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美國的開國元勛,北美獨立戰爭時期任大陸軍總司令,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后任第一屆總統。他作為美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在美國和世界歷史上都產生過重大影響。
1732年2月22日,華盛頓出生于弗吉尼亞東部韋斯特摩蘭郡的一個大種植園奴隸主家庭。那時,正是他的家族從英國移居弗吉尼亞的80周年。華盛頓的父親奧古斯丁·華盛頓早年曾就學英國,辦過工廠,開采鐵礦,還擁有許多土地。華盛頓由于父親早逝,在少年和青年時期沒有受到系統的教育,而是通過在自己的種植園中實際的鍛煉,掌握了土地測量、牲畜飼養和煙草種植技術。
1748年,華盛頓16歲時,為英國殖民當局搞土地測量。他獲得550英畝土地的專利權,作為工作報酬的一部分。
1752年,異母兄勞倫斯去世,他繼承了維農山莊,這個名稱是勞倫斯用來紀念他服役時的老長官維農海軍上將的。華盛頓管理著8千英畝的土地和270名黑奴和少量的白種契約奴。他幾乎走遍了整個弗吉尼亞,對西部廣袤無垠的土地產生了強烈的欲望。他預見到了不久以后發生的西進拓殖的洪流,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弗吉尼亞與阿勒根尼山脈之間的大片土地上興修水利。在西部的荒野上,他睡在小木屋里,射獵火雞和鹿為食,日夜與獵人和伐木人為伍。這種粗獷的生活,使他練就一身好騎術。21歲那年,他不僅是一名大莊園主、有經驗的土地測量員,而且還擔任了弗吉尼亞民兵少校副官長。就在這一年,開始了他從政生涯的序曲。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英法這兩個殖民國家,在北美懷著同樣的貪欲,要從印第安人手中奪取阿勒根尼山脈以西廣闊富饒的土地,英國的弗吉尼亞總督丁維第接受年青少校華盛頓的自薦,去找俄亥俄河上法軍炮臺的司令官提出警告,要法軍停止“蠶食”英國在俄亥俄的土地。但華盛頓的這一使命遭到了失敗。
1754年春,華盛頓再次受丁維第之命,帶了一支小分遣隊去阻止法國人的“蠶食”行為,兩軍交鋒時,他開始取得小勝,打死法一支小部隊的指揮官,后來卻吃了敗仗。丁維第認為他雖然吃了敗仗,卻是有用之材,提升他為上校。隨后不久,就爆發了在北美土地上的英法七年戰爭(1755—1763)。戰爭開始時,華盛頓接受英軍布拉多克將軍的邀請,充當上校副官。他向布拉多克將軍提出建議,在北美叢林中,不能采取英軍在歐洲的傳統戰法。但是,英國人不采納他的意見,孤軍深入,遭到伏擊,大敗而歸。華盛頓本人僅以身免。這次戰斗,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他認識到英軍不足恃。華盛頓在這次戰斗中的表現,再次贏得總督丁維第的賞識,委任華盛頓為弗吉尼亞民兵總司令,負責防衛弗吉尼亞西部邊境。
1758年,華盛頓在英國將軍福約斯指揮下,參加了攻占法國杜昆士炮臺的戰斗。第二年,華盛頓當選弗吉尼亞議員,辭去軍職。1759年1月,他同一個富有的寡婦馬撒·丹特里奇結婚。
華盛頓過了16年種植園主的生活,逐漸地對于英國在北美的殖民政策越來越感到不滿,英國殖民當局對航運和對外貿易的嚴格控制,打擊了包括他本人在內的煙草種植者。1763年的英王敕令,宣布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土地是英國皇室產業,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向西移民,使弗吉尼亞種植園主深受其害。1765年的印花稅條例又嚴重侵犯了殖民地議會的立法權力,使殖民地各階層人民都受到剝削。華盛頓參加了反對印花稅的抗議集會,在弗吉尼亞抵制英貨的協議上簽了名。
但是,華盛頓對英國的態度在相當長時間內是猶豫不決的。他感情上接受不了與母國一刀兩斷的極端做法,對英王喬治三世有過幻想,可是,1773年波士頓發生反對東印度公司向北美殖民地傾銷茶葉事件后,英國采取嚴厲鎮壓措施。這使華盛頓的幻想破滅了。他認識到北美殖民地除了完全獨立之外,別無出路。
