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尤斯塔斯·威廉斯(Eric Eustace Williams,1911—1981),西印度群島和加勒比地區民族主義運動的先驅,著名的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前總理、歷史學家。
<
1911年9月25日,威廉斯出生在特立尼達的西班牙港。特立尼達是哥倫布1498年第三次探險時發現的第一個島嶼。當地印第安人稱之為“伊麗”,意即“蜂鳥鄉”。而哥倫布則冠之以“特立尼達”這樣一個宗教名稱,意為“三位一體”。
威廉斯誕生的年代,正是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特立尼達人民常常處于貧困、瘟疫和饑餓之中,死亡率高達23‰。威廉斯的父親是個普通的郵局職員,非洲黑人后裔。暗棕色的膚色,使得他很不得志。他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遵循不準墮胎的教旨,共養育了12個孩子。威廉斯是長子。他們一家人如同西班牙港的許多貧民一樣,棲身在破舊的棚屋里,使用著臭氣熏人的茅廁,缺錢少醫,吃了上頓短下頓。為了維持生計,威廉斯很小就幫助母親烙餅、做面包,沿街叫賣。
父親把出人頭地的希望寄托在威廉斯身上,從小嚴格管教,省吃儉用供他上學。1922年,11歲的威廉斯以其勤奮和聰穎,獲得當局頒發的名額極少的獎學金,進入中學。他對語言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連續三年獲得高年級拉丁文特別獎,后又相當出色地掌握了法語和西班牙語。他愛好體育運動,是學校板球隊和足球隊的隊員。
1931年,威廉斯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每年只有一個名額的“海島獎學金”,得以去英國牛津大學深造。雖然老威廉斯曾希望兒子學習醫學或法律,以便做一個“獨立不倚”的人。然而,人各有志。威廉斯在幼年就確定從事教育工作的志向。當他決定到牛津大學攻讀歷史學學位時,便跟父親發生了爭執。
1935年,威廉斯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牛津大學現代史一級榮譽文學士學位。隨后,又專攻哲學,并進行歷史研究。這時,他確定以“西印度群島、西印度群島現代社會的初期狀況以及英屬西印度奴隸制度的廢除”作為研究課題。1938年12月,他寫作了《廢除西印度奴隸買賣和奴隸制度的經濟因素》的論文,以有力的證據,批判了英國學者認為奴隸制度廢除是出于人道主義考慮的傳統說法。威廉斯獲博士學位。
1939年,威廉斯應美國霍華德黑人大學之聘,前往任教,先是擔任社會政治科學課程的副教授,后升為教授。這期間,威廉斯仍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西印度歷史的研究。
1940到1942年間,他由朱利葉斯·羅森沃德學會資助,到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和波多黎各進行學術研究活動。他把這些學術活動看作“一生中最寶貴的歲月”,“擴大了我對加勒比海地區民主的展望,增進了我的知識,并為我成為加勒比海地區各國人民在文化知識方面的發言人奠定了基礎”。
這次活動的直接成果是完成了《加勒比海地區的黑人》一書的寫作準備。后來,正是這部著作確定了威廉斯的聲譽。該書“猛烈地抨擊了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主義”,曾被公認為“關于西印度群島殖民問題的最杰出的全面論述”。這部著作連同以后問世的論述資本主義發展同奴隸制崩潰之間關系的《資本主義和奴隸制度》一書,奠定了他在西印度問題以及黑人、奴隸制問題研究方面的學術地位。
1943年起,威廉斯到英、美加勒比委員會任職。這是一個協調各國政府之間關系和社會經濟合作的機構。翌年,趁工作之便,威廉斯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特立尼達。此刻,他已經是個聞名遐邇的學者了,被譽為“西印度民族主義哲學家”。他發表了抨擊英國殖民政策,宣傳民族主義的演說,引起了轟動,擴大了他在特立尼達政界和知識界的政治聲望。
1944年威廉斯去美國任哈佛大學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次年,從華盛頓回到特立尼達,擔任加勒比委員會所屬加勒比研究理事會的秘書和副主席。這期間,他致力于發展西印度群島的教育和農業事業。威廉斯便轉而以更多的學術研究來擺脫官場的煩惱。他的主要精力依然用于研究加勒比海地區的歷史。同時,還擔任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歷史學會的主席。主編《加勒比歷史評論》,為《特立尼達衛報》定期撰稿。
