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河街的春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6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敖德薩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米·胡齊耶夫 費·米隆涅爾 編劇:費·米隆涅爾 攝影:羅·瓦西列夫斯基 彼·托多洛夫斯基 主要演員:娜·伊萬諾娃 (飾丹尼亞) 尼·雷布尼可夫 (飾薩沙)
【劇情簡介】
50年代中期一個深秋的日子里,烏克蘭草原上新建的鋼鐵聯合企業的生產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聯合企業所在的小鎮上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青年姑娘丹尼亞剛剛念完大學。她自愿離開大城市來到這個偏遠的小鎮,準備在工人夜校教文學課。她是受了幼時鄰居克魯申科的影響,克魯申科是鋼鐵廠的工程師。在他寫來的信中,把工廠的生活描繪得十分豐富多彩,這對丹尼亞產生了誘惑力,使她下了離開首都的決心。
丹尼亞容貌秀麗,性格文靜。她自幼在大城市成長,對鋼鐵廠的生活非常陌生。但最使她不能適應的,是她的那些“學生”,他們中有些人比她年齡還大,至少不相上下。他們對她的態度,和她從小時候起就習慣的對老師的態度,差別太大了。她上課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學生的“盤查”:有一個小伙子問她,她準備在夜校呆多久,一個星期呢,還是兩個星期?有的學生在她點名時做出怪相,引起哄堂大笑。至于上課遲到,甚至缺課,那就更習以為常了。丹尼亞對這種情況,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波動。她好不容易克制住自己,把課堅持上下去。
但是,慢慢地,她的認識開始起了變化。當她了解到,她的這些“大學生”,都是在白天緊張工作了七八個小時,下班后有的甚至晚飯都來不及吃就匆匆趕來上課;有的女工懷著身孕,在行走已不方便的情況下還堅持來聽課……她開始受到感動。她體會到了他們如饑似渴的求知精神,對他們粗魯的言談,不恰當的玩笑,也能諒解了。而且,她還在他們身上感到一股活力,似乎正是自己所欠缺的。
不過,對于極少數表現過分“突出”的學生,她還是不能適應,甚至不能容忍。其中最令她頭痛的,是一個叫薩莎的小伙子。
對于這個薩莎,丹尼亞從來到工廠第一天就認識了。那是丹尼亞坐在自卸卡車里,被司機送往學校的時候。薩莎和司機尤拉是朋友,他半途攔住車,也伴送了丹尼亞一程。
薩沙高大強壯,一雙眼睛顯得頑皮又任性。丹尼亞還發現,薩沙不僅說話粗魯,而且他的眼睛露出一種嘲諷的神情。這沒有使她產生好感。而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薩沙比誰來得都晚。他還帶來一束鮮花,說是祝賀老師“新的工作的開始”。這已經破壞了課堂的氣氛。而上課時,他又胡亂插話,當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又是錯誤百出,最后丹尼亞不得不命令他離開教室去“透透空氣”。
丹尼亞和薩沙的結識開始顯然是并不令人愉快的。在丹尼亞眼中,薩沙是個不知上進的粗野工人,至于薩沙心中想什么,丹尼亞想都沒想過。可是有一天,丹尼亞在批改薩沙的作業本時,忽然發現在答題后面有一行字:“丹尼亞,最好您還是告訴我,您今兒晚上打算做什么。”這使丹尼亞驚呆了,接著,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初冬的夜晚,當丹尼亞從文化宮出來時,一個高大的身影攔住了她的路——那是薩沙。他說邀請她去參加舞會,還說:“別拒絕吧,我等了整整一個鐘頭了。”
這意外的襲擊使丹尼亞驚慌失措。她當然拒絕,可是薩沙堅持著。就在丹尼亞想繞過去而薩沙伸手拉她時,兩個人不由自主地都摔倒在雪地上。薩沙把丹尼亞扶起來。他情不自禁地要去吻丹尼亞,卻挨了狠狠的一記耳光。
薩沙的舉止使丹尼亞在心里進一步疏遠了他。可是后來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寫了一首詩,請丹尼亞幫助修改。詩的題目是“獻給我的朋友”:
他是個普通青年,/奮戰在馬丁爐前,/白天和火焰搏斗,/
夜晚把書本鉆研,/他走在時間前面。
家中有老母弟妹,/父親戰死在疆場,/幼年就走近鋼爐,/
和工廠一道成長,/他輝映著火焰之光。/……
