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舉
[定義] 用兩個相互對應而各自并不獨立的分句,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唐松波等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第246頁)特點是:兩個分句前后相繼出現,中間不插入任何其他成分,結構相同,語義相互對應,但不能單獨表義,必須同時使用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類句子多為日常生活中的習語,對仗整齊,讀起來瑯瑯上口。
[例釋] 根據分句的結構方式,對舉可分為兩類:
(1)AYA,BYB型。“Y”代表兩個分句中的相同成分,A與B的意思相對。上下句結構相同,語義相同或相對,使所要表達的意思得到強化。
例1:咱們從此以后橋歸橋,路歸路,互不相干。
例2:他辦事丁是丁,卯是卯,很讓人放心。
例3:你看孩子第一次上門你就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多不好。
例1“橋歸橋,路歸路”通過“橋”與“路”的對立將兩個人決裂的決心形象地表達出來;例2“丁是丁,卯是卯”用“丁”和“卯”之間的界限分明來形容某人辦事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例3“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仿佛鼻子和臉都不在原先的位置,以此說明丈母娘不給第一次上門的女婿好臉色。
(2)AYC,BYD型。A與B,C與D兩兩相對,意思相反或相關,但從整體上看,“AYC”與“BYD”的意思相反或相同。
例4:這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真讓人害怕。
例5:哎!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這冤屈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例6:自從見到那個漂亮女孩以后,他整天茶不思,飯不想,像丟了魂似的。
例4“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中雖然“前”與“后”意義相反,但是“前不著村”與“后不著店”兩個分句的意思是相同的,以此來增強“荒山野嶺”渺無人跡的恐怖氣氛。例5“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共同傳達出申冤無門,冤屈難以昭雪的悲憤。例6“茶不思,飯不想”兩個分句意思相近,有力地表現了男孩對女孩的思念之深和單相思的痛苦。
這類句子還有:風里來,雨里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老,下有小;一不做,二不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拿得起,放得下;青一塊,紫一塊;一不沾親,二不帶故;東家長,西家短;神不知,鬼不覺等。這些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已形成固定的結構和意義,不能單獨使用,有上句必有下句,有下句必有上句,上下成為一個整體。若只使用其中一句,不僅不能表義,還有殘缺之感。
[辨析1] 對舉與對偶。都有上下句兩兩相對的特點。區別是:
(1)在形式上,對舉的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要求嚴格;對偶分嚴式對偶和寬式對偶,嚴式對偶形式上的要求與對舉相同,而寬式對偶則相對寬松,字數大致相等、結構相近的也可。
(2)在內容上,對舉的上下句不能單獨表義,不能獨立存在,只有兩句合在一起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而對偶的上下句意義各自是完整的,可以彼此獨立而存在。
[辨析2] 對舉與互文。見“互文”條。
[辨析3] 對舉與同語。見“同語”條。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斷取」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多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