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少年”
孩子們本身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無所謂好壞,正如成人和他們的世界一樣,適者生存。聽從父母、老師的教導,不淘氣頑皮,努力學習的孩子們,通常會從家庭和老師那里得到很多東西,有玩具和美食,也有來自老師的肯定鼓勵和學校的榮譽。這些孩子們,對如何放棄自由(權利),在少年階段已有較深的體會,很早就熟悉了如何用較小部分的自由去換取更大的收獲。
如果有些孩子,天生就十分倔強、膽量大、無所畏懼,那么這樣的孩子,大多不會很好地聽從父母和老師的話。他們只相信自己的感覺和認知,棍棒和體罰對他們不太有效,他們不會屈服于外在的強迫性力量。慢慢地,在家不聽話,在學校不學習、不遵守紀律,就成為他們的特征。不是因為他們故意要這樣,而是在他們的心里始終會有這樣的認知和觀念——“我為什么要那樣,我覺得我應該這樣”。再往后發展,他們開始從不聽話的孩子變為秩序規則的破壞者:和父母老師頂嘴,與同學暴力沖突,嚴重違反學校紀律……因為他們的內心仍在堅持一個念頭——“我就是要自由,所有一切束縛自己的東西都是不對的”。為了沖破他們眼中的約束和禁錮,他們會勇敢地選擇打破禁錮,掙脫束縛。諸如父母要求、學校紀律、文明禮儀等,都算得上他們眼中的約束和禁錮,他們不惜背上“壞孩子”的名聲,也要去實現“捍衛自由”的目標。雖然這樣的做法通常不會被世俗社會認可和肯定,但從人類權利的本質屬性(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去做的自由)——自由這個角度來講,這些“勇敢的壞孩子”是最能代表人類本來面目的。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言行特征、動機目標,正是所有人內心深處都曾反復思慮、渴慕得到的東西。
上一篇:“叛逆”
下一篇:“叛逆者”交出“權利”