丹尼亞認為詩還寫得不十分完美。她問費佳這首詩所說的朋友是誰。費佳回答說: “是薩沙。”
丹尼亞陷入沉思。她隱隱感覺到,自己對薩沙還不十分了解……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薩沙又出現在丹尼亞面前。丹尼亞在女工齊娜家中租了一間房,薩沙到這里來看她。他對有些局促不安的丹尼亞說,他是請她補習功課的。這倒使丹尼亞很高興。可是她說,得請他稍等一等,說著她扭開了收音機,原來正要開始播送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而這只曲子,是丹尼亞點播的。
拉赫瑪尼諾夫美妙的音樂旋律在小小的屋內回蕩。丹尼亞站在收音機旁,臉上泛起了紅暈。她的嘴唇微微顫動,仿佛在重復著熟悉的樂句。她的眼神時刻變化著,好像極力在捕捉這回蕩起伏的音響的洪流。她已經完全忘記了薩沙。
薩沙呆坐在椅子上,感到手足無措。這音樂對他來說是陌生的。他完全不能領略其中的美妙之處。他不知干什么好。他掏出火柴想抽煙,但馬上又改了主意。此時此刻他如坐針氈。他輕輕站起來,穿上外衣,走出了房門……
這天夜里,薩沙俯身在自己的桌子前,學習到很晚。
漸漸地,薩沙內心的變化受到了同伴們的注意。并引起了轟動。先是有人在黑板上寫下隱喻薩沙愛上了丹尼亞的詩句。后來薩沙的朋友尤拉干脆坦誠地對薩沙說開了。他勸薩沙死了這條心,因為“人家要的是有學問的,要你這個工人干嗎!”
尤拉的話給了薩沙很大刺激。他借酒澆愁,但這不但沒有讓自己平靜下來,反而感到更為痛苦。他醉熏熏地闖到正在上課的教室里,一開始他還克制著自己,等到下課鈴響了,大家都離開教室后,他突然對丹尼亞說:“丹尼亞,你看得見,我為了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死了,我也能到這里來……不過,我就是一個工人,一個干活的人。現在是這樣的人,將來也是這樣的人,你愿意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嗎?”
薩沙的話令丹尼亞吃驚,但也令丹尼亞感動。可是當走近薩沙時,她聞到了一股強烈的酒味。她才知道,他醉了。剛剛在她心靈中喚起的一切美好的情感一下子熄滅了,變成了反感和屈辱。她憤然離開了他。他也仿佛明白,一切全完了……
春天來了。小河的水開始流淌,工廠的生活看起來一如既往。可是細心的觀察能讓人相信,生活正在前進。丹尼亞在工廠教課已經半年,她贏得了學生們的敬重。她也搬進了新居。可是,在她心里也隱藏著不安。因為薩沙很久沒來上課了。一開始她還裝作若無其事,但后來她終于忍不住了。她把心里話告訴了工程師克魯申科。這個一直把丹尼亞當妹妹的工程師告訴她,薩沙是個優秀工人,為人正直,工作出色,而且正在搞一個“關于改革操作規程的建議”。克魯申科對丹尼亞說,要了解薩沙,就得走入他的生活,否則彼此之間永遠不能理解。
丹尼亞聽了克魯申科的話,到工廠來了。這是她第一次走進這個巨大的“鋼鐵王國”。一切都使她新奇、興奮:一直伸向遠處的廠房,數不清的煙囪,架空索道的鋼架,錯綜復雜的軌道,還有那彌漫在空中的煙霧,以及轟隆聲,喧噪聲……
可是,當她走進巨大的車間,靠近馬丁爐前時,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內心震動。那正是快要出鋼的時刻,她看見薩沙站在鋼槽口,手里握著巨大的通條,全神貫注,臉上泛著紅光。他顯得高大英武,就像神話中描述的勇士一樣。在他的靈巧的操作下,耀眼的鋼水流了出來,噴濺著一串串燦爛的金星,涌入一個深斗內。明亮跳動的火焰在薩沙臉上閃著光。這是一張多么英俊豪邁、令人神往的臉!想把眼睛從這樣一張臉上移開是很難的。丹尼亞呆住了。
這時薩沙望見了丹尼亞,也注意到了她的和解的目光,但他并沒有回應她,而是默默轉過頭,丹尼亞仿佛挨了一拳。她垂下頭,轉過身,走出了車間。
春末一天的傍晚,薩沙和伙伴們在河邊漫步。緊挨著他的是齊娜,丹尼亞剛來鎮上時曾住在她家里。那時齊娜對丹尼亞并不友好,因為她早就愛上了薩沙。薩沙對丹尼亞的追求使她妒火中燒,不過現在齊娜又恢復了往日的快樂,因為薩沙告訴她,他和丹尼亞的事“早就過去了”。
他們正在散步的時候,忽然下起雨來。大家急忙躲到河邊一座亭子里。突然,薩沙在人群中看見了丹尼亞。她衣服已經濕透了,胸前還緊緊抱著一疊練習本。顯然,她是準備去上課,被雨阻隔在這里。
丹尼亞也看見了薩沙。一開始兩人都沒有說話。可是當和薩沙一起散步的尤拉也看見了丹尼亞時,他就說起打趣的話來。尤拉對學習向來沒有興趣。薩沙不去夜校以后,他也跟著退了下來。這時他裝模作樣地嘆了口氣說:“唉呀,老師給耽擱在這兒了,怎么辦哪?要不,您就給我們幾個上堂課吧!我們想上課都快想死了,對吧,薩沙?”
