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Ⅰ,1123—1190),中世紀“神圣羅馬帝國”著名的皇帝。因其身材高大,容貌奇偉,尤其有一口紅色的胡須,故世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紅胡子腓特烈”。
腓特烈出生于1123年。他的父親是霍亨斯陶芬家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第二,他的母親朱娣絲是威爾夫家族的巴伐里亞公爵亨利第四的女兒。當時,霍亨斯陶芬與威爾夫是兩大敵對家族,他們各據一方,互相混戰,腓特烈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種明爭暗斗、爾虞我詐的環境中度過的。諸侯貴族相互間的爭權奪利給少年腓特烈以深刻的影響,在他年輕的心靈里萌發著奪取權力、統一德國、擴張領土的思想。
1152年,腓特烈的伯父——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去世,29歲的腓特烈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于當年3月4日當選為德意志國王,即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受過相當教育,富有才干,自認為羅馬皇帝的繼承者,并希冀獲得這種權力。
腓特烈一世登基前夕,在亨利三世時一度處在從屬于皇帝地位的羅馬教皇,通過“沃爾姆斯協定”,幾乎取得了與皇帝平等的地位。這是腓特烈一世所不能容忍的。他一心要象奧托一世及亨利三世那樣駕馭教皇,并使其成為他統治帝國、對外擴張的工具。實現這個目的第一步,必須使羅馬教皇給予他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1153年腓特烈首次進軍意大利。其時羅馬正發生政變,商人、手工業者和小騎士聯合起來,從教皇手中奪取了城市政權,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布累斯齊亞人阿諾德為其實際首領。阿諾德既反對教皇,也反對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教皇尤格紐斯寫信給腓特烈,指責起義者重新選舉出元老院議員和執政官以及自行擁戴一個皇帝,同時,要求德國國王速進羅馬,討伐阿諾德。來信正中腓特烈下懷,他立即與教皇簽訂了《康斯坦茨條約》,商定腓特烈不與阿諾德合作反對教皇,教皇答應為腓特烈加冕,允許他掌握帝國權力。但當腓特烈到達羅馬時,教皇尤格紐斯三世沒有來得及為他舉行加冕儀式就死去,由一個精力旺盛的英格蘭人阿德里安繼任為新教皇。腓特烈擒獲并吊死了阿諾德,為教皇免除了一大憂患,因此,阿德里安四世承認了《康斯坦茨條約》,下令為皇帝加冕。教皇提出了一個侮辱性的條件,即在他下馬時,腓特烈必須為之帶韁扶鐙。腓特烈大怒,加冕禮不得不拖延。直至1155年6月18日,教皇才在一片抗議聲中于羅馬為腓特烈完成了加冕禮。自此,腓特烈正式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比較容易地得到教皇的加冕以后,腓特烈并沒有意識到戰勝教皇,占領意大利已不象其前人那么容易了。當時,意大利北部諸城市已經發展起來,他們不愿羅馬皇帝來干涉他們的內政;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諾曼王國還非常強大,它時刻伺機向北擴張,企圖控制羅馬教皇。該國國王羅格二世曾支持阿諾德向羅馬教皇進攻,當腓特烈率軍進入羅馬時,他又轉向教皇,反擊腓特烈;在東部,拜占廷帝國在地中海地區的事務中起著重要作用。腓特烈的前任康德拉三世看到了這一點,他曾與拜占廷皇帝康紐斯·曼紐爾一世簽訂盟約共同反對諾曼人。但腓特烈竟不承認這一盟約。曼紐爾一世曾建議他與拜占廷公主結婚,共同向諾曼底王國開戰,腓特烈一世予以拒絕,造成了與拜占廷關系的裂痕。上述一切給紅胡子腓特烈推行侵略意大利的計劃以很大的阻礙。
