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千劍而后識器
“觀千劍而后識器,觀千曲而后曉聲?!?《文心雕龍·知音》)會喝好茶,先要有坐茶館的功夫,要有長期品茶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喝慣白開水的人,對龍井芽茶,珠蘭窨片的好處,恐怕是敬謝不敏的。而豐富的賞析經驗才可以培養審美直覺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對于作品的優劣高下可以一望而心知,判斷大致不差,好比品酒的專家或“一刀準”的庖丁。這種審美感受力,在賞析中是極為重要的,必須在長期審美實踐中逐步養成。一位對古代詩詞知之不多的讀者,可能把“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紅顏近日雖欺我,白發他年不讓君”等詩句當成唐詩妙語,一旦他熟悉李、杜、王、孟名作懂得什么是情韻之后,再回顧自己一向偏愛的“杰作”,或許會面皮發紅,感到慚愧?!秶鸂t詩話》引賀裳語云“不讀全唐詩,不見盛唐之妙;不遍讀盛唐諸公詩,不見李杜之妙也。”然而,在汗牛充棟的古代詩詞總集和別集中,應先取法乎上,即從頭號的杰作讀起。在精熟名家杰作的基礎上廣泛涉獵,也就等于據了“一覽眾山小”的角度。而縱觀歷代詩歌選本和斷代詩詞選本為數甚多,今日的古代詩詞愛好者須從一兩種精選本入手。如程千帆、沈祖棻《古詩今選》,這是一本漢魏六朝唐宋詩的選本,分量適中,持擇極精,編次獨特,注釋扼要。但只限于詩。詞的選本,可從張惠言《詞選》、陳匪石《宋詞舉》入手,此二種書選量極少,但都是最本色,最具代表性的詞作,進而可讀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精熟名篇之后,便可根據個人愛好,選讀作家選集、別集,同時盡可能廣泛閱覽,翻翻總集類書籍,使自己的眼光更加開闊。偏見是鑒賞的一敵,狹窄的心胸不能領略奇姿異彩的作品,只有玩索更多的、種類復雜的、風格各異的詩詞,供你比較的資料才愈豐富,你的鑒別力才愈可靠。同時,可以有意識玩味一些失敗之作,因為“知道什么東西不好,就知道什么是好東西了,我們讀了一篇不好的文章,如果能一一指摘出它的毛病,等于讀一篇好的文章能一一領會它的好處?!?葉圣陶《文藝作品的鑒賞》)知道“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的詠梅句之拙劣,便知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高致;知道“老覺腰金重,慵便玉枕涼”的夸富貴之句的滯累,便知道“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的空靈;知道“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的直露,便知道“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的蘊藉。
比較,不但可以使作品的妍媸高下優劣立見;對于互有異同的佳作,還可在互較短長的玩味中,使其優點和特色相得益彰。張九齡《望月懷遠》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有同一主題而在篇幅上相差很大的兩篇名作,參較閱讀下,兩詩在意味上互相發明:
《望月懷遠》1.海上生明月2.天涯共此時3.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4.滅燭憐光滿5.拂衣覺露滋6.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春江花月夜》(節)1.海上明月共潮生2.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3.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4.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上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5.空中流霜不覺飛6.此時相望不相聞昨夜閑潭夢落花
不僅如此,在參讀中,愈覺《望月懷遠》的含蓄深蘊,便愈覺《春江花月夜》的往復回環、盡情盡致之妙。類似可以參讀,短長互較之作還有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與高適《燕歌行》、元稹的《行宮》與《連昌宮詞》、李商隱的《馬嵬》(海外徒聞)與白居易《長恨歌》等等。由此可見,比較的方法不僅產生于豐富的閱讀實踐,而且要閱讀時善于聯想。有的西方心理學家認為聯想分散注意力,會防礙審美鑒賞。對于具象的審美客體,確實如此,需要凝神觀照;然而對于已經符號文字化了的詩詞形象,又豈可沒有聯想力呢。聯想參較是有益解詩的,我們讀杜甫“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去蜀》),如能從首句聯想到“肉食者謀”(《左傳》)那句老話,便不難明白作者話中之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讀高適《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如能聯想到“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李益《夜上西城》),不僅可以確解詩意,同時也就明白了那詩句拆用曲名的奇妙。比較方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優劣的鑒別,特色的辯認,有時對于詩意的揣摸、用語的確解也有幫助,特別是在工具書上找不到現成答案的時候,比較認知乃為不二法門。秦韜玉《貧女》詩云: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或望文生訓,將“風流”解為“舉止瀟灑”,“高格調”解作“氣度超群”(社科院文研所《唐詩選》),其實似是而非。如參較以白居易“時世高梳髻,風流淡作妝”(《江南喜逢蕭九徹》)、“風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代書寄微之》),則可知“時世”與“風流”可互換,同義。(徐仁甫先生說“風流”即“流風”。)“高格調”是包括“淡作妝”、“高梳髻”、“墮髻”、“啼眉”在內的化妝風格?!罢l愛”、“共憐”云云,乃以問答語寫一時風氣,以見貧女無法趕時髦。不參較同時詩文,是難得確解的。又如王維《少年行》句云:“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被蜃⑶耙痪錇椋骸吧倌耆瞬焕頃藗儾幌蜻呁ナ芸嗟南敕?,……‘孰知’,誰又知道?!痹鲎纸狻敖洝保H為費解。正確的注釋應是:“是說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邊庭受苦,……‘孰知’,熟知?!倍旁姟笆胫撬绖e,且復傷其寒”(《垂老別》),“孰知”的用法是彼此相同的。高適《燕歌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一說指李廣,一說指李牧,皆可能。但究竟是李廣還是李牧?比較參閱同時詩人所寫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句,大體有一共同的指向。王維《鳥鳴澗》前二句寫月出前空山絕對的安靜,“人閑”、“夜靜”、“春山空”均見無聲。“桂花落”何以能形無聲?如讀者能聯系劉長卿“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送嚴士元》),則可發會心之一笑。
上一篇:《看作品因讀者而不同》詩詞鑒賞方法
下一篇:《說詩詞》詩詞鑒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