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故鄉
我的外祖父教我第一次寫毛筆字就是“耕讀傳家”四個字,我當時不知道,耕讀傳家是中國傳統最好的美德,也是英山人一直堅持的優良傳統,是英山人一種優秀的品質。我在這個環境里讀書、奮斗,一直這樣往前走,學習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不墜青云之志”。這個動力激勵我童年的時候出發,一直走到現在。
我一生的理想是當中國的托爾斯泰,我初中畢業下放農村生產,借遍了鄉里能借到的書,背《康熙字典》,背《古文觀止》。后來到文化館工作,幾年來,讀完文化館圖書室所有古典文學界書籍,作了幾十本筆記。我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幾十年沒有改變過我生活和努力的方向。一路走來,我到過很多地方,但仍覺得英山這地方鄉風很好,對苦學的年輕人,向上的年輕人,整個氛圍是贊賞支持的,這也是我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我在英山縣城長大,我記得小時候英山溫泉真好,自溢自流的溫泉,整個一條河從北湯河、陵園街直接流下來,城里人在河里洗衣、洗菜后,手腳燙得像紅蘿卜一樣。那時不覺得這是非常美好的東西,后來,走遍全國都沒見過這么美的湯池。現在回想起來這種生活真好。那時縣城里逢年過節有交流會,有匯演,舞獅、舞龍、踩高蹺,我的童年在這樣一種生活里面,讓人感到非常的幸福,非常的快樂。
我對鄉土的印象最深的是民間文學,英山的土罐文很多、很有趣。比如潘家的七十二說,聞筱輯的故事,等等,非常幽默,有詼諧通俗的,也有格調高雅的。如果民間文學我們不認真學習,吸取民間的智慧,很難讓我們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每一個人都會用家鄉的資源來涵養自己。我作為一個作家,吸取了許多英山的“土罐文”,我在《張居正》里面用了很多語言,大家看了都說用了很多英山話,其實不是的,英山話追根溯源是跟四川官話、北方官話一樣的。不要小瞧自己的家鄉,它就是文化的紐帶,是我們每一個人團結在一起的理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里繁衍下去的力量。我愛自己的故鄉,我喜歡這片充滿文化氣息的鄉土。所以,我喜歡寫大塊文章,必須力拔山兮氣蓋世,必須大風起兮云飛揚。要有這樣一種氣勢,這個國家的精神面貌才會昂揚。
我十三歲時寫家鄉春天“花如初嫁女,樹似有情郎”。當時,并不懂“初嫁女”、“有情郎”是什么,只覺得這是最美的對象。后來離開英山了,再想的就是,母親提著籃子下河洗衣,暮歸的牛羊,屋后的炊煙,這一幕幕便是我詩意的故鄉。一個人很容易忽略自己故鄉的詩意,不知道這詩意一直在潛移默化滋養著我們,童安格有首歌《把根留住》。我知道有根的人是不一樣的,我很難相信不孝的人能對國家盡忠,不愛自己故鄉的人能愛自己的國家,只要你自己身上有一點資源可以利用,就要身體力行地去做。為什么呢?我的根在這里。因為不忘根,你就會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本你就不怕苦和累,你就知道在你這個位置上做更多有益于社會的事。
2012年12月25日于英山
上一篇:熊召政《我們的精神家園》
下一篇:熊召政《楚商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