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提到的兩名國民黨軍將領
毛澤東曾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這些流傳甚廣的詩詞不僅是一代偉人的心靈史,更是民族的精神史。這些詩詞題材很廣泛,但其中提及國民黨將領的只有兩首,所以致使這兩位將軍名揚天下:戴安瀾名垂千古,張輝瓚則遺臭萬年。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這是毛澤東描述蘇區軍民取得反第一次“圍剿”勝利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寫于1931年春。“前頭捉了張輝瓚”從此到處流傳,張輝瓚就這樣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許多人都是從這一句知道張輝瓚的。
張輝瓚是湖南長沙人,生于1885年。湖南兵目學堂、湖南講武堂和日本士官學校畢業。1912年(民國元年)任湖南都督府參謀,北平軍需學校總隊長兼軍事教官,后赴德國考察軍事。1916年在天津進行反袁活動。1917年回湖南參加護法戰爭,任游擊司令,1918年任湘軍兵站總監,湖南第4區守備司令。1921年任湘軍第四混成旅旅長、湖南警務處長。1923年任建國湘軍總司令部軍務委員、第九師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四師師長。后任第二軍副軍長、代軍長。1928年10月,第二軍縮編為第十八師,任副師長。次年入贛,兼南昌衛戍司令,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及進步人士1000余人。1930年任陸軍第十八師中將師長,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
1930年12月初,蔣介石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共動用了十余萬兵力。
面對強大的敵人,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通過對敵情的分析,決定退出吉安城,向吉安縣的東固和寧都的黃陂、小布一帶進軍,按“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把敵人引入到贛西南蘇區的崇山峻嶺之中,然后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為監視進攻蘇區的敵人,及時了解動態,蘇維埃政府發動群眾加強赤色戒嚴,在交通要道設立了了望哨,組織偵察隊,還把油鹽柴米都埋藏起來,斷絕敵人的糧食。敵軍每到一處,難找到吃的,也沒人帶路,使他們難以如愿。12月下旬,進攻蘇區的敵軍已迫近紅軍的集結地。毛澤東在寧都小布主持召開了有數萬人參加的“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軍民們斗志昂揚。
敵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擔任“圍剿”前線總指揮,率部進入東固南龍。他們深入蘇區腹地,已是疲憊不堪。但張輝瓚仍野心勃勃,揚言要立頭功,“剃掉朱(德)毛(澤東)”。同時進攻的還有三個師,分頭朝蘇區撲來。毛澤東決定,先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十八師,挫其銳氣。12月28日,張輝瓚部隊向永豐龍岡方向推進。紅一方面軍經過周密部署,于30日開始了圍殲敵人的戰斗。
龍岡是一個山區小圩鎮,群山環繞,中間是一條狹長的峽谷,寬處四五里,窄處僅一兩百米。紅軍利用地形悄悄地接近敵人。這天,龍岡山上山下大霧彌漫,幾十米外難看清人。上午8時左右,張輝瓚部剛進入龍岡,紅軍便在山上迎頭痛擊,迫使他們縮小陣地。紅軍從四面向敵人進攻,敵人猛烈反擊,企圖突出重圍。雙方交戰幾個小時,到下午4時,紅軍發起總攻擊令,頓時殺聲震天,槍林彈雨,敵人潰不成軍,四處逃竄。赤衛軍、少先隊和戰士們一起沖殺和搜尋敵人。擔任正面攻擊的紅三軍直搗敵軍師部,警衛營長見來勢兇猛,命全營官兵投降。戰斗全部結束,全殲敵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共9000多人,旅長、團長多人被俘或被擊斃,可師長張輝瓚不知去向。
紅軍搜捕殘敵,來到了萬功山,在一棵大楓樹旁,發現了一件皮毛大衣,撿起來反復察看,在胸口邊發現一塊寫著“張輝瓚”三字的小牌子。戰士們興奮地說:“大衣在這里,人就跑不遠。”“肯定躲在哪個地方,仔細查看。”
離楓樹不遠,有叢茂密的雜草,一個戰士撥開雜草,發現有一個土洞,探頭一看,不由得叫了一聲:“有人!”戰士們都圍攏在洞口,喝道:“快出來,不然就開槍了!”可那人不動彈,縮做一團。有幾個戰士忍不住了,猛地拉住那人的腿,把他拖了出來。這家伙,胖得像只肥豬,頭光光的,穿件士兵衣服,大肚皮繃得緊緊的,褲子是黃呢子,皺巴巴的,皮靴上盡是泥巴。戰士們厲聲喝道:“你是什么人?快說!”那人結結巴巴地說:“我,我是,是個連長。”“你哄誰?是連長為什么穿士兵的衣服?肯定是個偽裝的大頭子。”一個戰士說。另一個戰士把皮毛衣甩在地下說:“這是不是你的?”那人吞吞吐吐地答道:“是,是我的。”“哈哈!你就是張輝瓚,想不到大師長還鉆地洞。”戰士們興奮地譏嘲道。
