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里斯托夫(Henry Christophe,1767—1820),海地著名的民族英雄、總統和皇帝。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他和杜桑一起領導海地人民揭竿起義,馳騁戰場,先后擊敗西班牙和英國的武裝干涉,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革命勝利后,他繼續捍衛海地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克里斯托夫1767年10月6日出生在英屬格林納達島的一個奴隸家庭里。父母親都是從西非來的黑人奴隸。作為奴隸的兒子,克里斯托夫根本沒有上學的權利, 7歲就在種植園里當泥瓦工學徒。終年勞累,不得溫飽。12歲那年,他因不堪忍受種植園主的虐待,告辭雙親,逃往法屬海地。
克里斯托夫到海地角不久,被狠心的船主賣給了一個法國軍官,在法艦上當伙伕。1779年,他隨法國志愿軍由海地北上,到美國佐治亞州的薩凡納支援北美獨立戰爭,不久又隨法艦回到海地角。
在海地角,克里斯托夫被法國軍官轉賣給一個名叫考依微克的旅店老板,在旅店當服務員。忠厚而勤懇的克里斯托夫,頗得旅店老板的青睞。老板讓他出資20元,贖回了自由權利,并將自己的美麗的女兒瑪麗·露易絲嫁給了他。
克里斯托夫生活的年代,法國在海地的殖民統治已面臨嚴重危機,政治局面十分紊亂。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紛紛要求實現種族平等,廣大黑人奴隸正想突破奴隸制樊籠。海地角附近正是種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最尖銳的地方。在這里,1790年爆發了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的武裝起義,1791年又爆發了強大的奴隸起義。這一切,都給克里斯托夫的思想以深刻影響,逐漸在他的心靈里點燃了革命的火種。
在杜桑的領導下,奴隸起義的烈火迅即燃遍整個海地北部地區。西班牙和英國妄圖火中取栗,分別在1793年5月和9月侵入海地。
面臨新的侵略威脅,杜桑立即采取聯合法國的策略,向西班牙和英國開戰。1794年5月6日,杜桑的起義軍在圣·拉斐爾重創西班牙軍,首戰告捷。起義軍乘勝追擊到海地角時,克里斯托夫毅然投入起義軍,開始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經過一年奮戰,起義軍由西向東,連克12城,光復了海地北部的大片失地。1795年,西班牙和法國簽訂巴塞爾和約,從海地撤出了全部西班牙軍隊。
反西戰爭的槍聲剛一停息,克里斯托夫隨杜桑揮戈西進,攻擊盤踞在太子港、圣尼古拉港和累凱城等西部和西南部沿海一帶的英軍。在戰爭中,克里斯托夫身先士卒,屢立功勛,先后被授予少校、上校和準將軍銜。他有“特異的軍事才能”,傳說他“能以鸚鵡飛行的速度率領團隊飛越無數崇山峻嶺”。1798年9月,英軍節節敗退,被圍于太子港。英軍司令官梅特蘭見大勢已去,乞求停約。根據英國和杜桑簽訂的條約規定,英軍于10月全部撤出海地。
與此同時,起義軍宣布廢除了原西班牙和英國占領區的奴隸制度。
1796至1798年間,克里斯托夫積極支持杜桑驅逐法國駐海地的總督和特派員。1799年奉命率領起義軍鎮壓南部種植園主發動的武裝叛亂,直搗南部重鎮累凱城,統一了整個海地。海地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1799年11月,法國拿破侖發動霧月18日政變,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拿破侖妄圖在美洲重建法蘭西殖民帝國,于1801年12月委派其妹夫勒克萊爾率領遠征軍向海地進發。次年2月2日,勒克萊爾的旗艦“海洋”號抵達海地角港口。
