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青山 【本書體例】
【原文】:
有菀者柳(1),不尚息焉(2)。上帝甚蹈(3),無自暱焉(4)。俾予靖之(5),后予極焉(6)!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7)。上帝甚蹈,無自瘵焉(8)。俾予靖之,后予邁焉(9)!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10)。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11)!
【鑒賞】:
這首詩的作者是一位勤勞王事,卻遭無情貶謫、放逐的大臣。以其親身的經歷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對昏王庸君的喜怒無常、暴戾無道,充滿了怨恨、激憤之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朝見用、一朝被棄的悲愴心境。
全詩三章。一、二章詩意相同。開頭起興兩句,只變化了一個字。“愒”也就是“息”。詩人用郁郁婆娑、濃蔭清涼的柳樹可供人休息,來反襯當權者之寡情少意,無恩澤於臣民,棄信義於天下。三、四句“上帝甚蹈,無自暱焉”、“上帝甚蹈,無自瘵焉”,極言其國君異常暴虐、荒唐,萬萬不可與之接觸和親近,否則就會自找禍殃,自取其病。詩人先把自己這種痛切的感受說出來,而后再現身說法,講了自己的經歷和遭遇:“俾予靖之,后予極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我當初是那樣忠心耿耿地為王效力、謀事,可他一旦反復無常,便將我貶斥、放逐。后人所謂“伴君如伴虎”之嘆,正不知總結了多少這樣的嚴酷經驗!
第三章變換句式結構,先以比擬,摹狀為開端:“有鳥高飛,亦傅于天”,而后寫到“彼人之心”,難以逆料,誰能知道他會驕橫無常到那般地步?結末兩句,再次以個人被棄的遭遇為佐證,發出“曷予靖之,居以兇矜”的詰問和呼喊。
這首詩的感情是直接明快、揚厲激越的,充滿了艾怨和憤怒,確系詩人有感而發。詩中比襯,摹擬手法的運用,大大強化了揭露、指斥的力量;章句的復沓回環,使感情的抒發更為沉郁感人。
上一篇:《獲麟歌》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菁菁者莪》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