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賞
大千世界一沙中,和合天心幾異同。
志漸孤芳能自賞,情偕百味可兼融。
詩家品負連城璧,悟性名非踏雪鴻。
妙解拈花輕笑味,滄桑眉上盡春風。
詩家情致,必有自賞之心始能圓融。
余所謂自賞者,非只孤芳卓立之賞,更兼心物和諧之賞也。其為賞者,拈花微笑,迦葉會心,自性俱足,萬法圓融,賞心悅色,是為極矣。然則,詩家非沙門,詩道非佛果。詩之自賞,乃以珍惜之心反照小我,以瀟灑之心和融大我,以平常之心解構遭際,以愉悅之心涵泳情感。是以人能明婉,詩皆圓潤,靈心慧性,遺脈余香。此晚唐詩之圓熟境界也。
晚唐李義山,深得自賞之致。珠淚玉煙,盡隔霧惜花之妙;巴山夜雨,率江湖羈旅之情;夢雨靈風,寄紅塵春緒之慨;彩鳳靈犀,得款曲儀心之妙。談言微中,雅健風流。能游于藝,不昧于情。先動己意,再感人心。或哀或愁或達或喜,形諸句下,賞乎韻前。真自賞之味俱足,動人之致彌深也。此義山之妙諦,獨步唐代詩壇也。
然則圓熟之弊,亦不得不察。蓋圓者周涵合閉,格局略小;熟者精到深微,境界嫌膩。大方或得自在,小器空落局囿。義山詩中,已略見翻覆小我,冥然自擅者。至于許韓溫韋,濃麗香醇,風糜骨膩,情斯濫矣。斯自賞太過,因韻害氣,事與愿違,致亦不成也。
是以自賞之心,宜和其節。不及則枯,淪于自卑;太過則膩,傷于自戀。自卑則致萎,自戀則致殆,俱不足法也。此又自賞之節度也。
初學詩者,易往復于自卑自戀之間。自卑則妄自菲薄,無一是處;自戀則眼高于頂,坐井觀天。自卑者以人為障,出頭無日;自戀者以己為障,見性無期,此皆學詩之大害也。
然自賞實詩情涵泳之深趣,非望門初學能會解。此道彌深,惟涵泳經久自然得之,實無益于初學也。若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強求自賞,則墮于自戀或淪于自卑,傷本害性,欲再出頭,難矣哉。
上一篇:自許
下一篇: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