紅軍戰士把張輝瓚押到毛澤東、朱德的住所。毛澤東帶著蔑視的口氣嘲諷道:“張師長,說起來我們還是老鄉。你也太狠心了,到處說要剃掉朱毛,想不到朱毛今天剃了你的光頭。”
張輝瓚一臉尷尬地苦笑,說道:“還是你們剃了輝瓚的頭。毛先生,輝瓚還求你饒我一命。”
“嗯”,毛澤東把大手一揮,“我們不殺你。但是你要知道,紅軍不殺你,并不是你沒有可殺之罪,也不是害怕蔣介石會來報復。不殺你,是因為我們寬大為懷。”
隨后,毛澤東又向張輝瓚問了一些軍情,張輝瓚把他所知的都講了出來。離開張輝瓚后,毛澤東對陪同他前往的紅軍軍長何長工說:跟戰士們講,這個張輝瓚要好好看著,不要殺他。殺他沒有什么益處。留著他反而對我們有用,對革命有用。起碼對國民黨的官兵是一個教育,會有些影響。
1931年1月28日,蘇區政府在吉安縣東固召開了反“圍剿”勝利的群眾祝捷大會。誰都不曾想到,正是這個群眾大會,使事情陡然間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張輝瓚意外被殺。
由于當時通訊落后,聯系不便,黨中央的指示尚未送到中央蘇區。東固的群眾祝捷大會提出要公審張輝瓚。軍長何長工得悉后拿不定主意,便急忙趕到紅軍總部請示毛澤東。毛澤東很犯難,因為這個張輝瓚,在東固一帶曾縱兵大肆燒殺搶掠,群眾對其恨之入骨,這股憤怒情緒控制不好就會出意外。但是蘇區在東固召開這么大的群眾集會,不讓公審張輝瓚又顯然說不過去。
毛澤東最后決定讓何長工多帶些紅軍戰士到場,對張輝瓚加以保護。這天上午,東固十里八鄉的“老表”們紛紛向會場涌來,他們都是沖著公審張輝瓚來的。就在不久前,這個張輝瓚帶著隊伍在這里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此刻,群眾把對國民黨軍隊的仇恨都集中發泄到了張輝瓚的身上。“剝皮”、“抽筋”、“點天燈”的怒吼聲此起彼伏,情緒激昂的農民群眾紛紛登上主席臺揪打張輝瓚。局勢失控了,青壯赤衛隊員和激憤的群眾硬是從紅軍戰士的手里搶走了張輝瓚,將其拖到會場不遠處的田頭后立即處死。張輝瓚被當場砍下頭顱,用木箱裝著,放在門板上,上面插著“打倒軍閥張輝瓚!”“打倒蔣介石!”的標牌從富水河隨水流漂入贛江,漂到吉安城。沿途群眾見了,無不感到揚眉吐氣。
張輝瓚被殺后,國民黨對共產黨、紅軍、蘇區進行了瘋狂的報復。他們動用了大量的軍警在南昌、上海、武漢及全國各地搜捕共產黨,還將囚禁在南昌下沙窩監獄的100多名共產黨人用電擊昏裝進麻袋丟進了贛江。蔣介石又重新部署兵力,調集了18個師又3個旅,以20萬重兵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圍剿”。由于張輝瓚的被殺,共產黨、工農紅軍被刻意妖魔化了。國民黨官兵們的仇恨情緒被大大地增強了,這對工農紅軍分化瓦解敵軍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第二次至第五次“圍剿”,紅軍打了20多場大仗,但都極少能活捉到一個“將軍銜”的國民黨大官,這也是與張輝瓚的被捉與被殺有關聯的。
張輝瓚的被殺給共產黨、紅軍帶來了麻煩,也帶來了深刻教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和紅軍領導人認真地記取總結了這個教訓,并采取了一系列相應措施。“不虐待俘虜”、“繳槍不殺”、“不許打罵不許搜腰包”等條款逐漸明晰,并被制度化,最后收進了伴隨共產黨軍隊日益發展壯大的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
勇奪虎羆威
1943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曾寫一首《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這位被毛澤東稱為“海鷗”將軍的人,名叫戴安瀾,號“海鷗”。戴安瀾因之成為唯一獲毛澤東詩悼的國民黨軍隊將領。
戴安瀾是安徽省無為縣風和村人,生于1904年11月25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作戰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后晉升為團長。抗戰爆發后,先后在國民黨軍隊中任七十三旅旅長、八十九師副師長。1939年,戴安瀾升任國民黨軍第五軍第二百師少將師長,這一年他僅有35歲。據筆者考證,第二百師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機械化師。