克里斯托夫是海地角的駐軍司令官。2月2日,他神態嚴肅地接見了勒克萊爾的參謀。勒克萊爾的參謀一面以“給黑人自由”為誘餌,一面以“法軍有能力鎮壓海地任何叛亂”為威脅,要求克里斯托夫“迎接法軍進入海地角”。克里斯托夫洞燭其奸,當即拒絕了勒克萊爾的無理要求。他對這個參謀說:我無權答應法軍入城,只有杜桑才有權決定,而目前杜桑在內地(杜桑實際上在海地角),我需要等待他的命令。次日,勒克萊爾再次進行恐嚇,宣布他“將在第二天拂曉進攻海地角”。克里斯托夫在復信中堅定地指出:“如果你以武力進犯,我作為一個軍官將進行抵抗。”“只有海地角變成灰燼時,你才能進城;而且,即使海地角變成廢墟,我也一定同你斗爭到底。”克里斯托夫鏗鏘有力的回答使勒克萊爾一籌莫展,最后只得訴諸武力。
2月6日,勒克萊爾下令法軍向海地角發動全面進攻。起義軍不斷受挫,海地角外圍的軍事據點相繼失守。克里斯托夫眼見海地角危在旦夕,同杜桑商量對策。根據杜桑的指示,克里斯托夫下令燒毀海地角。他親手點燃自己的華麗住宅,然后率領起義軍向山里或內地安全撤退,與法軍展開游擊戰爭。
起義軍在浴血奮戰中嚴重失利太子港等重要城鎮先后淪陷。克里斯托夫只得于4月初同勒克萊爾在海地角附近進行談判。在法方“保證給予黑人自由”和在法方軍隊中“保證起義軍將領原有軍銜”的誘騙下,克里斯托夫率領起義軍加入了法軍。
法國以為勝利在握,不僅背信棄義地逮捕了杜桑,而且命令在海地重新恢復奴隸制度。嚴酷的事實教育了克里斯托夫,使他幡然醒悟。他同海地另一起義軍將領德薩利納一起,在1803年初再次起義。海地人民積極響應。法軍傷亡慘重,勒克萊爾本人也死于黃熱病。11月30日,戰敗的法軍殘部撤離太子港,起義軍占領了整個海地。
11月29日,克里斯托夫和德薩利納簽署《海地獨立宣言》,宣言中說:“圣多明各宣布獨立了。我們恢復了我們原有的尊嚴,維護了我們的權利;我們宣誓,永遠不把我們的權利委棄給任何強國。”次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獨立,并把圣多明各改為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由德薩利納擔任第一執政。
1806年德薩利納遭到暗殺。次年由克里斯托夫擔任總統。設在太子港的參議院準備宣布它為最高權力機構,制定憲法,限制總統權力。克里斯托夫對此深感不滿,發兵征討太子港,但遭到佩蒂翁為首的南部混血種人的有力反擊,被迫向北撤退到海地角。他以海地角為首府,建立了自己的政府;而佩蒂翁則以太子港為首府,成立共和政府。于是,海地形成了南北長期分立的局面。
歷經長期戰爭,海地北部政局混亂,土地大量荒蕪,急需加以整頓。克里斯托夫指出,海地必須確立宗教和道德的準則,“沒有宗教和道德準則,人類社會就不能存在。”因此,他迅速建立參議院,命令參議院制定憲法和各種法令。1807年2月17日,海地北部正式公布了《新憲法》。
憲法規定,海地公民是充分自由的;永遠廢除奴隸制度;一切財產受政府保護,侵犯公民財產者必須依法定罪;政府保護外國商人生命和財產安全;政府將在海地普遍設立學校,等等,這些條文反映新憲法具有資產階級的性質。但它與一般資產階級憲法又有很大不同。新憲法規定海地為一院制(即參議院),參議院議員由總統任命;由總統掌握軍事、行政、財政和外交大權;總統為終身制,并有權在將領中選擇自己的繼承人,等等,這些條文又反映出新憲法具有嚴重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成分。
此外,憲法還規定克里斯托夫所管轄的地區定名為“海地國”,天主教為國教,但容許人們信仰其他宗教。
克里斯托夫繼續推行軍事管制政策,強迫流散人員務農。規定農產品的一半上繳給國家,其余一半由新興種植園主和耕作者平均分配。在外交上,他與英美保持親善關系,宣布開放海地角等為通商口岸,為海地農產品出口開辟了廣闊市場。
克里斯托夫的這些政策和措施促使大批流浪者、懶漢和不務正業者務農生產,保證海地人民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深受群眾歡迎。
1811年初,克里斯托夫命令參議院參照歐洲各國帝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修改1807年制定的《新憲法》,并示意參議院“為民請命”,建議自己“稱帝”。
