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 禮
婚禮是儀式戲劇化最明顯的例子,是偉大人生戲劇的主要的一幕,這出戲同人類生活一樣悠長……婚禮活動持續很多晝夜,吸引很多人參加,親戚和非親戚,有時不僅驚動別的村,還驚動別的鄉。
婚禮儀式不可避免的原因很容易解釋: 結婚的時候到了,而結婚的必要性從未有人懷疑過。因此婚禮不論對新人,還是對他們的親人來說,只是生活的一環,不錯,這一環很特殊,也許最引人注目。結婚——斬不斷的人生鏈條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這個環節之前的所有環節,諸如童年、青少年時期所發生的事和所干過的事,父母的衰老等,所釀成的。
讓我們回想一下:“卷成的、搓成的、抽打的和折磨的情節”——記載下來的和印在書中的這出民間戲劇的情節。
這種儀式誕生得早得多,在村里的晚會上,也許還在童年,但它的活動永遠是固定和形象的。活動從說媒開始。
古時候水多的地方還保留著楚德部族用船把女兒運到過節或趕集的村里的習俗。這種未婚妻叫做漂姑娘。“漂”姑娘的父親、兄弟或母親把她連同陪嫁一起扣在倒翻的船底下,自己上村里去看過節。當地的小伙子——未婚夫們馬上來到河岸。他們把船一只接一只翻過來,仔細端詳并給自己挑選未婚妻。(“整個民族所敬重的在個別人身上能算惡習嗎?”亞·謝·普希金若有所思地問道。俄羅斯人不嫌惡鄰近民族的習俗,盡管他們是很挑剔的。)確實,這個習俗在俄羅斯鄉村并未廣泛流傳。小伙子和姑娘們在夏天和冬天晚會上逮人玩的時候就認識了。
冬天,新年開始之際,未婚夫父母掂量情況,小伙子能不能自己替自己挑未婚妻,兩人一起商量。條件好的未婚夫不準挑選,不準同時有幾個候選者,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不少人挑選的時候要求父母幫助,僅僅出于小伙子的羞澀。
定好的那天,媒人——父母或者近親,選好“路線”,做過禱告,便去說媒。不僅描寫,便是一一列舉說媒的所有忌諱、虛禮和形象細節也很困難。從現在到結婚后的頭一個早晨什么都具有特殊意義,要么預示成功,要么預示不幸,都有自己固定的作用。必須知道,怎么邁步,往哪兒邁步和在誰后面邁步,說什么,這個往哪兒放,那個又往哪兒放,家里和路上發生的一切都得注意,什么都得記住,預先想到,考慮周全。
就連在臺階上撣氈靴、爐門前烤皮手套、家畜的反應、地板的噼啪聲、刮風的聲音都在說媒的表面上具有特殊的意義。盡管若干世紀以來確定了大致的說媒規矩,但每次說媒的形式仍不相同,同樣的語句和諺語也說得不同。有的說得非常形象,有的說得就不很形象。當然,所有的一切都固定在不成文的鄉村編年史中。最沒意思的很快便被永遠遺忘了,而所有引人注意的都世代相傳。傳統的語句在沒才華人的嘴里變成套話,出租的形象。然而傳統絲毫也沒束縛創造的想象力,相反,給予想象力最初的推動力,就連最笨嘴拙舌的媒人也能滔滔不絕地說話。不過,笨嘴拙舌的媒人等于無馬的農人,沒有嗓子的教堂執事,或者,比如,瘸腳的郵差。因此媒人當中必須有個能說會道的人。
上門之前永遠不預先通知,畫十字,大家就座,互致問候。機靈的主人馬上做好應對的準備,當事的姑娘總要走開。真正的舌戰開始了。就連早已決定的事女家父母也先要拒絕,他們說,還得等一等,我們的貨不是陳貨,說姑娘還太年輕,不大會干活等等,因此媒人說得更加上勁,把未婚夫夸得天花亂墜。如果談崩了怎么有臉見人呢?還有這種情況,媒人一無所獲,便大膽做主說另一個未婚的姑娘,年紀輕的,有時也說年紀大的、當老姑娘的姐姐,如果未婚的男子不太挑剔,而婚事又刻不容緩,媒人便上另一家或另一個村去說媒。
說媒的時候,象征性的和傳統的花招同與一定的物質和道德狀況有關的真正的、自然的花招交替使用。但在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的傳統花招本身便能幫助儀式的參加者。民間習俗顧惜參加者的自尊心,仿佛替窮人解圍,打掉闊人過分的傲氣,替膽怯的人鼓氣,使過分放肆的人收斂。
