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之三十八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入侵南宋的元軍進駐湖州(今浙江吳興),派人向南宋朝廷逼降;隨后,將宋母后、幼主、宮女、內侍、樂官等俘虜北去。在南宋宮廷里擔任琴師的汪元量也同行,寫了九十八首題為《湖州歌》的組詩,記述當時議降、乘船北上及到達元大都(今北京市)的情景。下面是這組詩的第三十八首,攝取的是北行途中的一個畫面。
青天淡淡月荒荒,兩岸淮田盡戰(zhàn)場。
宮女不眠開眼坐,更聽人唱《哭襄陽》。
詩的前半首寫從船上眺望到的景色。首句“青天淡淡月荒荒”,寫月夜的天空,是仰視所見。本來天還是平時的天,月還是平時的月,但此時在詩人眼底筆下,天色是這樣慘淡,月色是這樣荒寒,從而把行色烘托得格外凄涼。次句“兩岸淮田盡戰(zhàn)場”,從夜空寫到地面,是平視所見。平時長滿農(nóng)作物的運河兩岸,經(jīng)過戰(zhàn)亂,這時在月光下只見瘡痍滿眼,一片荒蕪。這一句實寫所見景象,而字里行間隱含著詩人對這場侵略戰(zhàn)爭的無比憤恨,也展示了人民在戰(zhàn)爭中所承受的巨大苦痛??梢耘c這句詩參讀的有《湖州歌》的第三十二首:“蘆荻颼颼風亂吹,戰(zhàn)場白骨暴沙泥。淮南兵后人煙絕,新鬼啾啾舊鬼啼。”還有第四十九首,“長淮風定浪濤寬,錦棹搖搖上下灣。兵后人煙絕稀少,可勝戰(zhàn)骨白如山。”汪元量的《湖山類稿》及《水云集》中以大量篇什記述了宋亡前后的史實,被后人推為“詩史”。詩人筆下描摹的當時淮河平原的凄慘景象,正是我國歷史上這場民族大災難的片斷寫照。
詩的下半首由景入情。第三句“宮女不眠開眼坐”,從遠方寫到近處,從船外寫到船中,從景物寫到了人。畫面上出現(xiàn)的是一位不眠的宮女。其所以不眠,如《湖州歌》第十首所說,“靠著蓬窗垂兩目,船頭船尾爛弓刀”,在全副武裝、殺氣騰騰的元兵押送下,是不易安寢的,也如第三十首所說,“拋卻故家風雨外,夜來歸夢繞西湖”,在歸思鄉(xiāng)愁的煎熬下,更是難以入睡的。這里寫的是宮女,當然不眠的還有詩人自己;這里只寫了人物失眠的狀態(tài),而在詩句的背后,自可想見人物的處境及其內心活動,但詩人沒有緊承這一句去寫失眠者的不幸身世和愁苦心情,卻在結句“更聽人唱《哭襄陽》”轉而寫由外界傳入失眠者耳中的凄涼嗚咽的《哭襄陽》歌聲。這篇末的歌聲,點破了本是一片死寂的畫面,也把詩篇的氣氛渲染得更加悲愴。
這里,詩篇最后寫到《哭襄陽》,不僅起了渲染氣氛作用,也起了畫龍點睛作用。元軍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大舉侵宋時,襄陽首當其沖。當?shù)剀娒裨趨挝臒ㄖ笓]下苦守六七年之久,牽制住了元軍,而當時執(zhí)政的賈似道始終坐視不救,在臨安(今浙江杭州)過著粉飾太平的生活。結果,襄陽一失守,元軍就勢如破竹,直下臨安。詩人在《醉歌》第一首中曾寫了這一事件:“呂將軍在守襄陽,十載襄陽鐵脊梁。望斷援兵無信息,聲聲罵殺賈平章。”廣大的人民對此非常痛心,因而在民間流傳開一支《哭襄陽》的歌曲。詩人就借這支歌寓意深長地點出了船中人之所以國亡家破、淪為俘虜?shù)闹苯釉?,也通過這支歌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悲憤,從而在詩的終篇處留下了啟人深思的篇外之意、弦外之音。
上一篇:汪元量《醉歌十首》之五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