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
—你要去向何方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其一》
這又是一首借用樂府舊題寫的詩,寫作時間正是在李白得罪高力士和楊貴妃,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后。
李白一生四處游歷,廣交好友,有不少知己。在他遭遇困境,被變相貶出長安前,一對好友不惜金錢,設了豐盛的宴席為他送行。李白一向嗜酒如命的酒鬼常態,頭一次拿著酒杯卻難以下咽。他好不容易被唐玄宗重視,卻受權臣排擠,落得如此下場,今后的路怕是更難走了。
聯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李白的心情開始低落,他推開了酒杯又撂下了筷子,悶悶不樂地離開座位。他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內心茫然無法平靜。蜀道雖難,卻只是天險,在這個昏暗的世道中,天險遠沒有人心那么險惡??!人生不如意之事仿佛在這一刻全被自己碰到了,想做什么都做不成。
為了體現道路的坎坷,李白在詩中舉了兩個例子。他想渡過黃河,不料冰雪把河川凍住了;他想攀登太行山,大雪卻把山路封住了。冥冥之中,似乎有股強大的力量在跟他作對,總之是做什么都不順利。
遙想當年商朝大臣伊尹夢見自己坐著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來就被商湯重用,輔佐商湯推翻了夏桀的殘暴統治,殷商王朝由此開始。姜子牙用直魚鉤在河邊垂釣,謂之“愿者上鉤”。后來周文王真的“上鉤”了,他任命姜子牙為丞相,輔佐自己討伐商紂,最終滅了殷商,成就大周天下。姜子牙和伊尹這兩位賢者能被伯樂賞識,干出一番屬于自己的大事業,李白認為自己也有同樣的治國之才,奈何就是沒有他們那樣的機遇。不被君王所信任,實乃有心無力!
此番被貶出長安,一別之后,不知何時才能回來。遠看前方道路坎坷,行走起來萬分艱難,然而艱難的遠遠不只是腳下的路??!他若只想征服腳下的道路,還能使出各種對策:遇水可劃船乘舟,遇山可著謝公屐,遇火可以水令之滅,遇冰可用火使之融。可生在這樣一個昏暗的世道,君王不信任,權臣來排擠,他一個人的力量如此渺小,怎能敵得過?
然李白終歸不是平凡之人,在對自己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他依舊可以重拾信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乘風破浪,揚起風帆渡過大海!
姜子牙年輕時當過屠夫,開過酒店,他滿腹經綸卻熬到白發蒼蒼,六十歲還未能有所成就。伊尹曾是鄉野間耕地的農民,為了施展抱負他不惜自降身份,成為女子的陪嫁者。這二人有所成就之前都吃過不少苦,和他們相比,李白一沒有到花甲之年,二沒有失去自由之身,雖說今日被奸臣陷害不得已離開京城,但是來日方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是不知道,這是他自信之說還是僅僅是安慰自己的話語。
在這首詩中,李白所描述的是自己離開長安前朋友為他餞行的情形,以及他的憂心和信心?!缎新冯y》和《清平調》一樣,總共有三首。除了這最出名的第一首之外,我覺得第三首也挺有意思的。
行路難·其三
唐·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三首詩中,其一主要是表信心,其二大概是發牢騷,其三則借古諷今,以古人之事來提醒自己。
“潁川洗耳”講的是堯舜時期一位叫許由的人,為人高潔,頗有賢名,于是堯就想把帝王禪讓給他。誰知許由聽了之后就到潁川去洗耳朵,表示不愿意聽到這樣的話。“首陽采蕨”的典故我在寫《詩經·采薇》一詩的時候提到過,伯夷叔齊因互相讓位不成而逃到首陽山,后來殷商滅亡,他們不愿食用周朝的糧食,采薇食之,最終餓死首陽山。
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許由和伯夷叔齊的行為或許太過迂腐,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李白也認為,不能學他們的行為,也別做什么有名的隱士了。自古以來,有多少功成名就者最終還是枉死。春秋有名的軍事家伍子胥如此,三閭大夫屈原如此,西晉賢者陸機如此,秦始皇倚重的大臣李斯也是如此。所以,與其蹚渾水而丟了性命,還不如學張翰那樣,做官不開心干脆回家過平凡的日子!
題目雖相同,作詩時間也相同,但其三和其一所體現的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態度,不妨猜測一下,被貶后的李白心情應該是萬分糾結的。前路茫茫,何去何從仍然是個未知數。
上一篇:吊唁春秋衛國危亡詩篇《詩經·墉風·載馳》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詩經·邶風·綠衣》經典悼亡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