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若晞 【本書體例】
【原文】:
操吳戈兮被犀甲(2),車錯轂兮短兵接(3)。旌蔽日兮敵若云(4),矢交墜兮士爭先(5)。凌余陣兮躐余行(6),左驂殪兮右刃傷(7)。霾兩輪兮縶四馬(8),援玉枹兮擊鳴鼓(9)。天時墜兮威靈怒(10),嚴殺盡兮棄原野(11)。
出不入兮往不反(12)平原忽兮路超遠(13)。帶長劍兮挾秦弓(14),首身離兮心不懲(15)。誠既勇兮又以武(16),終剛強兮不可凌(17)。身既死兮神以靈(18),子魂魄兮為鬼雄(19)!
【鑒賞】:
這是一首追悼陣亡將士的悲壯的祭歌,也是一首詠唱為國捐軀將士的愛國精神和英雄主義的頌歌。篇中生動而概括地描寫了這些為國捐軀的戰士的勇敢拚殺,義無反顧,也歌頌了他們壯烈的犧牲精神。
關于此詩的寫作年代,歷來眾說紛紜。現在一般學者認為此詩寫于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陽大戰之后。楚懷王十六年,秦欲伐齊,但怕楚國干涉,于是派張儀到楚國游說,要楚懷王與齊絕交。條件是秦贈楚地六百里。楚懷王見利忘義,答應了秦國的要求。秦勝齊后,懷王到秦受地,秦王食言,只承認許地六里。楚懷王勃然大怒,悍然發兵攻秦,戰于丹陽。由于楚軍準備倉促,大敗,喪師八萬,主帥屈匄也臥尸沙場。屈原對此深為哀痛,因而寫下了這首祭歌。清人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論及《國殤》時說:“懷襄之世,任讒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怨神怒,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尸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屈)原蓋深悲而極痛之。”
全詩分為兩個部分。前十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戰斗進程及其場面。其中前四句為第一個層次,描寫楚軍將士們身臨戰場的英勇形象。首句寫楚國戰士手持吳戈,身披犀甲,可謂披堅執銳,準備戰斗,一個臨戰不懼的形象初呈現于讀者眼前。次句寫兩軍交戰,短兵相接。“車錯轂”與“短兵接”,從敵對雙方車輪交錯,面對面的白刃戰中來描寫戰士們在激烈戰斗中奮勇迎敵、刀劍砍殺的形象,豐滿了將士們“操吳戈”、“披犀甲”的英武形象。三句寫敵軍人多勢眾。“旌蔽日”描寫戰場上敵軍戰旗遮蔽了太陽。“敵若云”描寫敵人象大片烏云一樣壓過來。這是以夸張的手法寫出敵人的兵力強大,反襯出后一句在“矢交墜”的惡戰中,戰士們同仇敵愾,爭先沖殺的英勇形象。這里,詩人把戰士們放在特定的環境中,來刻劃他們的光輝形象,更顯得鮮明突出。后六句為第二層,描寫戰士們勇敢頑強的英雄氣概。五、六兩句寫敵軍沖進楚軍陣營,楚軍傷亡慘重。“凌余陣”與“右刃傷”,寫眾多的敵人沖亂了楚方的陣腳,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可見戰斗的激烈,形勢的險惡,這無疑是對楚軍將士的嚴峻考驗。面對這險惡的形勢,戰士們毫不畏懼,而且勇氣倍增。七、八句就是寫楚軍雖敗猶斗,勇武不屈。“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飽兮擊鳴鼓”。《孫子》上有激厲士氣的“方馬埋輪”戰術的記載,這種戰術在戰國末期雖不一定使用,但詩人卻巧妙地借此作為描寫戰爭的素材。詩人用“霾輪縶馬”生動地表現了戰士們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戰士如此,將軍也不示弱,在這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援袍擊鼓”,使讀者仿佛聽到了與冬冬鼓聲相呼應的震天的喊殺聲。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楚軍全軍覆沒。九、十兩句就是描寫楚軍覆沒的情景。“天時懟兮威靈怒”一句用夸張的手法描寫戰場上驚天動地、鬼哭神泣的壯烈氣氛,用來烘托后一句的戰況:“嚴殺盡兮棄原野”。戰士們寧可橫尸疆場,也不愿放棄祖國一寸土地。以上描寫在戰場形勢急劇惡化時戰士們的犧牲精神,進一步表現出戰士們無比英勇的氣概。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詩人是按照戰斗的自然進程展開描寫,再現了這次戰斗的全部過程和各種場景,層次井然,有條不紊。