說媒很難獲得慨然允諾的結果,但媒人仍在不堅決的語氣中,不明確的拒絕原因中,覺察到許諾。有時一位未婚姑娘的家長斷然拒絕,可另一位家長卻偷偷做出難以察覺的暗示: 意思是說,一切都會順利,您可別退縮呀!臨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大家分手了,未婚姑娘的家長似乎發了慈悲,或者出于對未婚男方家族的敬意,答應去看看地方。
看地方,熟悉“疼愛的寶貝”將要生活的家,——按順序是婚禮的第二道手續。女方的父母盡量出其不意地來到男家,想要看到真實的情況,但男家的親族也并沒打瞌睡。為了不丟人現眼,他們悄悄做好迎接的準備。這時民間傳統允許做一點假: 許可借用鄰居的“財產”擺樣子,有時把鄰居的被褥和皮貨搬進男家……還發生過這種情況,來看的人僅憑房屋的外觀便毅然決定不嫁女兒了,但為了不得罪未婚的男子,尋找體面的拒絕理由。女家父母圍繞整個住宅轉一圈,看過牲畜棚和庭院,對男家有多少牲畜和家什,莊稼長得是否茁壯,睡覺有沒有床和被褥,浴室蓋得如何,都感興趣。這之后方才明確,說媒成功了還是男家遭到拒絕。如果遭到拒絕——再打發新媒人……
如果說媒成功了,便出現一個短暫的間歇。這之后緊接著婚禮活動的第三部分。它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 許親啦,訂婚啦,收聘禮啦。但實質各地都一樣: 這一刻最終決定攀親,規定結婚日子,確定新人住的地方和陪嫁的數量。
從此姑娘便算聘出去了,她開始縫嫁妝。(從此存放在姑娘箱子里的麻布該派用場了!)收聘禮和結婚之間這段時間的哭嫁歌、歌謠和預兆歌等最為豐富。什么也不如俄國婚禮儀式的這一部分賦予民間詩歌的東西多!僅在姑娘們幫助女伴縫嫁妝的女兒會期間就創作出幾千行第一流詩歌……
取彩禮是民間婚禮活動的第四幕。這個活動以結婚和婚禮宴席告終。這個活動的每一部分,比如結婚前的洗婚,這個儀式同說媒許親一樣,都是大規模的和完全獨立的戲劇場面。
婚禮的所有部分都有即興創作的成分,特別是涉及到未婚妻、媒婆和儐相的時候。傳統的順序也給抒發個人感情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允許幾十種大同小異的婚禮儀式詩歌和歌曲。
未婚妻的哭嫁歌是形象的,但又必須表現一定的境況。她對每個在場的人唱的歌以及對方同她的對歌,同樣是獨創的,從某一點上來說又是獨一無二的,取決于全體家庭成員,每個成員的性格以及其他的情況。婚禮歌曲的內容不可能相同,就像村莊、家庭和未婚妻不可能相同一樣。旋律和大多數心理的,也許是互相交替的婚禮因素,都是穩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磨煉得更精練、更緊密地同儀式結合在一起。這些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常常同婚禮參加者的情緒發生矛盾。
比如儐相,同現在休養所里主持娛樂的人一樣,必須讓人快樂,逗人發笑。為此只靠傳統的詞句和手段是不夠的,需要靈感和天才,而嚴肅的人并非總想說俏皮話的。遵照傳統未婚妻在某幾個固定的地方是應當哭的,但并非每個未婚妻都想在自己的婚禮上哭一場。因此同一個傳統允許不傷心的未婚妻偷偷用蔥抹眼睛,以便辣出幾滴此刻必不可少的眼淚來。
能把這種必要性說成虛假嗎?很難這樣說。多半不能這樣說,因為虛假的范疇同社會的、全體接受的概念結合不到一塊兒,它更接近個人的鑒定。此外,如果傳統規則不允許出現例外,它馬上便會失去效力。如果未婚妻在自己的婚禮上沒哭,起初全鄉都會談論,但責備遠非一致的。一切都取決于環境。很多人,違背傳統習俗,甚至鼓勵這種行為,另一些人盡管責備,但并不認真,不過做做樣子而已。