為了推動當地黑人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威廉斯主持了一系列講演會和短期講習班,他大聲疾呼:“我告訴黑人和世界上所有愿意聽講的人,靠了對黑人的奴役,才建立起英國、法國和美國的資本主義;是黑人建設了西印度群島和美國南方各州……。在當今的世界上,他們所要求的是正義而不是憐憫或恩賜。我活著就是要以歷史實錄來證明這個觀點。”因此,他致力于編纂一本《加勒比地區史(1492—1969年)》。該書1970年于倫敦出版。這是一部系統地介紹加勒比地區歷史的學術著作。威廉斯站在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立場上,對歐美列強在這個地區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以及列強之間的爭斗、特別是它們進行奴隸貿易和推行奴隸制,作了充分揭露,熱情歌頌奴隸起義和各民族國家爭取獨立的斗爭。
威廉斯日益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行為,引起了加勒比委員會中的英、美、荷蘭方面領導人的不滿。1955年6月21日,威廉斯正式脫離加勒比委員會。當晚,他舉行報告會,表示為了“西印度人民的事業”,“決心豁出去干了”。他把這次講演看作同宗主國“準備決一死戰”的宣言,以此開始他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政治生涯。
1956年1月,威廉斯建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第一個民族主義政黨——人民民族運動黨,當選為黨的政治領袖。1月15日,在黨的成立大會上通過了《人民憲章》,宣布該黨是“一個人人可以參加而又為人人謀福利”的運動,即是一個民族主義政黨。黨的目標是使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立即實行內政自治”,繼而“獲得自治領的地位”。憲章還提出了有關立法、修改憲法以及經濟、勞動就業、教育、住宅、社會福利和發展生產的一系列綱領性計劃。確定的黨徽是“一棵西印度群島的芭蕉樹,以黑、棕、黃、白四色旗為背景,象征著黨在本地扎根,反對外來統治,各種族團結一致”。
1956年9月,威廉斯領導的人民民族運動黨在大選中獲勝。10月26日,威廉斯任內部自治政府的首席部長兼財政、計劃和發展部長。他聲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堅定地踏上了通向實現人民民族運動黨首要目標的大道——完全實行內部自治和消滅殖民主義”。
威廉斯首先進行憲法改革,任命了一個起草新憲法的特別委員會。1957年9月,他向立法會議提出一項實行內閣制的議案。1959年,他在首屆內閣中擔任總理。1960年6月,英國殖民大臣訪問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同威廉斯達成完成內部自治并建立(議會)兩院立法制的協議,規定這一協議將在1961年12月大選后生效。
1958年,英國力圖組織一個西印度聯邦,以此來強化它在西印度群島的宗主國地位。威廉斯曾給予支持,想通過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把西印度建成一個“自由、獨立和鞏固的國家”。1961年,隨著牙買加的退出,聯邦計劃失敗,他決心爭取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獨立。這年年底,威廉斯的人民民族運動黨在競選中提出“民族獨立、平等和種族團結”的口號,再度獲勝。
1962年5月,威廉斯總理赴倫敦談判獨立問題。8月31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退出西印度聯邦,正式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①。威廉斯出任政府總理。他在描繪這一歷史性事件時說:“午夜,在死一般的寂靜之中,英國國旗降下了。接著,我們的紅、白、黑三色的旗幟,在四方趕來目睹這一歷史盛典的成千上萬人群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升起。”
1962年9月,威廉斯作為獨立的英聯邦成員國總理,前往倫敦參加聯邦總理會議,討論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問題,使他的國家第一次參與了前宗主國的重大外交事務。當時,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是英聯邦中唯一支持英國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國家。會后,威廉斯在訪問歐洲共同體總部時,正式遞交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聯系國地位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備忘錄。
