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庫斯·里基尼烏斯·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約公元前115—53),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前三頭之一,血腥鎮(zhèn)壓斯巴達克起義的劊子手。
克拉蘇出身于羅馬古老的平民氏族里基尼烏斯,他的父親普布利烏斯·克拉蘇擔任過羅馬的執(zhí)政官和監(jiān)察官以及西班牙總督。公元前87年,以秦納和馬略為首的羅馬平民派在意大利內(nèi)戰(zhàn)中一度獲勝。進入羅馬城后,他們大舉捕殺政敵,克拉蘇的父親被放逐后自殺身死。當時克拉蘇不足20歲,未參預政事,因而得免于難,但受到秦納手下人的嚴密監(jiān)視。在幾個朋友和隨從的策劃與陪同下,克拉蘇伺隙逃離羅馬,在西班牙海濱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巖洞中躲避了8個月。第二年,秦納在安康那被嘩變的士兵所殺,克拉蘇得到秦納死訊,立即出來招募了2,000多人,然后,他糾集了一支艦隊,橫渡地中海到非洲,投到當時著名將領麥特魯斯·庇烏斯麾下。但不久因和麥特魯斯反目而投靠平民派的死敵、當時正在馬其頓和亞細亞行省活動的蘇拉。
公元前83年,蘇拉出兵意大利,克拉蘇隨軍征戰(zhàn)。在羅馬科利斯門附近的會戰(zhàn)中,蘇拉統(tǒng)率的左翼潰敗,而克拉蘇在右翼大獲全勝,挽回了戰(zhàn)局。從此,克拉蘇開始在軍事和政治上嶄露頭角,并且肇端了他和龐培之間的野心勃勃的競爭。他憑借自己的如簧之舌,以及采取籠絡手段和靈活態(tài)度,竟然取得了幾乎可與龐培并駕齊驅(qū)的影響和聲望,成為當時羅馬政治舞臺上名噪一時的風云人物。
公元前73年,意大利爆發(fā)了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起義。執(zhí)政官克勞狄烏斯和普布利烏斯·瓦里尼烏斯所率的兩支前去鎮(zhèn)壓的軍隊先后被擊潰。起義軍迅速發(fā)展至12萬人,聲威大振。斯巴達克初則率軍北上,準備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高盧,后又改變計劃,揮師南下,其勢直逼羅馬。元老院聞訊,不得不在實際上解除了兩個執(zhí)政官的職務,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克拉蘇。為了整飭紀律,克拉蘇在軍隊中恢復了早已廢棄不用的“什一抽殺律”,即在吃了敗仗的軍團中,將士兵分成10人一組,每組處死一人,并且當眾執(zhí)行。結(jié)果,按這種方式處死的據(jù)說有4,000人。隨后,克拉蘇在皮凱努姆一帶布下防線,等候斯巴達克的進攻。斯巴達克避其鋒芒,率軍穿過盧卡尼亞到了地中海邊,準備借一伙西里西亞海盜的船只渡海奪取西西里。但是,海盜在和他訂約并接受饋贈后,竟背信棄義將船開走。斯巴達克只得從海邊回師,在雷津半島扎下軍隊。這時,克拉蘇趕了上來。他驅(qū)使士兵在很短時間內(nèi),在地峽最狹窄處,從半島的東岸到西岸挖出一條長達60公里(深寬各4.5公尺)的壕溝,溝上又筑起一道堅固的土墻,妄圖以此困住起義軍,使之不戰(zhàn)自潰。斯巴達克在一個暴風雪之夜突破了克拉蘇的防線。這使克拉蘇大為惶恐,他怕起義軍乘機直搗羅馬,又怕龐培從西班牙回師搶了他的頭功,因此急忙驅(qū)師緊追。在盧卡尼亞湖邊吃掉了因內(nèi)訌而分離出來的起義軍一部,然后又咬住起義軍主力,迫使它在眾寡懸殊的條件下進行決戰(zhàn)。斯巴達克英勇戰(zhàn)死,轟轟烈烈的奴隸起義被血腥地鎮(zhèn)壓下去了。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克拉蘇將俘獲的6,000起義奴隸全部釘死在羅馬通向卡普亞的大路兩旁。克拉蘇因他的“赫赫戰(zhàn)績”而贏得特殊的榮譽,得到了一次小凱旋式。大約與此同時,龐培從西班牙班師回來,得到盛大的凱旋式。