1154年,諾曼底王國國王羅格二世去世,其子威廉一世即位。諾曼底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危機,諾曼貴族舉兵反叛新國王。教皇阿德里安四世馬上給予叛亂貴族以聲援,曼紐爾一世也與叛亂集團結成聯盟,共同反對威廉一世。腓特烈眼看時機成熟,決定攻打諾曼王國。但是,那些沒有從腓特烈一世手中獲得利益的德國貴族斷絕了對腓特烈的援助,而且曼紐爾一世也只是虛張聲勢,并沒有真正舉兵進攻,致使腓特烈侵占諾曼王國的計劃破產。這是腓特烈遠征意大利的第一次失敗。這次失敗不僅更刺激了他的侵略野心,而且使他明了,只有完全控制本國貴族,迫使他們在物質與人力上給他的遠征以支援,才能達到占領意大利的目的。1155年腓特烈退出羅馬,他的第一次入侵意大利至此結束。
在腓特烈獲取皇位的時候,他的強大對手是他的近親威爾夫家的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當時,為了籠絡亨利,腓特烈將奧地利亨利二世的巴伐利亞領土和梅克倫堡賜給了他。第一次遠征失敗后,腓特烈又把帝國東部新占領的斯拉夫土地上的主教授職權賜給他。與此同時,腓特烈提升波希米亞公爵弗拉底勞斯二世為國王,并恢復了本國主教在主教授職權之爭時喪失的政治權力。他還于1156年,娶勃艮第伯爵的女兒碧特麗絲為后。這一切措施使腓特烈暫時獲得了本國大諸侯的支援,他再一次開始了對意大利的遠征。
意大利北部富庶的城市一向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侵占的目標。這些城市曾以高額金錢向以前的皇帝贖買暫時的和平。紅胡子腓特烈并不以金錢為滿足,他要攫取意大利城市的全部財富及其來源。面對腓特烈的強大攻勢,意大利北部15個城市以米蘭為首組成倫巴底聯盟;擺脫了阿諾德和諾曼人脅迫的教皇,也為阻擋腓特烈向中部意大利進犯站到了倫巴底一邊。
1158年,腓特烈第二次入侵意大利。他首先圍攻米蘭城,然后在隆卡里亞平原召開會議,有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的代表參加,在會上,腓特烈宣布:帝國皇帝有權向所有的城市委派自己的官吏以監督各城市的自治,有權向各城市征收賦稅,這些決定如果實現將給帝國每年帶來三萬銀磅的收入,也將給部分德國貴族帶來不少好處。米蘭等城市反對帝國的這些特權,因而遭到鎮壓。經過兩年的攻戰,1162年,米蘭淪陷。腓特烈的軍隊徹底毀壞了這座城市。除了留下做為農奴的居民以外,絕大部分人被趕出城外,并在城內中心廣場犁出許多深溝,撒上鹽,意思是:誰要反抗,就使反抗地區變成荒地。腓特烈命令士兵砍下俘虜的頭,戲謔地踢來踢去,以顯示對反抗者的蔑視和懲罰。爾后,腓特烈又用極其殘暴的手段迫使倫巴底各城市服從隆卡里亞會議的決定。1162年末,他回到德國。腓特烈為要征服西西里,于1163年,他又第三次遠征意大利。由于受到意大利各城市反對力量的鉗制,他的目的未能得逞。然而腓特烈并未放棄他征服意大利的野心。
1159年,教皇阿德里安四世逝世,紅衣主教羅蘭當選為教皇,即亞歷山大三世。新教皇堅決主張教皇的職位獨立于皇帝之上。這一主張引起了與腓特烈為敵的諾曼國王威廉一世、拜占廷皇帝曼紐爾一世以及倫巴底城市的支持。腓特烈怒不可遏,對抗性地擁立了紅衣主教渥大維為教皇,即維克特四世,并于1160年召開了帕維亞會議,確認維克特四世為真正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聞悉后,毫不猶豫地開除了腓特烈的教籍,英國、法國、西班牙、倫巴底諸城市,匈牙利以及拜占廷皇帝曼紐爾紛紛站到教皇一邊。1161年,亞歷山大退居法國,于是在基督教教會的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法國、羅馬兩位教皇對立的現象。腓特烈企圖勸說法王路易七世出面解決教會的分裂,遭到失敗。亞歷山大企圖使腓特烈重新入教,也沒有成功,至此,教皇與皇帝爭奪權勢的斗爭達到了高峰。
羅馬教皇維克特四世在1164年逝世后,亞歷山大三世回到羅馬。腓特烈不能容忍。這時,支持亞歷山大三世的西西里的諾曼國王威廉一世去世,于是,1166年,腓特烈發動了第四次對意大利的遠征。腓特烈大舉攻打羅馬,亞歷山大三世倉惶出走,但英勇的倫巴底城市居民奮起反抗,給腓特烈軍隊以迎頭痛擊。腓特烈的軍隊染上了時疫,死傷慘重,軍心渙散,不得不單身只馬逃回德國,宣告了他第四次遠征的失敗。