然而所有的分歧很快都被忘卻了。民間習俗的傳統規則妙就妙在盡管它形式上嚴格,但仍允許成千種異文存在,因此適用于各種環境和任何人的性格。但它,這種規則,時時處處具有組織因素,消除混亂,幫助每個人展示才能。
某個儐相開始不憑靈感,而是根據需要,形式上讓大家快活。但他還是漸漸地激昂起來,忘記束縛他的一切。未婚妻同樣如此。她強迫自己哭,開始唱哭嫁歌的時候并不真誠,但漸漸被傳統哭嫁歌的強烈感情所感染,真的哭起來。她的哭嫁歌很快便帶有即興創作的性質,而即興創作不可能是不真誠的。
富有才華的藝術天性正是在這種時刻創造出偉大的民間創作的珍品。
葬 禮
花錢能免除兵役,
也能擺脫奴役,
可誰也不能從大地母親的
濕土里,
把你哭出來。
——摘自民間葬禮歌
上面說過,老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有的時候人們沒臉再活下去,等待它,召喚它。“我的壽數已盡,那個世界早就等待我了。”洛巴尼哈村的尤利婭·費多西莫夫娜說。德魯日寧村的伊萬·阿法納西耶維奇·涅烏斯圖波夫感到死亡臨近,自己給自己釘了一口棺材。棺材在上面的板棚里幾乎放了一年。別人看來這有點可怕。但在老百姓對死亡的領悟中,有乍一看顯得奇異的結合: 對神秘的崇敬和日常的平靜。年邁的時候體面地死等于體面地度過一生。只有精神懦弱的人才怕死呢,壯年患病的人,在什么地方受過命運虧待的人等等,死起來更困難。
正常人把自己不受折磨也不折磨親人的死亡當成最偉大的和最后的幸福。同洗禮儀式一樣,基督教儀式在這里同請求寬恕和埋葬的古代習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圣餐禮、涂圣油儀式和父母對孩子的祝福還得加上寬恕一切的請求和有關個人財產(衣服、職業工具和樂器、裝飾品)的口頭遺囑。
在俄國農民家庭中,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給死者洗身,換上干凈的,有時還是非常貴重的衣服。把死者放在長凳上,頭朝圣像,蓋上白麻布(尸衣),雙手疊在胸前,右手里塞一塊白手絹。葬禮在第三天進行,人們把特別尊重的死者一直抬到墓地。所有這些活動都伴隨著哭聲和哭喪歌。
北方有過同職業說書人一樣的職業哭喪婦。人們常常把她們當作算命婦和女巫醫。她們當中很多人具有真正的藝術天才,創造過自己的哭喪歌,增添并發展民間葬禮詩歌傳統的形象性。
年邁老人的死并不被認為是悲傷的事,在這種場合哭喪歌和哭泣大多徒具形式而已。雇來的哭喪婦能夠剎那間改變臉上的表情,用日常閑話打斷哭聲,然后再接著哭號。如果女親戚哭喪或者哭喪過早的死亡,情形就不同了。這時傳統形式便帶有個人的、感情的,有時含有深刻悲劇的色彩。
葬禮總以葬后宴或喪宴結束,為此準備專門的葬后菜和食物。所有親戚和參加葬禮的人都參加喪宴。
親友紀念死后的第九天和第四十天(四十忌辰),還在追薦亡人星期六——庫利科夫疆場陣亡士兵悼念日那天上墳。
此外,每年春天替親屬掃墓。現在的風尚是墳圍起鐵柵欄,顯然同我們先輩不同,那時整個墓地都圍起來,而不是個別墳頭。
節 日
每個村里,有時整個鄉里,每年都要隆重紀念兩個傳統的啤酒節。比如,在季莫尼哈村夏天紀念圣母升天節,冬天紀念尼古拉節。
在古代,根據教民的決定,偶爾用教堂儲備的燕麥釀啤酒。這種啤酒不知為何叫做哀求,用噴管分運給各家。有時相反,常常把為節日煮的一部分麥芽汁送到教堂,祝圣后款待第一批過往的人。被款待的人喝著麥芽汁,同時說道:“提前拜節,祝釀酒師傅身體健康。”喝剩的節前麥芽汁歸神父或守門人。
過節很像婚禮上戲劇化的儀式。它在節日那天很早以前就以浸泡催發燕麥芽開始了。釀啤酒的整個周期——催芽、發酵、烘干和碾麥芽,最后煮麥芽汁和摻啤酒花——本身就是一種儀式。因此,節日活動包括釀啤酒周期、節日前夕、節日本身和節后的兩天。
節日前的操勞同節日一樣激動人,讓人快活。節日前夕上教堂,在家擦洗地板和頂棚,烤餡餅和凍肉凍,夏天則掛帳子。添置節日新裝具有很大意義,特別是婦女和兒童。
節日由親友動人的會面開始。