在分別鎮(zhèn)壓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起義之后,克拉蘇與龐培成了左右羅馬大局的人物。他們彼此嫉妒,勾心斗角,但出于政治上需要,又不得不攜起手來,共謀合作。通過一系列緊張活動,他們一起當選為公元前70年度的執(zhí)政官。鑒于當時羅馬、意大利以及行省反蘇拉勢力日趨強大,曾經(jīng)是蘇拉派的克拉蘇與龐培不得不采取一些討好騎士和平民的措施,例如恢復蘇拉獨裁期間廢除的保民官權力和監(jiān)察官職位,打破元老對法庭的壟斷,把一部分權力退還給騎士等等。同時,蘇拉取消的包稅制也在亞洲行省恢復起來。這樣,蘇拉憲法實際上就化為烏有了。在擔任執(zhí)政官期間,克拉蘇也不放過擴大自己影響的機會,千方百計拉攏民眾,與龐培互爭短長。他從自己龐大的私產(chǎn)中撥出十分之一的款項,以祭獻赫爾庫勒斯為名舉行盛大的宴會,擺了10,000桌酒席宴饗百姓,并且給全體羅馬人以三個月的谷物津貼。他希望借此贏得大多數(shù)羅馬公民的歡心,博取一個仁慈厚道、樂善好施的美名。然而,這一切并不能徹底改變他那早已銘刻在人們心目中的饕餮者的貪婪形象。
早在跟隨蘇拉回攻意大利時,克拉蘇于攻取烏姆布里亞后,便侵吞了繳獲的大部分贓物。占領羅馬后,蘇拉對政敵實行恐怖手段,克拉蘇又趁機以低價收購大量產(chǎn)業(yè),并且向人們勒索捐款。他常常向朋友們提供金錢,但是一旦期滿,他又無情地向他們索還借款,以致他們?yōu)榱朔笱苋耸露冻龅男≠M比高利貸還苛重。而這一切手段中最為令人側(cè)目的要算他的“趁火打劫”了。據(jù)普魯塔克記載,當時羅馬火災頻繁,克拉蘇購買了許多曾經(jīng)當過建筑工和設計師的奴隸,哪里有火災,他就帶人趕奔哪里,首先不是救火,而是危言聳聽,誘使那些失火的房主和正處于火勢威脅之下的鄰居們以微不足道的價格出售自己的房屋,然后他才命令手下人迅速滅火,并且加以修復。就這樣,當時羅馬人的大部分房屋都落到了克拉蘇手里。
公元前66年,克拉蘇當選為下一年度監(jiān)察官,在監(jiān)察官任上,他玩忽職守,一無所成。恰恰在這段時間里,他同“卡提林納陰謀”牽連在一起。據(jù)傳說,在“第一次卡提林納陰謀”中,卡提林納、愷撒等人在克拉蘇家中聚會,密謀殺死在任執(zhí)政官和一些著名元老,然后推舉克拉蘇為獨裁官,愷撒為騎兵長官。但因陰謀敗露,未能成事。此后,克拉蘇似乎為洗刷自己,一度脫離政治,深居簡出。但這并未排除人們的懷疑,有人甚至公開說他是卡提林納的同謀者。公元前62年,愷撒負債累累,陷入窘境。克拉蘇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代他還清了索要最急的債款,并以830塔蘭特為其它債務作保。正是由于克拉蘇的慷慨解囊,愷撒才得以擺脫債主糾纏,順利赴西班牙上任。
公元前60年夏,克拉蘇與龐培、愷撒締結(jié)秘密協(xié)定,從而產(chǎn)生了著名的“前三頭同盟”。這個同盟在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用普魯塔克的話說,三頭政治的出現(xiàn)是“消滅貴族政權的真正的國家政變”。三頭結(jié)盟各有用心,就克拉蘇而言,則無疑是受當時騎士們反元老院立場的影響。因為元老院對包稅商在亞洲行省活動的限制引起了騎士們的憤懣。三頭同盟建立后,很快成為羅馬事實上的統(tǒng)治者。他們通過了一系列有利于自己及其追隨者的法案。作為騎士代表的克拉蘇得到的實惠是:政府對亞洲行省的包稅金減低三分之一。但是,反三頭統(tǒng)治的元老貴族沒有停止積極活動,而三頭內(nèi)部也因克拉蘇與龐培不斷摩擦以及彼此之間的其它一些矛盾,出現(xiàn)了裂痕,因此同盟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公元前56年,愷撒建議舉行三頭會談。