1774年3月至6月,英國議會陸續制訂了對北美殖民地進行高壓的五項“強制法”(又稱“不可容忍法”)。主要內容是:①封閉波士頓海港法:在波士頓人民償付傾倒入海的茶葉價款以前,封鎖該港。②司法行政權法:英國殖民官員犯罪,根據英國法律審判。③麻薩諸塞政府法:取消麻薩諸塞地方憲法及其自治地位,議員、法官及各級官員由英王總督任免;不經總督書面批準,不得舉行集會。④新駐營法:英軍可以不經主人的同意進入私人住宅,以及一切旅館、酒店和公共建筑物駐軍。⑤魁北克法:把俄亥俄河以北、賓夕法尼亞以西的廣大地域,劃歸英國新近從法國手中取得的直轄殖民地魁北克。與英國殖民者的愿望相反,五項“強制法”反而起了動員殖民地人民團結反英力量的作用。華盛頓在1774年夏末發出誓言:“我要招募1千名戰士,由我出錢,帶領他們馳援波士頓”。在“強制法”批準后的3個月,1774年9月5日,13個殖民地中的12個派出代表,在費城舉行了第一屆大陸會議。華盛頓作為弗吉尼亞議會的代表,身著戎裝出席會議。他支持抵制英貨運動,支持同英國“三斷”:斷絕來自英國的輸入、斷絕對英國的輸出、斷絕與英國之間的消費關系。大會通過的不惜以武裝抵抗作為最后手段的決議,是在華盛頓大力促成下作出的。
1775年4月19日,英國軍隊和美國民軍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發生了沖突,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武裝斗爭的序幕從此揭開。華盛頓的態度是堅定的。他參加了弗吉尼亞費爾法克斯的民軍誓師會,又作為弗吉尼亞的代表出席1775年5月10日在費城舉行的第二次大陸會議。這一次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并委任華盛頓為總司令。
1775年7月3日,華盛頓抵達麻薩諸塞的坎布里奇,受命指揮新近組成的1萬6千名大陸軍。這支新軍對波士頓英軍采取包圍態勢,把英國人扼制在海灣中。1776年3月17日,英國艦隊司令威廉·豪率艦黯然駛向紐約。這是華盛頓取得的第一回合勝利。
波士頓告捷后,大陸會議又命令華盛頓負責保衛紐約。他起行紐約只比威廉·豪的軍隊早到一點。戰幕一揭開,華盛頓軍就處于劣勢,一再受挫。只是由于華盛頓進行了穿越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的巧妙的撤退,才使大陸軍不致全軍覆沒。
1776年冬天,這是美國革命斗爭中的艱難時刻。寒冷的圣誕夜,華盛頓帶著不足3千人的一支軍隊,偷渡特拉華河。在河對岸的特倫敦,駐扎著1千5百名普魯士黑森雇傭軍。華盛頓果敢迅速地把他的軍隊連同18門炮運過了河,兵分兩路,直搗雇傭兵營,殲敵一千多。華盛頓軍的部隊只死2人,負傷3人。經過這一仗,華盛頓軍威大振,許多人聞訊前來投軍。英軍想在1776—1777年冬季結束戰爭的計劃完全破產。
1777年,仍然是敵強己弱的一年。雖然1月3日在普林斯敦勇殲英軍5千人,但更多的是失敗,連費城也在9月26日陷于英軍手中,華盛頓被迫退到費城西北20英里的福吉谷過冬。1777—1778年冬季,華盛頓經受了一次嚴酷的考驗。在軍隊缺糧、無衣、無餉的情況下——華盛頓堅韌不拔,表現了他的自制力和對部下的感染。盡管環境十分艱苦,華盛頓仍一刻也不放松對部隊的嚴格訓練。在這方面,他得到了普魯士軍官弗里德里希·威廉·斯特烏本男爵的有力幫助。斯特烏本是1778年2月持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介紹信來到福吉谷的。他把一支紀律松弛的部隊訓練成為一支勁旅,在1781年約克敦戰役中建立了功勛。
在華盛頓退守福吉谷的同時,北線傳來了捷報。1777年秋,英軍南北合擊占領哈得遜河流域以孤立新英格蘭的計劃遭到失敗。英將柏高英在紐約州的薩拉托加戰敗,率軍5千于1777年10月14日投降。這一勝利,促成了1778年2月的法美聯盟。從此,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1781年秋,華盛頓打算率部直取紐約。法將羅尚博建議,與其在紐約與英軍拚消耗,不如南下弗吉尼亞,打擊在約克敦據守的康華理指揮下的7千英軍。華盛頓同意了羅尚博的建議,并讓法國艦隊司令格拉斯迅速率艦封鎖約克敦的出海口。戰斗于10月14日開始,美法聯軍炮兵發揮了巨大威力。到10月17日,英軍向華盛頓送來康華理乞降的信息。10月19日,接受了康華理的投降。美國獨立戰爭至此,實際上宣告勝利結束。
