中來了一班戲子,哈姆雷特借演出前的機會繼續裝瘋,他在愛情折磨下說出的雙關語進一步刺傷了莪菲莉婭。波洛紐斯處心積慮地刺探哈姆雷特,可總猜不透王子的心。
戲班演出的是和謀殺先王相仿佛的劇情,哈姆雷特暗中觀察叔叔的反應。從國王失態的神色中,哈姆雷特證實了幽靈說出的真相,他將自己的感受告訴了摯友霍拉旭。
良心的譴責攪得克勞狄斯坐立不安,他祈禱上天的寬恕。此時哈姆雷特恰在其側,當王子正要動手時,一個念頭制止了他——此時復仇正遇罪人懺悔,等于將惡人的靈魂送上天堂。必須在惡人干著傷天害理的勾當時再砍倒他,這樣克勞狄斯的靈魂只能墜入地獄。高貴的哈姆雷特終于放棄了這次復仇的良機。
在母后的寢室,哈姆雷特斥責王后葛楚德。王后誤以為哈姆雷特會將自己殺死,恐懼地叫嚷起來。同時,帷幕后也發出了“救命!救命!救命!”的呼叫。哈姆雷特認為是國王藏在里面,拔劍刺去,沒想到扎死的是充當密探的波洛紐斯。借責備波洛紐斯的愚蠢,哈姆雷特又在靈魂上狠狠鞭撻了母親的背叛,使得王后心如刀割。這時,幽靈重新出現,他要求哈姆雷特幫助母親解脫良心上的折磨。
國王發現了波洛紐斯的死,更加懷疑哈姆雷特。他要王子立即出發去英國,并在捎去的信中要求英王將哈姆雷特處死。沒想到哈姆雷特出海后遇上海盜船的襲擊。交戰中哈姆雷特作了海盜的俘虜。海盜們為求日后得到報答,優待了丹麥王子,并將哈姆雷特釋放。哈姆雷特信告霍拉旭火速趕來,護送他回國。
回國后,哈姆雷特在墓地遇上一位掘墓人,正當他們進行一番充滿哲理的對話時,來了一支送葬的隊伍。隊伍中有國王、王后和臣子們,可葬儀卻很草率。哈姆雷特滿腹狐疑,主教告訴他:被埋葬的是一個自尋短見的姑娘。按照教規,這種死法只能葬身荒野;只因上頭有令,才得以安埋墓地。這姑娘就是哈姆雷特心愛的莪菲莉婭。
原來,莪菲莉婭得知父親竟然死在戀人的手里,哀痛欲絕,很快就神經錯亂。姑娘唱著歌,用鮮花野草編成花圈。當她要將花圈掛在河邊的柳樹上時,樹枝斷了,姑娘落水身亡。
萊阿替斯因父親和妹妹的慘死深恨哈姆雷特,他跳進妹妹的墳墓,悲痛欲絕。哈姆雷特不能忍受有人比自己更加痛苦,也一塊兒跳了進去,他說自己對莪菲莉婭的愛比四個哥哥還要深。哈姆雷特的表白并沒取得萊阿替斯的諒解,國王又用心險惡地從中挑撥,萊阿替斯提出了要和哈姆雷特比武;哈姆雷特不明真相,接受了挑戰。
在國王的安排下,萊阿替斯準備了一把尖頭毒劍,哈姆雷特使用的卻是無毒的圓頭劍。萊阿替斯起先麻痹哈姆雷特,一旦得手,就用毒劍給他致命的一擊。哈姆雷特仍不知情,他無意中將自己的無毒劍換過了萊阿替斯的有毒劍,并回刺了對方。這樣,萊阿替斯也自食其果。這當兒,王后突叫中毒。原來國王給哈姆雷特備下的飲料中下了毒, 王后毫無防備地喝下了。哈姆雷特頓起疑心,當即下令追查。萊阿替斯臨死前說出了真相,哈姆雷特原諒了他,并將涂有毒藥的劍頭刺中了國王,這個陰謀家終遭報應。哈姆雷特要求霍拉旭在他死后將真相大白天下,然后閉上了眼睛。將士們抬起了這位高貴的王子鳴炮致哀。
【鑒賞】
英國的古典文學戲劇是其傳統文化的瑰寶,莎士比亞戲劇更是英國的“國粹”。將這“國粹”搬上銀幕而不傷其神髓,一直是英國電影藝術家的一個心愿。英國人的這一民族心愿終于在勞倫斯·奧立弗手中得以實現。
奧立弗是英國最著名的戲劇、電影演員,他曾任老維克劇團團長和英國國家劇院院長,因藝術上的成就冊封勛爵,成為終身貴族和英國戲劇界第一位上院議員,在英國這是戲劇界有史以來的最高榮譽。奧立弗在老維克劇團以演莎劇聞名,對莎劇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此同時,他在英、美又曾主演過不少電影,對電影藝術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1944年當他接掌老維克劇團的領導權后,便開始了將莎劇移植到銀幕上的嘗試。首先,他自任制片、導演和主角,將莎劇《亨利五世》搬上銀幕,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美國影藝學院因此片授予他一項奧斯卡特別獎)。這第一步的成功使得奧立弗雄心勃勃地決定進一步把《哈姆雷特》改編成電影《王子復仇記》。然而,盡管有了《亨利五世》的經驗,《王子復仇記》的拍攝依然是極為困難的。將莎劇改編成電影至少要冒來自兩個方面的風險:莎劇權威在學術上的苛求和一般觀眾因理解的困難而帶來的票房考驗。從美學上說,40年代末的電影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它同戲劇藝術的差異非常明確。莎劇是公認的戲劇藝術高峰,奧立弗雖然成功地改編了《亨利五世》,但《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悲劇,要用業已成熟的電影表現形式來體現莎劇的精髓,這個挑戰只有奧立弗這樣影劇兩棲的藝術大師才敢迎接。