會談前,他同克拉蘇事先在拉溫那碰頭,然后才在路卡舉行正式會議。這次會議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三人之間的矛盾,鞏固了三頭政治。會議決定克拉蘇與龐培在愷撒協(xié)助下競選第二年的執(zhí)政官,執(zhí)政官任滿之后,二人再出任行省總督,按抽簽結(jié)果分別治理敘利亞與西班牙。
55年度執(zhí)政官選舉是在異常緊張的氣氛中進行的。當克拉蘇與龐培宣布自己為候選人時,其他人紛紛知趣地退出競爭,只有元老貴族的代表小加圖與多米提烏斯毫不相讓。小加圖一針見血地指出,克拉蘇與龐培不是要當執(zhí)政官,而是要搞獨裁。在他鼓動下,作為候選人的多米提烏斯及其追隨者試圖去羅馬廣場參加競選,但是克拉蘇與龐培率人大打出手,將他們從廣場趕了出去,宣布自己為執(zhí)政官。不久,他們帶著手持利械的人又一次包圍了講壇,殺死幾個敢于抵抗的人之后,宣布愷撒在高盧擔任總督的任期延長5年,而敘利亞與西班牙行省的任職由克拉蘇與龐培抽簽決定。抽簽的結(jié)果,克拉蘇得到了敘利亞,使他喜出望外。原來在三頭之中,只有克拉蘇政績平平,軍事上也無突出建樹,連一次正式的凱旋式也沒能得到。他渴望通過對帕提亞戰(zhàn)爭來聚集財富,并贏得可與龐培、愷撒相媲美的榮譽。因此,他還沒有等到執(zhí)政官任期滿,便匆匆趕往亞洲,準備對帕提亞的戰(zhàn)爭。
戰(zhàn)爭的第一年(公元前54年),克拉蘇頗為得手,他的軍隊輕而易舉地越過幼發(fā)拉底河,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占領了美索不達米亞。他在每個望風歸附的城市留下駐軍后,率部返回敘利亞過冬。在敘利亞,克拉蘇再次暴露出他那可怕的貪欲,他處心積慮地搜刮錢財,引起當?shù)厝藢λ臉O端蔑視。
公元前53年,當克拉蘇集結(jié)軍隊時,帕提亞國王赫羅德斯派使臣勸他不要輕舉妄動??死K卻大言不慚地說,他將在塞列烏凱亞回答赫羅德斯。使臣中的一位長者聞聲大笑,指著自己的掌心說道:“啊,克拉蘇,你要是能看到塞列烏凱亞,頭發(fā)就會從這里長出來?!辈痪?,戰(zhàn)幕拉開,克拉蘇率領7個軍團、8,000騎兵再次渡過幼發(fā)拉底河,直撲塞列烏凱亞。迎戰(zhàn)他的帕提亞統(tǒng)帥是年輕而又足智多謀的蘇列那。蘇列那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將羅馬軍隊引入一望無垠的荒原,既無樹,又無水,干渴和饑餓增加了羅馬人的厭戰(zhàn)情緒,而平坦的地形又有利于擁有騎兵優(yōu)勢的帕提亞人。帕提亞人首先發(fā)動了進攻,雙方拼死搏斗,戰(zhàn)斗始呈膠著狀態(tài)??死K命其子加強攻擊,掩護主力轉(zhuǎn)移,但小克拉蘇卻中了帕提亞人埋伏,全軍覆沒??死K所率的主力軍也被壓擠在一條狹窄地帶動彈不得,傷亡慘重。夜幕降臨了,帕提亞人因不慣夜戰(zhàn),收兵回營,這給瀕于絕望的羅馬人提供了機會。他們遺棄了4,000多傷病員(第二天全部被殺),連夜逃到卡勒城。接著又棄城出逃,且戰(zhàn)且走,終于爬上一座山崗。帕提亞人也尾隨而至。為了防止克拉蘇進入山區(qū),蘇列那親自出面,佯裝要與克拉蘇舉行停戰(zhàn)談判。克拉蘇懷有戒心,無奈驚惶失措的羅馬士兵已經(jīng)毫無斗志,他們逼著克拉蘇下山會見蘇列那。雙方剛一接觸,帕提亞人一擁而上,克拉蘇當場被殺,失去主帥的羅馬軍殘部也很快被殲滅。帕提亞人割下克拉蘇的頭顱,作為戰(zhàn)利品呈送給國王赫羅德斯。克拉蘇終于在異國荒原中找到了自己最后的歸宿。
上一篇:克勞塞維茨
下一篇:克里斯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