作客是俄國生活古老而顯著的現象之一。
孩子和老人先去作客。路遠也有騎馬去的。傍晚男人和女人才去。在街上游玩的光棍也被帶去。迎接所有的客人都鞠躬。互相問好,但同近親接吻。主人先請每位客人嘗嘗麥芽汁。傍晚不再等待遲到的客人,大家坐下吃飯,給男人們倒一盅伏特加,給女人們和光棍們倒一杯啤酒。節日宴飲的意義對主人來說在于款待客人盡量豐盛,對客人來說就在于不顯得貪吃或貪杯,不在別的村里現眼。作客的一部分儀式,從一方面來說,在于款待,從另一方面來說,在于謝絕。款待的天才碰到謙讓和節制。客人越謝絕,主人越殷勤。比賽——善意競爭的成分在這里也表現出來。不管誰在這場競爭中取勝——客人還是主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美德和榮譽獲勝,把自敬自愛留給大家。
啤酒——這是節日的主要飲料。被稱為酒的伏特加視為奢侈品,并非每個人都享用得起。但問題不僅在這里。
安菲薩·伊萬諾夫娜講道,有的農民作客時自帶酒盅——信不過主人器皿的容量。最怕喝過量丟人現眼。主人對這種防范毫不動氣,民間對酗酒的態度不容兩種解釋。在婚禮酒宴上伴隨新郎的古老歌曲里唱道:
伊萬奴什卡,
上外村相媳婦,
迎接你的人站在高堂里,
站在寬闊的橋上,
從桌上的白布上,
從攤開的桌布上,
你拿起一塊手絹,
再深深鞠個躬。
把你帶進高樓房,
帶進新蓋的上房。
讓你坐在柞木桌子旁,
坐在精美的菜肴前,
還有精面包前。
給你斟上頭一杯酒。
別喝呀,伊萬奴什卡,
把頭一杯酒倒在馬蹄上,
伊萬奴什卡。
第二杯酒也不應當喝,
要倒在“馬鬃”上。
給你斟上第三杯酒,
別喝呀,伊萬奴什卡。
第三杯酒呀,伊萬奴什卡,
遞給心上人,
心肝瑪麗亞……
兩三次謝絕后,客人抿一口酒,但仍然重復剛才的那一套,主人花很大勁讓客人不要拘束。
款待的方式,還有節制的方式,都提高到藝術水準。出色的款待者聞名全區,如果桌上的啤酒變酸了,餡餅發硬了,那是全家和主人的恥辱。
練出許多款待手段,使用時還加入不少訴諸邏輯和健康思維的俏皮話:“再替別人喝一杯”,“上帝愛三位一體”,“哪兒有三個墻角的木屋”等等。
客人也儲備了不少謝絕的理由。比如,謝絕的時候他說:“主人怎樣,客人就怎樣。”然而主人是不能喝酒的,首先,同客人的原因相同,其次,同主人的地位有關。因此,盛著迷魂湯的酒杯仿佛落入魔圈,除酒鬼外誰也不好意思打破。暗中請求或誘導主人額外款待則是更加丟臉的事。
款待客人是一家之主的經常責任。在向全體參加宴會的人敬酒期間大家談話唱歌。最后比較勇敢的從桌前站起來走進跳舞圈子里。跳舞穿插歌曲,唱的時間很長,整整一晚上。然后上街看青年們怎樣玩樂。
常有人未受到邀請便上過節的那家去看看,誰都能這樣做,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是闊人還是窮人。熟人請他們入席,其他人——“向每位敬酒”——啤酒或者是麥芽汁,按他們年齡依次從酒器里舀酒。“敬酒”這個詞還有第二個意思,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果用于單數的話。“Обнесли”的意思恰恰是沒給你敬酒,這是奇恥大辱。主人密切注視——別錯漏掉誰。
節日主要活動以午夜的一頓豐盛的晚餐結束。晚餐從喝加羊肉凍的濃克瓦斯開始,以喝加燕麥糊的麥芽汁告終。
第二天客人們上別的親戚家,有的立刻回來。孩子、老人和貧窮的人可以作客一星期,有時還要長些。
作客有連鎖反應的性質,阻止各家間作客是辦不到的。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把正座讓給剛攀上親的、過從甚密的親戚,各個家族互相作客長達幾十年。
作客的人這么多,遠親近戚這么多,這就牢固地把許多村莊、鄉乃至縣聯結在一起。
(藍英年 譯)
注釋:
現今這個習俗由于某些原因已從生活中移入書本,搬上業余演出的舞臺。作者本人曾是沃洛格達州塔爾諾戈區一次婚禮演出的見證人。
