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7—1973
【介紹】:
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被認為是繼葉芝·S·艾略特之后英國最重要的詩人。奧登出生于約克郡一個醫學教授的家庭,1939年移居美國。他年幼時就對詩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奧登登上詩壇之時,還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以一首《西班牙》(“Spain”,1937)初露鋒芒。在政治上,他以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為指導,寫過大量社會題材的詩,詩中用“左”傾觀點分析社會和政治問題;用精神分析學處理心理與倫理問題。奧登曾十分關注祖國的命運,積極與法西斯主義作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移居美國,思想漸趨消極,對社會問題的真正解決感到懷疑和失望,最終轉向了宗教和神學。奧登的詩駁雜、龐大,可以很好地佐證新批評派提出的“包容詩”的概念。在創作上,奧登受T·S·艾略特的現代主義影響較大,是艾略特之后新詩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銳利,經常在詩歌里作理性的分析,運用了很多暗喻和警句。口語化融入高度詩歌技巧,是其詩歌的特色。他的詩集,如《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1933)和《雙重人》(The Double Man,1941)中的詩篇,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紀文壇上的重要地位。詩作《焦慮的時代》(The Age of Anxiety,1947)使他贏得了1948年的普利策獎。其他的作品還包括《短詩集》(Collected Shorter Poems,1930—1944)、《阿喀琉斯之盾》(The Shield of Achilles,1955)、《長詩集》(Collected Longer Poems,1968)。同時,奧登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也令人矚目,他和衣修午德合著的劇本《攀登 F6高峰》(The Ascent of F6,1936)在英國一直常演不衰。他涉足多個文學領域,其歌劇劇本《年輕戀人的挽歌》(Elegy for Young Lovers,1961)、游記《冰島來信》(Letters From Iceland,1937)、散文《染色工的手》(The Dyer's Hand,1962)等也都是為人稱道的佳作。作為詩人,奧登與T·S·艾略特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他的作品更具有宗教特色,也更關注社會問題。奧登對新一代的詩人影響巨大。他的學識、社會責任感,以及在詩歌創作的特色和水平使其堪稱是現代詩學的典范。
上一篇:《奧特威,托馬斯》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奧頓,喬》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