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4—1986
【介紹】:
小說家和劇作家,出生于柴郡一個富裕軍官家庭。他十一歲時父親陣亡,與守舊的母親的沖突是他早期創作的重要題材。1924年他入劍橋學習,次年輟學,做過秘書和家庭教師等工作。1928年他入倫敦國王學院學醫,次年退出。同期開始從事寫作,小說《都是陰謀家》(All the Conspirators,1928)和《紀念碑》(The Memorial,1932)得到較高的評價。1929年至1933年他前往柏林學習德語并教授英語,目睹了共和國的衰敗和納粹的興起,發表小說《諾里斯先生換火車》(Mr.Norris Changes Trains,1935)和《再見吧,柏林》(Goodbye to Berlin,1939),后合并為《柏林故事集》(The Berlin Stories,1946),直接啟發了劇本《我是相機》(I Am a Camera,1951)和音樂劇《酒店》(Cabaret,1966)的創作。與好友詩人奧登合寫了思想激進的詩劇《皮下的狗》(The Dog Beneath the Skin,1935),《攀登F6》(The Ascent of F6,1936)和《在邊界上》(On the Frontier,1938)。1938年春兩人到武漢前線采訪,合寫了《戰地行》(Journey to a War,1939),衣修午德負責的游記部分表達了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持。二戰爆發后他與奧登一同移民美國,定居于好萊塢從事教學和電影劇本創作,1946年衣修午德入美國籍。衣修午德的作品包括小說《紫羅蘭姑娘》(Prater Violet,1945)、《夜晚的世界》(The World in the Evening,1954)、《單身漢》(A Single Man,1964)、《河畔相會》(Meeting by the River,1967);自傳《獅子與影子》(Lions and Shadows,1938)、《克里斯托夫和他的同類》(Christopher and His Kind,1976)、《我的宗師和他的信徒》(My Guru and His Disciple,1980)及父母合傳《凱瑟琳和弗蘭克》(Kathleen and Frank,1971)等。衣修午德的早期創作具有明顯的現代派特點,后逐漸轉為簡潔清新的新現實主義風格。其柏林系列小說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小說之一。他關注社會現實,反對法西斯,支持左翼,二戰前夕成為和平主義者和印度吠檀多派的信徒。作為首先公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國際知名人士之一,衣修午德在七十年代同性戀者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吠檀多哲學和同性戀者的情感經歷是他晚期作品的主要題材。
上一篇:《蒲柏,亞歷山大》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西利托,艾倫》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