所記錄的哭嫁歌和歌謠完全不能反映同這個儀式有關的全部豐富的民間文學。
庫利科夫疆場: 14世紀末,俄國曾在庫利科夫抗擊蒙古軍隊的侵略。
可惜,許多鄉村和城鎮的墓地不像樣子,就是由于準許墓地占滿以后30年任意使用土地的法規明顯過時的緣故。
歌詞系作者1955年在季莫尼哈村記自阿法納西婭·彼得羅夫娜·彼得羅娃和安娜·葉爾莫拉耶夫娜·科克留什金娜口述。
【賞析】
20世紀80年代初,別洛夫推出數10萬字的隨筆集《和諧》。這個集子是他長年蟄居于北方農村,考察農民生活之后寫出的名目繁多的農村風俗隨筆的總和,出版時作者將書的副標題定為“關于民間美學的隨筆”。這里所選的“婚禮” 、“葬禮” 、“節日”是《和諧》一書中有分量的篇章。
在《和諧》一書中,別洛夫以一名睿智老者的平靜語調來觀察和記錄日常生活中種種的風俗習慣,文筆從容樸實,風格古樸。在農村風俗中,婚禮、葬禮以及節日,無疑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別洛夫極為細致地描寫了蘇聯農民的文化與生活,這種細膩的描寫超越了階級和社會,它是民族的,也是人類的。作者所觀察的是有關人類社會本質的普遍性問題。他對農村風俗習慣的觀察比一般描寫農村風俗的作家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體現了他對俄羅斯文化和俄羅斯人民的深厚感情。
婚禮、葬禮以及節日都是民俗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儀式,在人的生活和生命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儀式首先呈現為一種時間的現象。儀式的時間并不是一個一般的時間,而是一個特別的時間。它是對于一般時間的中斷和區分,具有一種標志性的意義,將本來前后相沿的線性時間截然區分開來。例如,啤酒節表現為一年兩度的暢飲,體現鄉鄰間熱情的交往,使鄰里感情的聯系更加融洽和親密;婚禮是兩個人單身生活的結束,標志著人的生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告別年輕時的無憂無慮,組成家庭,養育子女,負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開始真正的成人生活;葬禮是一個人告別人世的最后的儀式,是生者對于死者最后的告別,它提供一個特別的時刻,人們可以盡情地發泄悲傷的情緒,寄托哀思,然后在生與死之間劃下截然分明的鴻溝,使生者在心理上能夠明確地接受死者已逝的事實,從而繼續新的生活。
其次,儀式可以使人們通過這個特別時間的重復或者輪回更確定生命的意義。重復是回到同一天去,并回到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中去。從人類學意義上講,這是對人的生命經歷的一種體認,通過這種重復使過去的時間復活,產生新的意義。重復的基本方式表現為舉行儀式。節日的慶祝具有狂歡的特性,它體現在許多方面: 身體的、心靈的、語言的等活動,比如暢飲、暢談、青年男女的載歌載舞……通過這種種方式,人們陶醉于節日之中,也就是與節日合為一體。而在婚禮和葬禮上,人們往往會回憶起從前快樂或哀傷的時刻,過去的回憶復活,現在的時刻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同樣也將成為回憶,并等待下一次的被記起。
別洛夫的文筆生動活潑,觀察細致入微,《和諧》幾乎成了了解俄羅斯文化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書”。
(王曉玉)
上一篇:向日葵蘇特拉 [美國]金斯堡
下一篇:哀泣的繆斯 [美國]布羅茨基·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