1973年2月,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內閣改組,威廉斯兼任外交和西印度事務部長。威廉斯一生連續五次大選獲勝,每次任期五年,到他逝世為止,共執政了24年,成為加勒比地區執政時間最長的政府首腦。在這四分之一世紀中,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從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威廉斯起了積極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威廉斯出身于殖民地的黑人家庭,有著強烈的反殖民主義和反種族歧視思想。他在《加勒比海地區種族關系的歷史背景》一文中,把承認種族平等看作整個世界爭取自由總斗爭的一部分。他指出,黑人未取得經濟、政治地位以前,是不可能取得道義地位的。因此,獨立后,威廉斯在清除殖民主義影響和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曾經強調說,“非殖民地化不僅是政治或經濟問題,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個思想意識問題”,“不要以為,升起一面獨立的旗幟,爭取獨立的斗爭就結束了”,還“要在各個領域里清除殖民主義的痕跡,改變殖民地的格局和意識形態”。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獨立后,威廉斯提出實現“穩定”、“繁榮”、“國有”、“廉潔”和“平等”的綱領口號,采取了許多措施發展民族經濟、維護國家獨立與主權。為了發展民族經濟,威廉斯對外資企業采取購買和參與股份等措施,使國家逐步掌握了制糖、電力、水泥、電訊、電話、電視、廣播、民航、運輸等部門,并部分掌握了石油、銀行和旅游業。1977年國營企業增至21家。
與此同時,威廉斯政府還組織勘探隊進行勘探,在東海岸近海地區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無硫原油和天然氣,使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經濟有了更好的前景。1975年僅石油收入就達11.84億美元,約占政府收入的70%。1976年國民生產總值為26億美元,國民收入23億美元,按人口平均每人為2,091美元。1970至1976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4.07%。
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65年政府通過教育法,規定所有兒童不得因宗教、種族、社會地位或語言等原因受到歧視。威廉斯提出了發展教育事業的15年(1968—1983年)規劃,教育經費為11.44億美元,其目標是使91%的12至14歲少年都能受到公費的初中教育。
在對外政策方面,威廉斯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1970年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與第二世界國家的來往也日益增多。
威廉斯對美國采取既斗爭又合作的政策。至1970年已收回美國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全部軍事基地;但在發展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經濟中,他又尋求美國的支援。
威廉斯同蘇聯和古巴的關系比較冷淡,公開指出:蘇聯和古巴的滲透擴張是加勒比地區的最大危險。
1974年11月,威廉斯訪華。回國后,他連續作了四次報告,稱訪華是他“成年生活中最增長知識的體驗之一”。1975年1月他再次訪華。
威廉斯的學術研究活動總是同反殖民主義的政治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早期,他就曾論證奴隸制的廢除是由于經濟原因,而非“人道主義考慮”。他想“以筆為武器”,改變殖民地人民“卑屈的心理狀態”。后來,當他擔負著繁重的政府首腦的公務時,仍不間斷地從事有益的學術活動。
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獨立時,他在一個月之內寫成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民史》一書,作為獨立國家的第一部歷史,被稱為“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民的獨立宣言”。翌年,他又寫出了《西印度歷史文件》的第一卷。其它重要著作還有《內心的渴望》(1968年),《從哥倫布到卡斯特羅》(1970年)。
威廉斯一生計有20多部著作,并先后獲得牛津大學圣凱瑟林學院名譽研究員、名譽民法學博士學位;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和西印度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74年被推舉為聯合國大學理事會理事。
1981年3月29日,威廉斯逝世,終年70歲。根據威廉斯生前留下的遺言,他的葬禮從簡,遺體火化后,骨灰撒在帕里亞海灣。>
上一篇:威廉二世
下一篇:威靈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