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水郎》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緬甸劇作家、詩人吳邦雅(1812—1866)的詩劇代表作。相傳系緬王敏東或王儲加囊親王授命而作。取材于550佛本生故事第421個故事中的一個插曲,但在情節上大大擴展了。敏東和加囊系親兄弟,聯袂舉事奪得王位,后兩人不和,加囊長期托病不入朝議事,經兄弟互相講明原委才冰釋和好如初。《賣水郎》一劇就是用佛本生故事來借喻這段史實的。但作者并未簡單遵從王命,生搬硬套,而是貫徹了自己的創作意圖,其基調是反對宮廷內部紛爭,用佛教哲理告誡人們貪欲、殘殺乃萬惡之淵。劇中僅有賣水郎、賣水女和國王3個主要人物,且都是正面典型,矛盾沖突主要表現在賣水郎的內心活動上。賣水郎是個勤勞樂觀的人,終年辛勤奔波,生活卻拮據異常,無論吃穿,都很凄慘。但他為人忠厚誠實,對愛情專一,雖然由于國王的憐憫當了王儲以后,一度萌發殺死國王獨霸王位的邪念,但他的善良本質仍未泯滅。經過幾番思想斗爭,良心終于戰勝了貪欲、殘殺等邪念,并且如實地向國王坦白了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國王的寬恕。作者借對賣水郎的描寫,表達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批判了當時社會腐敗、官宦的壓榨。賣水郎這一正面形象與當時的王公貴族形成了鮮明對照。該劇在人物刻劃方面很有特色,作者用速寫的手法把人物的輪廓勾勒出來,活靈活現。語言夸張、詼諧,詩句韻腳工整,音調和諧,瑯瑯上口,不少成了后人經常借用的名句。
上一篇:《勒芮》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南風》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