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鮮為人知的《沁園春》
在上面我們看到,毛澤東給柳亞子的信中有這么一句:“先生的和詞及孫女士的和詞,均拜受了。”這里怎么又出現了一個孫女士,就是說柳亞子在給毛澤東的信中,在送上自己和詞的同時,還送上了一首“孫女士”的和詞。這個神秘的“孫女士”是誰呢?
這個女人很不簡單,她竟然是“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孫蓀荃。
“一二·九”學生運動始于1935年秋天。
當時,山東省發生了重大水災,北平愛國教授和學生運動中的骨干分子及一些地下黨員發起成立了水災賑濟會。水災賑濟會組織學生開展救災活動,并以賑災活動的合法方式為掩護,組織師生開展救亡活動。“一二·九”運動的領導機構——“北平學生聯合會”就是在賑濟會基礎上成立的。學聯主席是北平女一中學生、共青團員郭明秋。而郭明秋則是孫蓀荃的學生,而且學聯的秘密總部就設在女一中,孫蓀荃則是女一中的校長。
曾領導了“一二·九”運動的張申府在回憶那段難忘的歲月時這樣說:“這與原國民黨的著名左派人士和北京女一中的校長孫蓀荃的支持幫助是分不開的,她接近當時還處于地下的共產黨,學生們也很擁護她。”
學聯成立后,張申府、孫蓀荃、許德珩等與學聯負責人黃敬、姚依林、郭明秋等中共黨員保持密切的聯系,參與指導學聯的活動。他們秘密接頭的地點有清華大學、東北大學、女一中和歐美同學會。
“一二·九”運動于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爆發,運動以城外的清華大學為中心展開,城內則是從女一中開始的。各高校學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學生游行當天,張申府與女一中校長孫蓀荃、清華大學學生姚克廣、女一中學生郭明秋,四人同到西單亞北咖啡館樓上喝茶,算是組成了一個臨時指揮部。隊伍走過西單又往東走,其間有一個姓陳的清華學生騎著自行車跟著隊伍,并隨時把游行隊伍的情形到樓上來告訴指揮部,然后指揮部做出決策。后來張申府、孫蓀荃、姚克廣、郭明秋帶領示威群眾開始大游行,游行隊伍慢慢向天安門廣場進發。警察拿著水炮在后面追趕游行隊伍。但學生們最后贏得了勝利……
這里面又提到了一個張申府,張申府又是誰呢?
原來張申府是孫蓀荃戀愛的對象,他們有過一段纏綿悱惻的戀情,而“一二·九”學生運動期間,張申府與孫蓀荃的戀情正處于高潮階段。
張申府
張申府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是北京大學著名的哲學教授。1920年8月,陳獨秀正在組織建黨,為此曾經寫信給張申府:“北京只有你和李大釗可以談成立黨的問題。”可以看出,中共北京支部,最早的成員只有李大釗和張申府。后來張申府和李大釗發展了張國燾,才算有了第三個成員。張申府還曾經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還給蔣介石擔任過英語和德語的翻譯。可見早期的張申府在共產黨中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
1920年10月,張申府與蔡元培、陳大齊、劉清揚等人同船去法國。臨行前,陳獨秀、李大釗委托他在法國建立巴黎共產主義小組。于是,他在法國發展了周恩來、朱德和劉清揚。1925年,在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張申府和黨內其他同志為一個問題發生了意見分歧,爭執起來。他不同意其他人的觀點,也說服不了對方,最后負氣地說:“同意我的觀點就留下來;不同意,我就滾蛋。”他見對方仍然不同意自己的觀點,一甩袖子就走了。一走就再沒有回來。
后來張申府到《大公報》工作,主管該報《世界知識》欄目,這時孫蓀荃和張申府通過讀者與編者通訊開始相識,并最終發展為戀愛關系,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他們之間的戀情發展到高潮。
“一二·九”運動的第二天,張申府被認為是“一二·九”運動的后臺老板,被捕入獄,同時被捕的還有劉清揚。他們被關在位于安定門內的陸軍監獄。在張申府被捕期間,中共地下黨組織曾設法積極營救。當時,孫蓀荃積極參與營救,而且不遺余力,曾找馮玉祥幫忙。梁漱溟也找宋哲元托情,直到七十天后,張申府才被放了出來,但出獄后就被清華大學解聘了。
但是出獄之后,大約1937年前后,張申府又同自己的一個中國大學的前學生董桂生好起來,而且董桂生心甘情愿地跟著張申府同行同宿,并為其承擔文秘工作,為此劉清揚和孫蓀荃都同他鬧過,這件事對孫蓀荃的打擊很大。后來,張申府將董桂生介紹給另一位學生為妻,自己則回到劉清揚身邊。而孫蓀荃則和國民黨著名左派人士譚平山結婚,二人積極投身到偉大的愛國救亡運動之中。
孫蓀荃因為積極支持“九一八”之后的抗日救國學生運動,領導了“一二·九”學生運動,也被國民黨排擠掉了校長的職位。孫蓀荃被排擠后,改教高中語文和歷史。孫蓀荃在課堂上公開給學生們講李大釗的生平和著作,宣傳唯物史觀。孫蓀荃的進步思想,對她的學生們顯然是有著積極作用的,雖然她不是共產黨員,但是她主張抗日,對共產黨有過相當大的幫助,贊同共產黨的“八一宣言”。她教育學生的主要思想就是“婦女要解放,民族要解放”。
這位孫蓀荃女士還是“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發起者之一。
自1941年開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從各種各樣的民主座談會中醞釀出來,并于1945年10月28日在曾家巖的“特園”召開了成立大會,當時到會的有三十九人,孫蓀荃、譚平山、王昆侖、柳亞子、馬寅初都是這個聯誼會的會員。會議選舉陳銘樞為主席,郭春濤為秘書長。成立中央臨時九人干事會(即委員會)和臨時監察會,同時成立了組織、宣傳、農工、青年、工商、文教、婦女、華僑八個委員會,孫蓀荃是其中的領導人之一。