1939年冬,國民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率部在廣西大明山區與日寇戰于昆侖關(在廣西南寧市東北賓陽縣附近)。昆侖關地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侵占昆侖關的日本軍隊是在日俄戰爭時期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之主力第十二旅團,及后來增援的兩個聯隊,由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親自在九塘指揮。杜聿明麾下的戴安瀾將軍率機械化師擔任正面反攻,用火牛戰術,冒著密集的炮火,爬向日軍堡壘,沖毀敵軍層層鐵絲網等防御工事,重創日寇。戴將軍親赴戰壕指揮,沖鋒陷陣,首克同興堡。昆侖關戰役一個多月,殲敵6000余人,俘獲甚多,斃敵旅團長中村正雄和聯隊長三木吉之助于九塘和昆侖關之間。昆侖關戰役使日軍第十二旅團已經名存實亡。中國軍隊雖然傷亡14000余人,但基本干部仍健全。此為中國軍隊首次以攻堅戰打敗日本“鋼軍”的戰例。戰斗中戴將軍身負重傷,仍奮勇作戰,因此榮獲國共兩黨聯合頒發的三黃“寶鼎”勛章。戴將軍初到昆侖關部署陣地時,即發出豪言壯語,說:“中國古時有上元三鼓奪昆侖之佳話,吾擬元旦奪取昆侖關。”后來果然如期攻奪。此役后,戴安瀾被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1941年12月,日寇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橫沖直撞,連陷香港、關島、威克島、菲律賓,侵占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新加坡軍港。繼之將其魔掌深入東南亞各國,進犯緬甸,西進印度洋上,直叩安曼群島之門。駐緬甸英軍,一路慘敗,士無斗志。日寇步步北犯,致使我國西南邊疆遭受嚴重威脅。
1942年初,我國派出遠征軍進入緬甸。3月18日,戴安瀾將軍率第五軍二百師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入緬抗日,進駐緬甸南部的同古(東瓜)地區,同日寇第五十五師團展開激烈戰斗,戴安瀾以孤軍深入,奉命固守10天,以待援軍。
同古地區乃一片平原,無防守之地勢,3月20日,日軍向駐守同古的第二百師各主要陣地發起了進攻。面對數倍于己的日軍,戴安瀾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于當日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帶頭立下了“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他說:“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并宣布了如下命令
后經十余日激戰,敵軍終于無可奈何,仍陸續增援,至兵力超過我軍五倍。然其死亡人數亦超過我軍五倍以上。戴安瀾將軍威名令敵膽寒。這是中國遠征軍對英軍、緬軍做出的重大貢獻。當時,英國《泰晤士報》也予以報道,表示贊賞。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遠東戰場上唯一的捷報。
戴安瀾將軍完成固守同古,以待援軍之使命已達,遂奉令突圍,經一天一夜激戰,進克棠吉據點。后因大批日寇由泰國、老撾邊境竄入我軍后方進行圍攻,戴安瀾將軍孤軍作戰,四面受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相機殲敵。戴將軍率部突圍,退入泰、緬、老邊區原始森林地帶野人山,無衣無食,以野草雜菜充饑,爬山越嶺70余日,備極艱苦。敵軍據險阻擊,1942年5月17日,大雨滂沱,戴安瀾將軍在一個小平山坡上指揮奪取敵軍陣地時,不幸被敵軍槍彈擊中胸、腹部,血流如注,當時又無醫無藥,傷口發炎潰爛,進軍至茅邦時,流盡最后一滴血,5月26日下午5時40分與世長辭。年僅38歲。全軍聞之,無不淚下。
回國后,第二百師的官兵護衛著戴安瀾將軍的靈柩,途經昆明、貴陽等地,至全州,將靈柩安放于湘山寺內。沿途民眾隆重奠祭,無不愴然淚下,哀嘆痛失英豪!他的精神和業績在當時曾得到包括國共兩黨和美英盟國在內的各方面的高度評價,稱他是近代以來中國軍人中“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美國官方認為,同古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并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對此的贊譽是:“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重慶的報紙稱同古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英國的《泰晤士報》稱之:“同古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的領導人也紛紛送來挽詩、挽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職給予極高的評價。在重慶的蔣介石獻贈挽聯一副,祭奠戴安瀾:在延安的毛澤東也撰寫了本文前面所提的那首大氣磅礴的挽詩,遙祭戴安瀾將軍的不朽英魂。
上一篇:毛澤東解說周瑜死因:被孫權氣死
下一篇:毛澤東詩贊彭德懷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