在華盛頓鏖戰疆場時,根據“邦聯條款”而建立的國會,就是邦聯政府,統治著美國。它是由13州代表組成的松散的各州聯盟,各州有自己的政府,可以自行鑄幣,自行建立陸海軍,各自可以制訂損害鄰州的法律,實際上是13個獨立國。歐洲譏笑美國內部事務一片混亂,因此在外交上受人輕視。華盛頓對邦聯政府的評價是:“一個半死不活的、一瘸一拐的政府,拄著拐杖蹣跚而行。”這樣一個政府,從1781年起,在美國行使了7年權力。
1786年,麻薩諸塞貧苦農民在獨立戰爭老戰士丹尼爾·謝司領導下,掀起了反剝削反壓迫的起義。邦聯政府和州政府都束手無策。這一事件,使美國資產階級和大土地所有者憂心忡忡。他們決心改變邦聯政府這種松散形式。1787年5月,55個人在費城集會,叫做制憲會議。這55個人都是有產者代表,領導這次會議的是漢密爾頓,但是由華盛頓擔任會議主席。會議依據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學說,制訂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9年4月,華盛頓被選為美國第一屆總統。他在1789年4月30日于美國臨時首都紐約宣誓就職。
華盛頓在當選總統后,把自己的感覺描繪為“象是走向刑場的囚犯”。因為他當總統,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什么先例可循。一切要華盛頓來創造先例。他規定每個星期二接見一般訪客。他要求所有任職的人員,哪怕是最低職位的公務員,必須經得起最嚴格的檢驗。他任命不同政治傾向的著名人物來擔任領導職務,以求得各個地區,各種觀點的平衡。這些人物包括任國務卿的47歲的自由派托馬斯·杰斐遜,任財政部長的是33歲的強烈民族主義者、保守派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陸軍部長由他戰時的伙伴亨利·諾克斯擔任。總檢察長由埃德蒙·倫道夫出任。華盛頓選擇倫道夫,是讓他在“斗雞場上的兩只斗公雞”——杰斐遜和漢密爾頓之間起緩沖作用。
華盛頓擔任總統后,顯示出他對國事具有卓越的領導能力。他不是被動地等待國會來制訂各種法律,而是告訴國會,他需要制訂什么法律。他接受漢密爾頓的建議,必須優先考慮償還國內外戰債,重新建立國家信用;要建立起統一的貨幣,征收聯邦稅;鼓勵民族工業,以便減少對歐洲的依賴。
在華盛頓第一個任期中,極其關鍵的措施是建立“合眾國銀行”。這是由漢密爾頓建議的。1789年,詹姆士·麥迪遜提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稅收法。1791年以“人權法案”聞名的憲法頭十條修正案生效。這些也都得到華盛頓的支持。美國政府的第三個部門——最高法院,也是在1789年建立的。華盛頓任命約翰·杰伊為美國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華盛頓還確立了總統可以不經參議院同意撤換官員的權力。總之,美國總統的權力,按照華盛頓在實踐中所作出的范例而逐漸形成。
華盛頓的第一個任期相對說來是比較順利的,主要是處理經濟問題。在第二個任期中,他所面臨的問題就復雜得多。
1793年3月,他第二次就任總統不久,革命的法國向英國宣戰。1778年美國反英革命戰爭期中,與法國訂有軍事聯盟。可是,華盛頓在1793年4月22日發布中立宣言。這又是以親英聞名的漢密爾頓的建議。華盛頓還要求法國召回它駐美首任公使埃德蒙·熱內,杰斐遜反對這種中立政策,主張應該履行法美聯盟的義務,因此在1793年12月辭職。
華盛頓的中立主場,不僅為法國所不滿,而且也受到了英國的挑戰。英國肆意截捕與法國貿易的美國船只。不到兩年,美國有300艘船遭到英國海軍攔截。美英關系極為緊張。1794年華盛頓派首席法官約翰·杰伊赴英交涉。同年,簽訂了杰伊條約。條約規定英國要償付從美國船上截獲的貨物的價款,但是條約沒有使英國同意停止對美船的攔截活動,而美方卻同意償付革命前美國欠英國的債務。條約公布,美國輿論嘩然,認為條約有損美國利益,但美英緊張關系得到緩和。