后面八句為第二部分,是詩人對陣亡將士誓死衛國的愛國精神的深情禮贊,頌揚了他們為了國家利益義無反顧地奔赴疆場,拼命廝殺,雖死不屈的精神。這一部分開頭“出不入”與“路超遠”兩句,寫戰士們抱著為國犧牲的決心,遠離家鄉奔赴渺茫遙遠的戰場。特別是詩人用了兩個同意詞語“出不入”與“往不返”來加重語意和語氣,突出了戰士們以身許國一往無前的獻身精神。“忽”與“遠”,描寫戰場遙遠遼闊,表現出戰士們激昂慷慨、奔赴戰場的英雄氣概。接著,“帶長劍”與“心不懲”兩句,描寫戰士們雖然身首分離了,而依然“帶長劍”、“挾秦弓”,緊握手中武器,不失戰士本色,描繪出陣亡將士在激烈的戰斗中慷慨悲壯的剛毅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句的有關敘述描寫,不是有意對第一部分所寫戰斗進行補充渲染,而是作祭奠亡靈時,通過歌詠將士生前的行為展示他們的崇高精神。可見描寫的角度與側重點都與第一部分有所不同。其目的在于抒寫對為國而捐軀的將士的感情,為引出最后四句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這四句的首句贊揚楚軍將士的“勇”、“武”精神,一個“誠”字又對二者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使人篤信無疑。次句揭示了他們剛強不可侵犯的高尚人格。末二句悼念他們雖死猶生的大無畏精神,悼念他們精神不死,忠魂毅魄在天有靈。他們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永遠活在詩人和楚國人民的心中,激勵著楚國人民永遠戰斗下去。
《國殤》這首詩在內容上是感天動地的,在藝術上也是成熟的,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第一,出色地描繪了秦楚國丹陽大戰的戰斗場面。《國殤》第一部分描寫戰斗的過程,雖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描寫比較出色。從內容豐富來看,僅十句詩就描寫了楚軍披掛出發,與敵接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戰爭畫卷。其中既寫了敵軍人馬勢眾,旌旗蔽日,來勢兇猛,又寫了楚軍將士斗志昂揚,不畏強敵,奮力死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地怨怒,尸棄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戰士披甲挾弓奮勇爭先,也寫了將帥援袍鳴鼓、臨陣指揮。總之戰爭中涉及到的各種事物本詩都涉及到了,幾乎已容納了當時戰斗景況的所有內容。從描寫手法看,既有概括描寫,也有具體描寫,把二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把全景鳥瞰與局部特寫結合在一起;把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一起,使之互相補充、映襯比照,把戰爭的畫卷浮雕般地突現在讀者面前。
第二,生動地再現了楚軍將士的精神人格。關于這一點,文中已涉及到,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質樸精煉的語言。如果將《國殤》與屈原其他作品比較,語言色采并不瑰麗,也無比興手法,而更顯得比較質樸。如“矢交墜兮士爭先”,“車錯轂兮短兵接”、“霾兩輪兮縶四馬”等詩句,平易樸實如奪口而出,但表現力很強。敘事、寫景,細膩真切,但用詞簡約,實為精煉之至。即使第二部分的祭歌,言辭通曉明白,樸實無華,誠如老子說的“喪言不文”,但寫得精妙無比。另外,語言形象,句式整齊,音調和諧,也是《國殤》在語言上的又一特點。
上一篇:《國殤》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墓門》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