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著,浮憩著。它們果是我們故鄉(xiāng)的小燕子么?
啊,鄉(xiāng)愁呀,如輕煙似的鄉(xiāng)愁呀!
——《海燕》
鄭振鐸的散文雖然不是中國文壇最頂尖的作品,但它以率真、博識、深情、清凈的風格獨樹一幟,為讀者呈現(xiàn)出文字的樸質(zhì)之美。
“文學是人生的自然的呼聲。人類情緒的流泄于文學中的,不是以傳道為目的,更不是以娛樂為目的,而是以真摯的情感來引起讀者的同情的。”鄭振鐸在《新文學觀的建設》一文中明確闡述了為文的目的。他的散文作品,與其說是他自己的“孩子”,不如說是所有擁有類似經(jīng)驗之人的共同情感回憶。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特別的修飾,單純地線描式敘述,更容易帶動每個平凡人的心境。就拿《海燕》一文來說,有人說那是“一曲語妙情真的游子吟”。在編者看來,“情真語妙”似乎更恰當一些。因為,正是情到真切處,才字字成璣珠。這是鄭振鐸散文寫作的血脈。
本章將鄭振鐸的近50篇代表作,按照重要程度、情感脈絡,以寄情于物、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人的順序進行歸類編排。所選文章,分別來自《海燕》《山中雜記》《蟄居散記》《西行書簡》《歐游日記》等文集,以及《小說月報》《文學周報》《文學月刊》等報刊雜志。
在這些文章里,作者的情感主要集中于愛國之情和思鄉(xiāng)之情,這與作者的早年經(jīng)歷密切相關。
鄭振鐸從青年時代起便積極投身與五四運動,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他以樸質(zhì)的文筆發(fā)表了《街血洗去后》,控訴英日帝國的罪行。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鄭振鐸被迫流亡歐洲。臨別前,他深情地寫下了《離別》;在旅途中,他創(chuàng)作了《海燕》《同舟者》《阿剌伯人》《大佛寺》等文章,在游歷和做學問的同時,抒發(fā)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對戰(zhàn)火中的人民與民族的悲痛之情,這種悲痛在《西行書簡》關于古跡游覽的文章中也可窺見;游歷歐洲期間,他記述了《歐行日記》,展現(xiàn)他每天的體悟、對西方國家的思考和讀書生活。歸國后,他繼續(xù)支持抗戰(zhàn),在上海“孤島”時期搶救大量文獻、古籍,創(chuàng)作了《暮影籠罩了一切》《“野有餓殍”》《最后一課》等憤怒抗爭散文。此外,鄭振鐸與許地山、魯迅、朱自清、鄒韜奮等人為文壇師友,他在友人身故后揮文悼念,情深肺腑;這些文章有助于我們側(cè)面了解當時的社會。
上一篇:戰(zhàn)爭與和平
下一篇:新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