不斷的失敗,使腓特烈認識到:只有德國貴族做后盾還是遠遠不能戰勝意大利的,還必須獲得國際關系上的優勢。因此,腓特烈改變了他的戰略。一方面,與法王路易七世以及英王亨利二世訂立和約;另一方面于1170年派漢堡主教往亞歷山大三世處求和,并派使節往拜占廷修好兩國關系,企圖在國際局勢穩定的前提下,全力攻打意大利。
1174年,腓特烈第五次進攻意大利,以武力迫使倫巴底城市停戰。接著,1176年,第六次發動戰爭,妄圖一舉吞沒意大利。這時,各自強大起來的德國貴族拒絕繼續給腓特烈以支援;諾曼底、拜占廷、教皇亞歷山大三世都積極支援倫巴底城市,使腓特烈在1176年的雷納諾戰役中徹底失敗。這一年,腓特烈不得不與倫巴底同盟簽訂條約,放棄其對北部意大利各城市的一切要求,并在1177年的“威尼斯和約”上承認了亞歷山大三世為真正的教皇。在教皇撤消開除他的教籍的處分時,腓特烈被迫吻教皇的雙足;教皇也給了腓特烈一個“和平之吻”。為了杜絕以后皇帝對教皇選舉的干預,亞歷山大三世于1179年制訂了新的《教皇選舉法》,規定教皇只要有紅衣主教三分之二的贊成票便可當選,這表明腓特烈在皇帝與教皇斗爭中的失敗。而1183年與倫巴底再次簽訂的和約,承認城市有選舉市長的權利,廢除隆卡里亞會議的一切決議,則標志了其侵略意大利政策的破滅。
腓特烈并不甘心他的失敗。1186年,他讓自己的兒子,即后來的亨利六世,與諾曼王國王位繼承人康茨坦斯結婚,企圖用封建聯姻繼承的手段把南意大利合并到神圣羅馬帝國的版圖。盡管如此,紅胡子腓特烈一世仍然沒有建立一個包括意大利在內的中央集權的統一的神圣羅馬帝國。
腓特烈在對意大利的戰爭失敗以后,轉向鎮壓國內擁兵自立的諸侯貴族。他從獅子亨利手中奪回律貝克,于1180年蓋爾豪森貴族議會上廢除了獅子亨利的職位,將其所轄的威斯特伐里亞賜給科倫大主教、巴伐利亞給了威特斯卑克的奧托。獅子亨利流亡英國。此后,腓特烈規定:只有直接從皇帝手中獲得土地的貴族才是帝國侯爵。皇帝的權力在德國國內獲得了鞏固。然而這種權力并不是以興盛起來的城市的進步力量和當時社會發展中的進步因素為基礎,而是建立在封建階級相互間的矛盾和對立上,因此只能暫時保持,而且虛有其表。這些措施的實行,只是削弱舊的割據勢力而為新的割據提供條件,使德國長期處于封建割據的狀態。
到了晚年,腓特烈仍沒有改變他的擴張野心。為了占領拜占廷——他曾輕蔑地稱其為“小希臘”——而不顧自己曾與教皇敵對并受了教皇的侮辱,于1189年3月底以自己65歲的高齡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在這次遠征中,腓特烈沒有如愿占領拜占廷,只是對拜占廷進行了殘酷的大掠奪。1190年3月底,他繼續率軍東征,橫渡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小亞細亞。6月10日,在渡過離塞琉西亞不遠的急湍的塞勒夫河時,腓特烈溺死。享年66歲。
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為了增強皇權而對教皇以及國內分裂貴族的堅決抵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的進步作用的,但他對意大利屢次發動的侵略戰爭卻極不得人心,最終導致了他的慘敗。紅胡子腓特烈死了,然而,長期內流傳著一則神話,腓特烈正安眠于帝國的奇佛豪森城堡之中,待他醒來以后,他將重新起來戰斗,德意志將出現一個黃金時代。這則神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人民要求統一的思想。1890—1896年間,人們還在奇偉豪森城堡為腓特烈樹立了紀念碑,許多浪漫派作家為他撰書立說,歌功頌德。腓特烈的侵略行徑也受到了以后的德國反動統治階級,尤其是法西斯分子的吹捧鼓噪,1940年12月,希特勒所訂的臭名昭著的侵略蘇聯的計劃就命名為“紅胡子計劃”(巴巴羅薩計劃)。
上一篇:腓力四世
下一篇:菲狄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