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
程 顥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程顥(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歷官上元(今江蘇南京)主簿、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鎮寧軍判官。哲宗即位,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與弟程頤同學于周敦頤,同為周程理學的創始人。《四庫全書》收《二程文集》十三卷(與程頤同撰),《全宋詩》錄其詩一卷又兩句。“春日偶成”的意思是詩人在春天散步,偶有感觸,即興而成。
前兩句寫詩人在散步時所見到的春天美景。首句寫晴空萬里,微風拂煦,陽光明媚。次句寫詩人在散步時,身邊都是盛開的繁花與蔥蘢的草木。“花”泛指春天開放的各種花朵,“柳”在這里指以柳樹為代表的春天長得很茂盛的各種草木。“前川”這里指前面的路而非河流。
后兩句寫詩人的感受:路邊上的人不了解我內心的快樂,一定會說我偷空去學習那些喜歡尋花問柳的年輕人。這兩句詩實際上采用了否定的形式,進一步肯定了春日風景之美好,花草樹木都欣欣向榮,自己的內心也因此非常快樂。
因為程顥是理學家,所以有些讀者喜歡探討這首詩的理趣。程顥《上蔡語錄》說:“吾學雖有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己體貼出來。”而且《二程遺書》卷二說天理客觀存在,“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就這首詩所寫的內容而言,春天來了,必然會出現云淡風輕、桃紅柳綠的現象,這些現象就證明了天理的存在。詩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很快樂,而這種快樂與年輕人去踏青、去尋花問柳的快樂是不同的。
上一篇:朱 熹《春日》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孟浩然《春曉》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