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湖上
薛 瑩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薛瑩,生卒年不詳,《全唐詩》錄其斷句“花留身住越,月遞夢還秦”,則其或為秦(今陜西)人。《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薛瑩《洞庭詩集》一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薛瑩集》一卷,附注:“唐薛瑩撰,號《洞庭集》,文宗時人,集中多蜀詩。”看來《薛瑩集》即《洞庭詩集》,均已佚。從現存詩歌來看,薛瑩喜歡在各地漫游,交往的人多為隱士、道士與僧人。《全唐詩》錄其詩十一首、斷句二聯,《全唐詩續拾》補題一則。此外,《石倉歷代詩選》尚錄其詩二首:《前山》與《發交州日留題解煉師房》。
起句扣題寫秋日湖上,但是所選擇的時間是日落時,所選擇的地點是太湖。這樣的時間和地點,都容易引起詩人的感慨。據晉人張勃《吳錄》介紹:“五湖”者,太湖之別名,因為它的周長有五百多里,所以簡稱五湖。在五湖曾發生過許多歷史故事,如據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記載,越國的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消滅吳國后,害怕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于是隱姓埋名,放舟五湖,從事商業活動,成了大富翁。
次句承上寫詩人在游湖時的所見、所感。此時詩人所能見到的湖面處處都被暮靄與煙霧籠罩著,而這種什么都看不清楚的景象又處處讓詩人感到迷茫與憂愁。前兩句為后兩句的感慨作了鋪墊。
三句轉寫感慨。既然在暮色蒼茫中,除煙波外一無所見,于是詩人便聯想起在五湖周圍所發生的盛衰興亡的千古往事,譬如吳越之爭就是一個突出例子。先是越國打敗了吳國,吳國發奮圖強又打敗了越國;接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消滅了吳國;后來越國又被楚國消滅,而楚國又被秦國所滅。歷史事件總是此消彼長,盛衰興替持續不斷。
末句是說隨著時間的消逝,誰還能說得清這些千古往事的是非曲折呢?“與”在句中是助詞,表示疑問,同“歟”。“誰與問東流”,也就是“誰問東流”。“東流”在這里當指太湖附近的長江。人們早就用流水比喻時間與歷史,如《論語·子罕篇》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明人唐寅《泛太湖》詩說:“鴟夷(范蠡)一去經千年,至今高韻人猶傳。吳越興亡伏流水,空留月照洞庭船。”他在寫詩時也許想到了薛瑩《秋日湖上》這首詩,其中“洞庭”或許就指薛瑩,因為他的詩集就名為《洞庭詩集》。唐寅的詩的主題與薛瑩的這首詩的主題可以說是一致的。
上一篇: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李 白《秋浦歌》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