尤拉的話使亭子里爆發了笑聲。突然,丹尼亞轉過身來說:“以前,我看到一個人。他工作得那么好,看著他工作,會使人感到說不出的歡喜……我以為,這個人是個有頭腦,性格堅強的人。可是現在,看著他站在這兒聽著像您這種無聊的人的蠢話,我真替他害羞。”說完她急劇轉過身去,走出亭子,消失在蒙蒙的雨霧中。
亭子里一剎時靜了下來。突然,薩沙跑出了亭子。他追上了丹尼亞。齊娜看見薩沙好像和丹尼亞說了句什么。只見他脫下自己身上的外衣,披在丹尼亞身上,然后朝相反的方向走了。
齊娜望著這一切,她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雨后的清晨。在上班的路上,薩沙碰見了克魯申科。克魯申科完全了解薩沙和丹尼亞之間的感情糾葛。他誠摯地對薩沙說:“別固執了,薩沙!你自己也知道,你需要學習,不管是為了工作,為了生活,還是為了愛情。”他凝視著薩沙痛苦的神情說:“人們為了愛情可以移山倒海,可你呀,卻害怕走一百米到學校去……”
薩沙終于到學校來了。那是一個初夏的早晨。薩沙從窗外望見教室內空蕩蕩的,只有丹尼亞一人坐在講桌后面寫著什么,大概是準備考題。薩沙拉開窗戶,正準備爬窗而入,突然一陣風吹入室內,把講桌上的考簽吹了起來,滿屋飛旋。薩沙急速跳入室內,和丹尼亞一起捕捉考簽。最后,兩個人面對面地跪在地板上。他們興奮的神情,溫柔的目光,已說明了一切。
這時,窗外響起了嘹亮的歌聲,那是薩沙的爐前伙伴們上班了。薩沙又跳出窗外,加入伙伴們的隊伍。他一面放聲歌唱,一面回過頭來。丹尼亞正站在窗內,深情地凝視著他。薩沙向丹尼亞揮著手,和伙伴們一起消失在工廠大門內……
【鑒賞】
《濱河街的春天》是在前蘇聯社會、政治生活開始發生巨大變動,蘇聯電影經過長期不景氣后開始復蘇的時刻出現在銀幕上的。它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沉悶的影壇。這股風并不強勁,但觀眾能感覺到它帶來的春天的氣息。這部影片和與其同時及先后出現的一些影片 (如《大家庭》、《麥格達的小驢》、《忠實的朋友》、《瓦西里·波爾特尼可夫的歸來》、《我住的房子》、《生活的一課》、《高空》等) 一道,預示著前蘇聯電影新時期的到來。
這個時期前蘇聯電影創作的最主要的標志,就是普通人成為銀幕的主人公。在這之前,雖然銀幕上也有普通人出現,但那只不過是一種身份的標簽。普通人往往干出不普通的事情來。士兵成了英雄,工人成了模范,農民成了先進生產者。他們成為膜拜的對象。他們是群眾中的極少數。而那些占群眾中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受到了電影藝術家的忽視。而從50年代中期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廣大觀眾在銀幕上看見了和自己一樣的,和自己有著相似的苦惱和快樂的人,自己對他們更為熟悉,他們使自己感到更為親切。
但是,普通人的生活成為注意的中心,并不僅僅因為它們“普通”。這些生活中的普通人,有他們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在生活中并沒有建立什么豐功偉績,但他們都有自己的追求。他們向往著美好的一切,他們渴望著被理解。他們的行為舉止反映出他們心靈的美。這使他們的形象煥發著動人的光彩。當觀眾看著丹尼亞站在收音機旁,在拉赫瑪尼諾夫的樂曲聲中,內心的激動通過微微顫動的嘴唇和煥發著光彩的眼神充分顯示出來的時候,當觀眾看見薩沙站在煉鋼爐旁,聚精會神地操作著,充滿汗水的臉上反映著鋼水的紅光的時候,觀眾是不能不受感動的。觀眾體會到,這些銀幕上的普遍人,就是生活的主人。而這些人就生活在自己周圍。通過他們,觀眾不僅更進一步認識了生活,而且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觀眾從影片的世界中吸取了生活的力量。
《濱河街的春天》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影片中的愛情,并沒有驚心動魄的內容,但卻充滿了詩意,并且帶有生活的哲理。男女主人公由相互不理解到理解,愛情也就隨之產生。當然,兩個主人公盡管性格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但最終仍然取得相互真正的理解,那是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薩沙文化程度不高,卻尊重知識,丹尼亞不熟悉工人生活,卻尊重勞動。他們都是社會主義社會里成長的青年,他們有著共同的生活信念。因為具有這種共同的基礎,他們之間的愛情的產生才不使觀眾覺得不可信。此外,影片也真實而細致地表現了情感領域的深層變化。這些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影片給觀眾的啟迪是,要珍視生活,珍視得來不易的幸福。影片所以能撥動觀眾的心弦,跟影片要表達的思想,顯然是分不開的。