孫蓀荃還是九三學社主要發起者和領導人之一。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美國為了實現它獨霸世界的野心,公開扶助日本軍國主義復活,造成了對亞洲人民特別是中國獨立安全的嚴重威脅,引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反美扶日運動就是在蔣介石勾結美國發動反人民內戰期間,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之下所開展的一場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愛國運動。九三學社是這場運動的主要發起者之一和積極參加者,在這場運動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九三學社上海分社建立初期,因社員人數少,沒有設置機關工作機構,理事會活動主要在理事寓所,經常聚會在褚輔成、王造時、孫蓀荃等人的家中。1950年之后,從成立臨時工作委員會起,有了固定的辦公地點,開始逐步建立機關工作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隨著社員人數的不斷增加,機關工作任務加重,機關工作機構又作了調整或擴充,專職工作人員相應有所增加。
1947年8月,孫蓀荃積極參與成立“對日問題座談會”活動。“對日問題座談會”表示今后要經常研究日本問題,并將座談結果,隨時公之社會。他們在《大公報》上共同發表了第一個對日文件《我們關于對日問題的意見》。文件除了主要揭露美國在經濟上扶助日本外,還希望全國人民“提高警覺,加強研究,團結御侮,發憤圖強”,使抗戰成果不致付諸東流。組織了聲勢浩大的簽名活動,簽名者有褚輔成、孟憲章、笪移今、吳藻溪、孫蓀荃、王造時等十五人。
此后,隨著美日關系的變化,“對日問題座談會”又在《大公報》上先后發表《我們關于對日和約的主張》、《我們對召開對日和約預備會議的意見》、《針對美國積極助日、中國應有的對日政策》等三個文件。這些宣言在上海通過“大教聯”及各民主黨派,在北平、南京通過九三學社總社及南京分社,在廣州和武漢等地通過私人關系,婦女界則由曹孟君、孫蓀荃負責,廣泛征求簽名。九三學社聯合各民主黨派及民主進步人士通過“對日問題座談會”連續發表宣言,不斷地揭露美國扶植日本侵略勢力復活的罪惡,對于提高人們對美國扶植日本的警覺性,起了相當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九三學社及各民主黨派的活動給予了大力指導和支持。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在九三學社與各民主黨派及各民主進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反對美國扶植日本運動逐步擴大,成為國統區人民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張申府和孫蓀荃、譚平山都在重慶。
孫蓀荃一直同情和支持共產黨所從事的偉大事業。1945年12月,為了反駁國民黨右派在報紙上發表的那些“鴉鳴蟬噪”,孫蓀荃在重慶的《客觀》周刊上發表了一首《沁園春》和詞,她的詞熱情謳歌了人民軍隊的偉大功績,贊美了毛澤東的偉大詞章:
三楚興師,北進長征,救國旗飄。指扶桑日落,寇降累累;神州陸起,獨挽滔滔。掃盡倭氛,歸還漢土,保障和平武力高。千秋事,看江山重整,景物妖嬈。
文壇革命詞嬌,有鋤惡生花筆若腰。譜心聲萬里,直通群眾;凱歌一闋,上薄風騷。誰是吾仇,惟其民賊,取彼兇頑射作雕。同懷抱,把乾坤洗滌,解放今朝。
我們來看詞的上闋:
“三楚興師,北進長征,救國旗飄。”這三句高度贊揚了工農紅軍從成立到長征以及參加抗戰的偉大過程。“指扶桑日落,寇降累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戰旗所指,所向披靡,日本鬼子的旗幟紛紛降落,敵寇屢屢投降。“神州陸起,獨挽滔滔”,沉陷的神州大地重新崛起,力挽滔滔狂瀾。“掃盡倭氛,歸還漢土,保障和平武力高”,將日寇消滅干凈,歸還中華國土,保障和平,反對內戰,全憑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千秋事,看江山重整,景物妖嬈”,千秋大業,看共產黨領導人民重整山河,景物煥然一新。
詞的下闋柳暗花明,由歌頌共產黨和人民軍隊轉而為毛澤東的《沁園春》大唱頌歌:
“文壇革命詞嬌,有鋤惡生花筆若腰。譜心聲萬里,直通群眾;凱歌一闋,上薄風騷。”高度贊頌了毛澤東的這首瑰麗的詞篇:毛澤東的這首詞是革命的詞,毛澤東的生花妙筆具有鼓舞士氣的作用,讓人民挺直了腰桿,具有鏟除邪惡的能力。《沁園春》猶如奏響了一曲動人心弦的歌聲,唱到了百姓的心里。這闋詞一唱出來,就使古往今來的一切文人墨客黯然失色。
“誰是吾仇,惟其民賊,取彼兇頑射作雕。同懷抱,把乾坤洗滌,解放今朝。”彎弓射雕,直指蔣介石及其國民黨反動派:誰是我的仇敵,人民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我要取那個人的頭顱做彎弓射雕的靶子。今天,讓我們同心協力,把世界蕩滌干凈,把人類全部解放!
孫蓀荃的詞與郭沫若這樣的文豪、柳亞子這樣的南社盟主以及黃齊生那樣的國學大師不同,她沒有用典,語言樸實,通俗易懂,但是宣傳作用非常明顯。
上一篇:《一詞沉睡五十年》毛澤東詩詞故事
下一篇:《十三年之后的回答》毛澤東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