根據電影藝術的規律,改編者明確了“加快節奏、縮短篇幅、通俗易懂”的目標,對原劇進行了很大的改造。他們刪減了大段不適合電影表現的戲劇對白,去掉了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這兩個人物,隨之又簡化了若干情節。這些改造應當說是大膽而成功的,雖然上演后遭到不少批評家的抨擊,但從電影的拍攝來說,無疑是必須的。因為原劇的對白產生于17世紀英國舞臺,離當時已有300余年,不經大段刪減(包括人物和情節),不僅在長度上不適合于電影,而且不符合觀眾接受的習慣。但同時,奧立弗又在對白中保留了莎劇特有的詩化風格,這說明改編還是力求忠實于原著的。最后完成的劇本是一個戲劇化的電影本而非電影化的文學本,這同后來蘇聯導演柯靜采夫和日本導演黑澤明對于莎劇徹底電影化的改造是不同的。
在影片的造型方面,奧立弗也基本采取了戲劇風格,他將非必要的布景一律從簡,同時為了避免與劇情的陰郁氣氛不相協調,不使用色彩修飾影片,影片的基調始終是“灰色”或“死黑色”。因為在奧立弗的眼中,《哈姆雷特》是一座雕塑,而不是一幅油畫。在形式上,影片的造型也更接近舞臺而非生活的真實。這些雖然不符合于電影的本性,但卻有利于忠實原作的風格。從影片獲奧斯卡美術設計獎來看,對奧立弗和羅杰·弗斯的追求是應該予以肯定的。
同樣是為了戲劇電影的美學追求,奧立弗在影片中強調運用了深焦距攝影的技巧。這種技巧能將前景和背景拍得同樣清晰可辨,具有黑白影片的最大魅力。這種技巧大大減少了“追拍”和分切——例如,對白時就不必把畫面從這個人物的面部切換到那個人物的面部,這樣就能夠拍攝較長的鏡頭,而且避免造成字里行間的詩意中斷,以取得不尋常的戲劇性效果。盡管這是部戲劇電影,但在攝影機運動上畢竟不同于早期的戲劇電影。奧立弗充分發揮了電影視點的靈活自如,比如哈姆雷特夜遇幽靈的那場戲,攝影機就采用了跟移的手法,將城堡的幽深、恐怖,哈姆雷特遇父的神秘、急切表現得異常精采。這都是觀看舞臺劇時由于視點固定所無法體驗到的藝術效果。
奧立弗是偉大的莎劇演員,他那圓潤、動聽的嗓音和富于表情的面部,將哈姆雷特演成了一個深刻真摯的人物。雖然當時奧立弗已經40歲了,但他在影片中的表演仍然像一個年輕王子那樣地身手矯健,充滿活力。影片中的決斗場面被普遍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優秀的擊劍連續鏡頭。喬治·薩杜爾認為奧立弗的演技使這部作品“具有一種偉大的氣魄”。同臺演出的其他演員也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角色。扮演王后葛楚德的艾琳·赫莉比奧立弗小13歲。她扮演的王后既像一個母親,看上去又年輕嫵媚,足以打動克勞狄斯下毒手謀害自己的胞兄。莪菲莉婭一角選擇了18歲的瓊·西蒙絲,她在這之前扮演了《孤星血淚》中的艾斯泰拉,受到奧立弗的賞識,幾經周折,最終應邀出演。瓊·西蒙絲演莎劇完全是生手,她甚至不曾看過莎劇,她的全部實踐經驗就是拍電影。原先,她對這個角色沒有一點信心,但奧立弗堅信自己的選擇。結果,西蒙絲的“舞臺”味最少,是全班演員中最接近于“電影化”的表演。
《王子復仇記》上映后獲得巨大成功,用一位評論家的話說:“勞倫斯·奧立弗為莎士比亞——同時也是為珍愛或者愿意學著去珍愛莎士比亞的人們——做出了貢獻;如果有誰也能這樣做的話,那他當然是他自己時代中卓有成就的人了。嚴格地說,奧立弗的兩部影片(指《亨利五世》、《王子復仇記》——撰寫者注)還不是富有創造性的電影藝術作品:當代電影的基本藝術最主要的是視覺因素,而他那富有視覺魅力的影片的藝術特點卻主要是語言藝術。奧立弗的影片在電影、戲劇和文學三者之間建立了一種等邊三角形,也就是在三者之間建立了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這就是一種精心培育的生命力閃耀出的光輝,這就是藝術。”——詹姆斯·艾吉(《時代》雜志)。
在這之后,奧立弗又監制、執導和主演了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另一部電影《理查三世》(1956),同樣大獲成功。這三部莎劇電影不僅標志著奧立弗電影事業的輝煌成就,而且也被公認為是英國戲劇電影的代表作。
上一篇:《特殊的一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甜蜜的埃瑪,親愛的鮑貝》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