在國內,華盛頓在1794年遭到了一次所謂“威士忌造反事件”的挑戰。根據漢密爾頓的建議,每加侖售價為25美分的黑麥威士忌,要征收7美分的稅。賓夕法尼亞州農民拒絕交稅,華盛頓命令調集1萬5千人開進賓州鎮壓造反者,有100人被判刑,這是華盛頓為維護聯邦政府權威對州權主義者采取的一次強硬行動。
經過了8年的緊張從政生活,華盛頓感到身心交疲,決定不謀求第三次擔任總統。他在1796年9月17日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辭》,在《告別辭》中,承認他可能做錯了一些事,他請求他的同胞原諒他這些,記住他做過的好事。他呼吁全國團結,反對黨派活動,因為黨爭將導致國家分裂。他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致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卷入歐洲的野心、爭奪、利益、情緒或反復無常的羅網中去”;“正確政策是避免與國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結盟”。他的這些告誡,對美國政治生活,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1797年,華盛頓執掌了8年的聯邦政府的韁繩轉到了約翰·亞當斯手中。
華盛頓在維農山莊的隱居生活曾又一次被打斷:1798年出現了與法國作戰的可能性,他又被召出山統率全軍,后因危機很快過去,他未到任。
他的最后幾年是同他的家庭和接待川流不息的訪問者中度過的。
1799年12月14日因患喉頭炎去世,終年67歲。
歐洲舉行了廣泛的悼念活動。拿破侖下令舉行一周的悼念。根據許多歷史學家的意見,華盛頓并不是一個軍事或政治天才,他是屬于美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保守派。他作為一個種植園主的經驗中,完全理解奴隸勞動的落后性,承認奴隸制度對南部發展的阻礙。他從人道主義觀點出發,贊成解放黑奴。他在遺囑中聲明解放他自己的黑奴,但是他沒有致力于廢除奴隸制。在政治討論中,他對廢奴一事保持緘默。他認為攻擊奴隸制度,勢必分裂聯邦,但是他也認為鞏固聯邦是不能永遠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對于印第安人,比起他對于黑人的態度來,更加嚴峻和不公正。他在擔任總統期間,曾經以軟硬兼施的辦法,來對付一些不肯俯首聽任白人擺布的印第安人部落,而且還進行過直接的武裝鎮壓。
盡管如此,華盛頓一生的主要活動,證明了他是一個杰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以自己的民主精神為后世津津樂道,譽為楷模。在統帥全軍取得對英作戰勝利后,他的部下有一批人慫恿他利用手中的軍權和聲望來稱王,遭到他嚴厲譴責。他還拒絕了一些擁護他的人試圖加在他身上的各種稱號和贊譽之詞,如“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和自由的保護者殿下”、“總統—將軍殿下”等等。他甚至對“閣下”這種稱呼也感到不快。
聯邦黨國會議員、騎兵上校亨利·李對他的老統帥華盛頓作了如下的評價:
“戰爭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喬治·華盛頓本人是我們憲法的共和原則的忠實朋友。他的信心,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也許不象我的信心那樣堅定;但是,他曾一再對我說,他不惜流最后一滴血,支持人們反對任何想要改變憲法的共和形式的企圖……
——托馬斯·杰斐遜
上一篇:勃列日涅夫
下一篇:卜尼法斯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