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原文|注釋|賞析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②。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③。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④。
注釋
①嘉祐六年(1061)蘇軾由京赴鳳翔簽判任,途中將經過河南澠池,弟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此為蘇軾和詩。
②“人生”四句:人生的漂泊猶如鴻雁到處飛翔,留下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③“老僧”二句: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澠池)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老僧,指和尚奉閑,此時已死,骨灰埋于新筑小塔中。兩句意謂,人生于世,詩作于壁,均如雪泥鴻爪,不過或存或亡罷了。
④“往日”二句:蘇軾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二陵,即河南崤山,分東崤和西崤,又稱二崤,在澠池西。蹇(jiǎn),跛足。蹇驢,當指病驢或疲驢。
賞析
這首詩的原唱是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轍曾在嘉祐五年被任命為澠池主簿,但未赴任便應制科考試中第,故而對澠池有懷舊之情。
蘇軾的詩雖是次韻之作,卻不僅用韻自然,更在詩歌之意上遠勝于原唱。蘇轍原唱圍繞“鄭原話別”,句句不離兄弟之“別”,蘇軾次韻詩緊密聯系原唱內容,卻句句超出具體的兄弟聚散,而把目光投向有著更普泛意義的人生漂泊與聚合。詩歌尤為精彩的是巧妙利用原唱首聯作為韻腳的“雪泥”二字,雪天泥濘,本是毫無詩意的寫實,蘇軾卻引出一個“雪泥鴻爪”的著名譬喻,不僅充滿詩意,更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的一種深沉思考,使詩歌充滿耐人回味的意蘊。
另外,蘇轍的詩是中規中矩的七律的寫法,中間兩聯對仗。蘇軾的詩則在前四句以單行入律。這當然并非蘇軾的創舉,如崔顥《黃鶴樓》前四句就是以流暢婉轉的歌行入律。而蘇軾詩所體現的議論的特色和恣逸的意境,則是宋詩和蘇軾本人特有的風格。
上一篇:[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