《濱河街的春天》是以散文詩的風格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影片的敘述就像小河流水一樣,節奏沒有明顯的變化,始終平緩流暢。兩個主人公的故事發生在雪花飄舞的初冬,結束在細雨蒙蒙的春末。他們的愛情的發展好像是由一首抒情長詩描述出來的。影片中的人物的學習、工作、愛情、友誼,都溶入永不停止地向前發展的生活詩篇之中。影片的這種風格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吸引力,造成了一種詩的境界。
與此相聯系的是,在影片的導演處理中,沒有任何刻意做作的地方,看不到任何導演意識很強烈的蒙太奇手法,觀眾也看不出有任何場面調度方面的特別安排,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就是生活本身。仿佛生活自然而然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但是,在這種生活的“自然流動”中,觀眾卻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內在激情,觀眾感受到生活在前進,感受到那種生活的動力,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內心的激動。
不難看到,本片的風格及導演手法與40年代下半期出現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有些接近。在50年代初,一些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曾在蘇聯廣泛上映,它們顯然對蘇聯青年導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然而,《濱河街的春天》的作者吸收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表現手法,是為了更含蓄也更明晰地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肯定生活,肯定生活的發展。這一點,在他們創作中得到了成功的體現。
《濱河街的春天》的主創人員全是年青人。編導者米隆涅爾(1927-1980)和胡齊耶夫(1925— )均在1952年畢業于蘇聯電影學院。《濱河街的春天》是他們共同的處女作。他們以青年人特有的敏感和朝氣,在時代變化大潮的影響下,接受著國內外新事物的信息,創作出這部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盡管影片所反映的生活的復雜性還不夠深刻,對主人公(主要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畫,還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濃厚的生活氣息,主人公的真摯的情感,以及影片所表現的愛情的崇高,都深深吸引了觀眾。他們體會到創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使他們自己也對生活更加熱愛了。影片攝影師瓦西列夫斯基(1930— )和托多洛夫斯基(1925— )則都是1954年的蘇聯電影學院畢業生。本片的成功與片中攝影藝術的成就密不可分。觀眾在影片中看不到任何特殊的拍攝角度、突如其來的景別變換或故意引人注目的采光。影片的攝影風格與導演風格渾然一致:樸實而自然,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影片中工廠區的喧囂繁忙的景象,熾熱的鐵水流淌時的耀眼奪目,工人們操作時的矯健的身手,從工廠夜校課堂里射出的燈光,傳出窗外的女教員輕柔悅耳的聲音,以及無聲飄落的雪花,蒙蒙的細雨,流淌的小河,微風中輕輕搖動的樹梢……這一切卻又顯示了攝影師對生活的細致的觀察以及他們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本領。影片中兩個主人公的扮演者伊萬諾娃(1930— )和雷布尼可夫(1930— )也都是蘇聯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在影片中的表演真實自然。特別是雷布尼可夫,把一個正直而又粗魯,坦誠而又任性,文化水平不高卻熱愛自己的工作,渴望上進的青年工人的形象表現得十分動人。可以看出,《濱河街的春天》有一個十分稱職的創作集體。由于他們的共同努力,影片已成為50年代蘇聯電影中的重要藝術現象,在整個蘇聯電影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上一篇:《湖上奏鳴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愛情》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