3月28日,參議院重新制定了一部憲法,計有8條35項。主要規定是,將總統改稱國王,命名為亨利;王位實行世襲制,由長子繼承;王國的一切法案將以國王的名義頒發;國王的配偶稱作海地皇后;國王的子女統稱為公子或公主;公子成年后即為參議院議員。此外,憲法對王國的參議院等等機構的職權事宜,也都作了具體規定。
6月2日,克里斯托夫在海地角正式舉行加冕典禮,戴上金冠,在“偉大克里斯托夫萬歲”的一片歡呼聲中登上了皇帝寶座。他根據功勞大小正式冊封群臣,計有4個公子和公主,8個公爵,20個伯爵,37個男爵和11個騎士。由這些人組成了海地世襲貴族集團,統治著這個“海地國”。
從8月起,克里斯托夫在海地角等地大興土木, 營造宮殿,并在海地角外圍的群山上修筑8個規模巨大的城堡。這些宮殿和城堡氣勢之大,都著稱于拉丁美洲。
克里斯托夫雖然登上皇帝寶座,但他畢竟是奴隸出身,所以還比較體察民情。根據王室法典規定,每星期四是國王接見日。從早晨10時起,由國王接見一般群眾; 下午5時正式接見貴族。在接見群眾時,赤腳的黑人農民、黑人商販、技工、士兵、公務員以及低級官員都可以入宮晉見,向國王提出請求。一般說來,群眾的請求都可以在下次接見時得到國王較為“公正”的答復。
克里斯托夫十分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在位期間,海地建立了《海地皇家學院》。在海地角、圣叟西和派克斯等城鎮,創辦了許多學校。它們以英國學校為模式,對海地的舊的學制進行改革。克里斯托夫還給海地學校撥出大量資金,以獎勵學者和提高教師的薪水。
1814年,法國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繼位,歐洲戰事暫告結束。路易十八立即建議議會重新考慮收復海地的計劃。6月,以拉瓦西為首的法國西印度委員會赴西印度群島,準備“接收”海地。
消息傳來,海地形勢立刻緊張起來。克里斯托夫在8月15日和9月18日的《海地皇家公報》上接連兩次發表告全國公民書。他說:“我們如果要享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則既不能害怕艱苦,也不應畏懼戰爭”,而“應該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來保衛自由”,“我們終究將向全世界人民證明:海地人民能夠有效地保衛自由與獨立,以及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兒女。”克里斯托夫的告全國人民書充滿著愛國激情與戰斗精神,它大大鼓舞了海地人民的戰斗意志。
10月1日,克里斯托夫接到了拉瓦西從英國屬地牙買加送來的一封信。拉瓦西在信中聲稱法國“將聯合歐洲國家”,“摧毀于法國革命期間在海地建立的任何政府”。克里斯托夫火速召開高級官員緊急會議,向會議宣讀了拉瓦西的信件。海地官員一致表示支持抗法斗爭。克里斯托夫為表示抗法到底的決心,下令逮捕法國信使、原海地起義軍軍官梅迪那,并交付特別軍事法庭審判,以“奸細罪”處以死刑。
法國見“接收”海地毫無成效,路易十八計劃于1815年春天派軍遠征海地。但由于拿破侖重登帝位,侵略計劃未能實現。
1820年8月15日,克里斯托夫不幸中風。各地諸侯乘機發動叛亂。克里斯托夫便在憂憤中與世長辭。
縱觀克里斯托夫一生,他在1807年以前為民族解放和奴隸自由斗爭的英勇獻身精神,得到了海地人民的稱頌。 1807年以后,他在治理國家和保衛民族獨立方面所作的努力,也應該加以肯定,但他稱帝則是違反歷史潮流的。盡管如此,克里斯托夫仍然可以說是海地著名的民族英雄。福斯特稱頌他為“能干的將軍”,絕非過譽。
海地革命是拉丁美洲的第一次革命;又是第一次廢除奴隸制度的革命;這是唯一完全成功的奴隸反抗;這又是美洲一個海島人民憑自己的努力贏得自由的唯一的例子。
——福斯特
上一篇:克拉蘇
下一篇:別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